給美麗鄉村染一抹「古味」!江門傳統味道在當下

2021-01-13 南方雜誌

村莊在復甦

創作活力

不斷被激發

更高水平、更接地氣的

專業團隊

不斷成為新的力量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影子

攝影丨影子

通訊員丨謝元春 汪雪

三伏天,南粵暑熱難耐。夜色降臨,位於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的村民們有了納涼、散步的好去處——後珠璣巷紀念廣場。這是近年「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成果。若是白天,廣場是舉辦村裡大小活動甚至尋「根」活動的重要場地。一旁昔日的爛水塘早已變了模樣,一汪碧水掩映其中。

走過一旁313歲的羅氏宗祠,沿著明代建成的青石板路,便走上了穿村而過的千年古驛道。抬頭間,沿隱龍山而建的清代老房錯落有致,通衢之間,別有洞天。又到了山稔子熟了的季節,村民們採摘回,曬在竹籃裡,承載了多少江門人的記憶。

近日,臨近村口的緣貴苑民宿獲頒江門市蓬江區首張民宿登記證照,古民居開門迎客,村裡的鑼鼓舞獅隊前來祝賀,好不熱鬧。這是江門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發展美麗經濟的縮影。

2018年,江門市制定了《江門市區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深入挖掘梳理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通過西江、江門水道等水系的串聯,打造西江光伏儒家文化區和宋朝皇族忠義文化區。而今,江門鄉村是什麼模樣?對其他地方的風貌建設有什麼啟發?帶著這份思考和關注,《南方》雜誌記者進行了走訪。

重文脈——打造悠悠古韻

「發跡珠璣,首領馮、黃、陳、麥、陸諸姓九十七家,歷險際間嘗獨任;開基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別派盡同源」。進入良溪村的公路兩側,牆壁上的巨幅彩繪講述了南宋時羅貴率眾南遷的歷史,讓村民和遊客們更直觀地了解其中的艱辛和開拓進取精神。

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羅貴帶領36姓共97戶,攜妻帶子,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戶,並進一步繁衍世世代代子孫。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這是南宋時期以羅貴為代表的中原人南遷南雄珠璣巷後,又進而遷移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的中轉站或中轉地。因此,嶺南文化研究會專家稱之為「後珠璣巷」。

拜祭祖先是良溪村隆重的傳統活動。

每年清明前後,近5萬來自珠三角各地、港澳地區乃至國外的羅氏後裔來到良溪古村拜祭祖先,不但加深了移民之間團結互助的感情和家園歸屬感,更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力和凝聚力,這也成為良溪村一個隆重活動。羅貴率眾南遷故事也於2018年被列入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良溪村在打造最美鄉村、建築活化改造方面取得明顯效果。

和良溪村的移民歷史相似又不盡同的是相距半個多小時車程的鶴山市龍口鎮霄南村,當地黨委政府重視源氏源流、鮮卑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承。

霄南村由霄鄉和南安兩個村合併而成,其中霄鄉有740多年歷史,村民以源姓居多。史料記載,這一源氏始於北魏鮮卑人源賀,起源於大興安嶺林海雪原。灰瓦青磚,麻石巷道,悠然寧靜,步入古村,仿佛穿越時空見證了北方民族代代融合的歷史。

2016年以來宵南村加大開發投入,深入挖掘和傳承鮮卑歷史文化,村中隨處可見文化鮮明的繪畫。

霄南村內有多個源公祠,它們近水而建,端莊、古樸。「華冑開東粵,明禋祀北平」,樂隱源公祠門口的金字對聯反映了源氏南遷至此的歷史源流。近些年,圍繞這一文化,龍口鎮、霄南村委會共投資30萬元,財政獎補209萬元,將閒置的霄南小學打造成霄南鮮卑民俗文化館。龍口鎮文體中心主任呂美儀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霄南村這些鮮卑族南遷信息的整理之細、收集之廣,一度讓青海、甘肅的同族感到驚嘆。

同時,為紀念源賀,進一步弘揚源氏家風,把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相結合,龍口鎮積極籌集資金,投入400多萬元,在民俗文化館旁建立源賀文化公園。

據了解,霄南村著力打造鮮卑民俗文化旅遊品牌,僅2019年龍口鎮第三屆鮮卑文化牛肉美食節就吸引了逾萬名遊客前來品嘗美食,體驗民俗風情。

重規劃——村容村貌提升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何更好地成為旅遊資源?江門各地在探索。

「我姓李,可以叫我阿蓮。」霄南村的志願者李阿姨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她是隔壁鎮的人,但每天早上總會提早到。「我覺得這個村子空氣特別好,還有人的態度都很和善。我也去過很多旅遊景點,但是這裡全是青石板,尤其乾淨,古色古香,很舒服。」李阿姨還提到工作時聽村民說起的故事:「一個村民的曾祖父告訴他們,石板路有的2塊、有的4塊,這都是有講究的。在古時,捐石板就如同現在捐建水泥路了。」

呂美儀介紹,經過「三清三拆三整治」,整治出來的空地,村委會打造出具有鮮卑族特色及源氏家風家訓元素的文化廣場。2018年以來,全村共拆除亂搭建、違章建築107處,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堆積垃圾重量超過1600多噸。

宵南村鮮卑民宿文化館中的鮮卑館,遊客仿佛置身遙遠的北方遊牧民族。

建設美麗鄉村,整治村容村貌。2019年霄南村共投入各級資金800多萬元,開展「五化」大行動,建成東門公園,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館、源吉林(源廣和)甘和茶展館、星級旅遊公廁、「冰心獎」兒童圖書館等一批設施,建設成為鶴山市青少年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良好家風家訓示範點。

2008年,良溪村獲評首批「廣東省古村落」,2010年入選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我們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良溪村村支書羅志光告訴記者,這些榮譽離不開村莊發展過程中對古韻的梳理和保護,妥善處理好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尤其注重保護作為明清古村落代表和後珠璣巷文化基地的嶺南傳統人文風貌。凡涉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實施,避免發生破壞和影響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的建設行為。

良溪村羅氏宗祠建於康熙46年(1707年),是良溪村最大的祠堂。

2015年,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了《江門市良溪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2013—2020)》並逐級上報,經省政府批准同意後,棠下鎮重點對良溪村歷史文化建築物進行保護性修葺及加固。

為了有計劃穩步推進良溪村升級改造,棠下鎮在江門市住建局等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先後委託廣東泉林旅遊公司、五邑大學規劃設計院對良溪村充分實地研究後進行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方案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礎提升,鄉村美化的初步成效已在2019年6月底完成;第二個階段從今年到2022年,重在啟動溯源計劃,實現文化振興;第三個階段計劃到2025年完成,實現文旅產業聯動。

「黨建+設計」——激發鄉村活力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中,包括開平市塘口鎮強亞村的江門三個村上榜。

強亞村委會下轄的自力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自力村碉樓群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在塘口鎮,有設計元素的路口隨處可見。

從自力村繼續向前走一小段距離,就到達了同屬於強亞村委會的祖宅村,燧成樓、文園、文調樓、羨成樓這些文物遺蹟同樣吸引著遊客們的關注。路口現代設計感十足的強亞村黨建中心吸引了遊客紛紛拍照,同樣吸引遊客打卡的還有一間旅遊廁所,近日榮獲2020年度世界景觀建築獎最佳小建築,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材料都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中變廢為寶而修建的。

再往裡繼續走,在天下糧倉5號倉,記者見到了「七夕等墟」創意市集活動。除了50個工藝品、農產品、美食等各色攤位,遊客們在這裡還能體驗到鵲橋流水、許願河燈、慕仙秧林等七夕民俗環節。夜色來臨,燈光、音樂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給古老的村莊帶來新的生氣。今年已經是「塘口空間」和塘口鎮政府聯手舉辦的第三屆,在疫情的背景下,人數反而呈現逆增長,三天三夜的活動吸引了近5萬人次遊客。

設計元素的注入,活化了村落,這離不開塘口鎮黨委、鎮政府對於設計力量的重視和維護。在塘口社區,《南方》雜誌記者見到了根植於此的「塘口空間」創始人之一、90後青年李繼津和他的團隊。6年前他們走入塘口,用自己的方式讓蕭條的村落慢慢恢復了生機。

祖宅村旅遊廁所榮獲2020年度世界景觀建築獎最佳小建築,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點」。

李繼津畢業於五邑大學建築學系,早年的鄉野調查讓他對塘口有了更深的了解,「怎麼樣跟村民打好交道,跟村民溝通好,怎麼樣能夠帶動村民去參與這些事情,我們都有思考。鄉村未來的發展、鄉村要振興,其實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李繼津表示,團隊熱心於鄉村發展,這些年的很多想法都得到了鎮裡的大力支持,通過開展各類有利於鄉村建設的活動與項目,更多地帶動周邊的村民參與並實現創收,帶動整個社區的共同發展,最終達到活化塘口社區的目的。他們也希望可以吸收更多國內外青年共同參與鄉村活化,讓開平的鄉村更加國際化、多元化。

在距離「塘口空間」不遠的工地上,記者看,江門市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的設計效果圖。再走不到50米,就到了塘口青創基地—— 一棟二次設計的老樓。8月底這裡剛剛舉辦了以「順流逆流——喚醒鄉村內生力」為主題的在地創生論壇,「社區設計與營造」「文創產業賦能」「鄉村未來該往何處」是分設的主題。

據了解,塘口鎮黨委、鎮政府引入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村鎮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示範片規劃設計—跟蹤項目建設發展」的全過程下鄉服務,形成了政府—村—企業—專業團隊多方聯動的工作格局,系統地推進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工作。

村莊在復甦,創作活力不斷被激發,更高水平、更接地氣的專業團隊不斷成為新的力量。這是塘口鎮設計下鄉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以及江門市、開平市住建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通過「黨建+設計下鄉」模式帶動,塘口鎮初步實現了高水平的鄉村建設,形成了較好的嶺南僑鄉鄉村風貌特色。

本文責編丨蔣玉

統籌丨林若川 蔣玉

編輯丨李卓華 林琳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2020年第18期

相關焦點

  • 美麗鄉村要有「鄉村味道」
    到一些區縣鄉村調研,發現有的鄉村建設存在重「現代」輕「傳統」、重「城味」輕「鄉味」,呈現同質化傾向,從居民建築到公共設施,從裝飾裝潢到園林配套,從生活理念到文化娛樂,似乎刻意在突出城市「洋氣」、淡化鄉土風味。結果往往是「千村一面」,失去了傳統村落的人文味道和特殊魅力。鄉村是社會發展的根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 央視「安利」,江門「鄉村遊」火了!附遊玩攻略
    ●該線路全長約15公裡,遊客可以行走鄉村綠道、觀賞500年古樟樹,領略田園風光、體驗鄉村妙趣,感受越僑文化和客家文化。雙合美食眾多,既有鄉村風味濃鬱的薑絲雞等農家菜,也有越南美食、客家菜等,還有以本土特產粉葛為主要食材的粉葛美食等。
  • 江門鶴山有一種傳統美食,叫做「白水角」,是鶴山人記憶中的味道
    在廣東江門,鶴山最地道的鄉村美食是什麼?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會是白水角,是的,沒錯,江門鶴山的白水角頗具鄉村風味,在鶴山,逢年過節做白水角是一種傳統。白水角具有獨特的家鄉風味及製作特點,早已成為當地很多農村作為特定的節日(社日)的主食品擺上餐桌。
  • 美麗鄉村引來致富「活水」
    今年以來,棠下鎮全面啟動良溪村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建設,大力開展良溪村、仁厚村、虎嶺嶺美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的創建工作。作為蓬江區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良溪村,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升級村內基礎設施等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如今,良溪村村容整潔,古建築保留完整,環湖路基本建成,可謂「十步一變化,處處皆風景」。
  • 江門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鄉村遊精品線路,這些景點最好玩!
    10月25日,「僑都江門 醉美鄉村」大型媒體採風活動正式啟動。在未來三天,30多家媒體將走遍江門三區四市最有特色的鄉村精品線路,聚焦江門生態文明和鄉村旅遊建設成果。   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張泳渝) 10月25日,「僑都江門 醉美鄉村」大型媒體採風活動正式啟動。
  • 高唐縣的「美麗鄉村」樣本:激活傳統文化資源 讓百姓生活更有「味」
    近年來,高唐縣在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便巧妙地將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探索出多條具有「高唐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樣本一:梁村鎮茶棚村  深挖地名文化 讓村容提檔升級毫無疑問,茶棚村很巧妙地借力這段地名故事,做活了「茶」文章,將傳統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得恰到好處。據茶棚村黨支部書記徐清明介紹,接下來,茶棚還將規劃茶園、建設葫蘆博物館、無花果採摘園、蘋果採摘園,做好鄉村旅遊文章。
  • …哪條才是江門「網紅鄉村」?你的一票很重要!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給村民營造更為舒適、美麗的家園,2019年3月長喬村被選為蓬江區美麗鄉村示範村加以改造提升。長喬村統籌考慮經濟、產業、文化、風俗和群眾意願等多種因素,重視挖掘文化特色、尋求文化融合,從長喬村池塘多的特點中提取亮點元素,採用優質建築材料和工藝,對村內入村大道景觀牆、塘心涼亭和曲橋建設等14個建設項目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 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大力建設美麗鄉村 打造鄉村遊網紅目的地
    古樸的藍田村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江門日報記者 周華東 攝□江門日報記者 吳健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碎石鋪就的小道,舊磚砌成的屏風,蠔殼裝飾的小巷……一個個景致組成了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鄉村振興的畫冊。如今,鄉村振興戰略喚醒了這條有數百年歷史的老村,讓世人再次見到她迷人的容貌。
  • 「20城聯動·千團遊江門」體驗正宗江門味道 遊客感嘆僑鄉變化之大
    50人的團半小時就報滿了6月18日一大早,記者在江門華僑華人博物館(簡稱「華博館」)偶遇開平旅行團,該團導遊楊小沛介紹,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周邊跟團遊異軍突起。「這次江門組團信息發出後,50人的團半小時就報滿了。」楊小沛告訴記者,按照行程,他們將遊覽華博館、星光公園、崖門古戰場、石板沙疍家風情島等景區(點),走進江門僑鄉濃鬱的歷史文化中。
  • 美麗鄉村織錦繡 環境蝶變留鄉愁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按照省工作部署,結合江門實際,持續推進「百村示範、千村創建、萬村整治」工程,以全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為起點,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圍繞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治理和「廁所革命」等硬任務,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同步開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顏值」更高,讓百姓生活更「美」。
  • …哪條才是江門「網紅鄉村」?你的一票很重要!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政策,給村民營造更為舒適、美麗的家園,2019年3月長喬村被選為蓬江區美麗鄉村示範村加以改造提升。長喬村統籌考慮經濟、產業、文化、風俗和群眾意願等多種因素,重視挖掘文化特色、尋求文化融合,從長喬村池塘多的特點中提取亮點元素,採用優質建築材料和工藝,對村內入村大道景觀牆、塘心涼亭和曲橋建設等14個建設項目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 這樣的江門,很圈粉!
    △慶國慶江中珠龍獅邀請大賽在江門演藝中心中央廣場舉行。許和發 攝極具傳統文化味道的「江門圩日」在國慶期間連開8天。以節慶活動為載體,把江門的傳統文化亮點和精髓,在假日裡集中呈現出來,讓市民和遊客看到了一個可以觸摸的、生動的文化江門,令人流連忘返。
  • 國慶黃金周,江門旅遊市場持續回暖!
    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人氣高漲,傳統民俗活動遊人如織,文旅體市場持續升溫,市民、遊客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提升。國慶假期,我市共接待遊客383.11萬人次,全市旅遊收入20.47億元,分別與去年同比恢復86.51%和89.47%(按可比口徑)。
  • 臺山民宿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大膽向「文宿」轉變 為鄉村發展帶來...
    在鄉村,農家精緻小屋與美麗風景融為一體,入住特色民宿的遊客得以在綠水青山中享受寧靜,在鄉土文化中領略民俗。民宿經濟是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切入點,給農村帶來了一抹美麗亮色,帶來了一股清新活力。在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臺山民宿經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新亮點。與此同時,臺山民宿悄然升級,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從民宿向「文宿」轉變。
  • 廣東十大美麗鄉村歡迎你
    不妨跟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 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名單出遊吧! 這裡有美景,有美食,有民俗…… 薈萃嶺南美好風物 聚集南粵精華景致!
  • 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名單揭曉
    (央廣網發 主辦方 供圖)  央廣網江門9月26日消息(記者鄭澍 官文清)9月25日晚,備受期待的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評選結果在江門開平揭曉。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等十個村落獲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梅州雁洋「葉帥故裡·國際慢城」精品線路等20條鄉村旅遊線路被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 美麗鄉村遍隴原
    記憶中的鄉村,鄉愁中的田園。如今,我們在隴原大地依然可以探尋: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延伸進村組,一棟棟青磚白瓦的民居房整潔大方。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美麗的「一村一景」、美妙的「一村一韻」,成為城鄉居民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生活居住和留住鄉村記憶的好去處。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文旅融合勾勒美麗鄉村升級版
    醉在如畫鄉村裡文旅融合勾勒美麗鄉村升級版  體育、非遺與旅遊的結合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古村落裡,一批青年創客的到來點燃了美麗鄉村的激情。  (二)  走進江南古村落,這座4A級景區透露著歷史的沉澱,步入其中,仿佛走進了一個幽韻的古風世界。易理深澳、孝義荻浦、清蓮環溪、和合徐畈、山水青源,一村一故事,一村一首詩,古村落同根同源,厚植的文化傳統,穿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禮,愈發深刻。近年來,憑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文化特色,眾多青年創客、藝術家、遊客接踵而來,當地廣大村民紛紛吃上了「旅遊飯」,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 廣東江門:傾力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點燃農村孩子五彩夢
    鄉村學校少年宮是農村青少年培養興趣的「天堂」 茁壯成長的「搖籃」 也是綻放在鄉村大地上的文明之花10月17日,為推動江門市鄉村學校少年宮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各地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學習交流,提升鄉村學校少年宮管理水平,江門市文明辦、江門市教育局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