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份,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131.7萬人,低於前值的173.4萬,高於預期的135萬;失業率為8.4%,低於前值的10.2%,優於預期的9.8%。
海外經濟數據跟蹤
美國8月新增非農就業與失業率數據超預期。新增非農就業人數131.7萬人,低於前值的173.4萬,高於預期的135萬;失業率為8.4%,低於前值的10.2%,優於預期的9.8%。總體上說,新增非農數據延續復甦態勢,但增長勢頭趨緩,而失業率則大超預期,已連續4個月下降。分行業看,服務生產領域貢獻了71.8%的新增非農就業(98.4萬人),其中零售業(24.9萬)、專業和商業服務業(19.7萬)、休閒和酒店業新增(17.4萬)等新增較多,商品生產領域新增非農就業4.3萬人,政府部門8月新增非農就業34.4萬人。從就業結構看,疫情以來永久性失業人口持續增加,而暫時性失業人數與總失業人數(除完成暫時性工作)均在5月份開始下降,這其中有經濟復甦的原因,也有因需求復甦不確定性導致暫時失業人員被永久開除的因素(furloughed workers being laid off permanently);同時,西裔失業率的下降速率比白人更快,而黑人或非裔的就業率相較白人下降較慢,而且兩者之差還在進一步擴大。我們認為美國疫情實際上已經穩定且不斷好轉,同時市場預期疫苗大概率在年底前可以面世,因此,中期和短期內就業情況都可以樂觀期待,而且失業率較自然失業率差距較大疊加就業結構的隱憂,美聯儲政策將維持寬鬆。
疫情數據跟蹤
截至9月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新冠疫情全球累計確診24,749,759例,其中全球有9個國家確診超50萬例,確診人數前三的國家分別是美國(6,202,061例)、巴西(4,091,801例)和印度(4,023,179例);其中印度疫情完全不受控制,每日確診新增從8月初的約5萬人增加到9月4日的87115人,累計確診也突破了400萬人,按照這樣的趨勢將在短期內超越巴西成為世界確診第二多的國家。最近一周美國每日新增數量有反彈跡象,需密切留意,而歐洲主要國家(德法英意)每日新增數據自六月份中下旬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以法國尤甚。
央行與流動性跟蹤
9月2日美聯儲發布關於經濟狀況的褐皮書,總的來說,各地經濟活動均繼續復甦,但復甦的勢頭有所減弱,且經濟活動的活躍水平與疫情前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就業與薪酬水平方面,製造業擴張帶來就業水平總體上升,不過由於需求疲軟,部分地區有就業增速趨緩以及波動性上升的現象(特別是服務業);大多數地區薪酬均呈現小幅上升態勢,低收入崗位的薪酬壓力更大;價格方面,整體價格水平小幅上升,不過原料價格比產品銷售價格上漲得更快。
風險提示:全球經濟恢復速度偏慢;全球疫情控制不及預期;全球刺激政策不及預期。
正文
海外經濟數據跟蹤
美國8月新增非農就業與失業率數據超預期。9月4日美國勞工部公布了8月新增非農就業與失業率數據,其中新增非農就業人數131.7萬人,低於前值的173.4萬,高於預期的135萬;失業率為8.4%,低於前值的10.2%,優於預期的9.8%。總體上說,新增非農數據延續復甦態勢,但增長勢頭趨緩,而失業率則大超預期,已連續4個月下降,此前美聯儲預測年底失業率將降至9.3%,並提到疫情前預估的自然失業率為4.1%,因此8月就業數據顯示聯儲預期過於保守,但離疫情前的目標失業率尚有較大距離。
分行業看,服務生產領域貢獻了71.8%的新增非農就業(98.4萬人),其中零售業新增24.9萬、專業和商業服務業新增19.7萬、休閒和酒店業新增17.4萬、教育和保健服務業新增14.7萬,是服務業中新增較多的細分行業;商品生產領域新增非農就業4.3萬人,其中製造業新增2.9萬、建築業新增1.6萬,而採礦業則錄得負增長2千人,已經連續6個月為負值;政府部門8月新增非農就業34.4萬人,勞工部提及這是因人口普查需要而僱傭更多政府人員導致的,但即使如此,政府部門較疫情前仍減少就業83.1萬人。我們用各細分行業5-8月共新增的非農就業人數除以其3-4月所減少的就業人數來計算行業的「恢復比率」,美國整體的恢復比率為47.9%,細分行業大多在50%左右,符合美國整體的復甦節奏,其中復甦比率較高的有汽車及零部件(73.9%)、零售業(72.5%)、其他服務業(61.2%)和建築業(60.8%)。某些行業如採礦業、公用事業等的恢復比率為負值,主要是5-8月份這些行業的非農新增錄得負增長,表明行業就業狀況仍在衰退。
從就業結構看,疫情以來永久性失業人口持續增加,而暫時性失業人數與總失業人數(除完成暫時性工作)均在5月份開始下降,結合美聯儲褐皮書分析,這其中有經濟復甦的原因,也有因需求復甦不確定性導致暫時失業人員被永久開除的因素(furloughed workers being laidoff permanently);同時,美國不同族裔的就業結構也值得注意。可以看到,白人失業率的走勢基本和總體失業率同步,而西裔失業率的下降速率比白人更快(從兩者之差在縮小可以得到),但是黑人或非裔的就業率相較白人下降較慢,而且兩者之差還在進一步擴大,這可能與近期因弗洛伊德事件而爆發的廣泛的黑人示威活動有關。顯然,這種現象和美聯儲「普惠性」的就業目標是違背的,同時近期美國種族事件頻發,這或將讓族裔失業率差異繼續走闊,應密切注意。
關於未來的就業情況,我們認為疫情是主導因素,而我們此前也多次提及美國疫情實際上已經穩定且不斷好轉,同時市場預期疫苗大概率在年底前可以面世,因此,中期和短期內就業情況都可以樂觀期待;此外,超預期的就業率在美聯儲的新框架下不會對其政策產生擾動,而且就業結構的隱憂以及當前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較大的差距將使美聯儲繼續寬鬆。
圖表1:疫情以來永久性失業人口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2:各族裔的失業率差異加劇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3:各細分行業新增非農數據與就業恢復比率對比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8月份,美國ISM製造業PMI為56,相比前值54.2大增1.8;日本製造業PMI終值錄得47.2,高於前值45.2兩個百分點;歐元區製造業PMI終值為51.7,略低于于前值51.8。美國ISM製造業PMI自5月份以來連續四個月錄得增長,分項指標中除存貨指數與客戶存貨指數外均呈現較大幅度上升;日本方面,儘管8月份製造業PMI仍處於下降區間,但已經連續三個月上升,說明日本製造業正在緩慢恢復,景氣度逐漸穩定,其中新訂單指數和產出指數是支撐PMI的兩大支柱;歐洲方面,歐元區製造業PMI終值錄得51.7,略低于于前值51.8,新訂單與產出是製造業PMI擴張的主要動力,其中消費品的增長最為可觀,中間品與資本品(investment goods,廠房設備等)增速相對平緩。
美日歐面臨的共同風險為疫情引起的企業對未來需求的不確定性。美日歐均短期上均迎來了需求的復甦,具體表現為這三個地區PMI中的新訂單指數與產出指數均表現出色。但由於疫情的原因,企業對長期需求能否延續擴張趨勢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會在資本投入上較為謹慎,具體表現為削減人力資源、設備採購放緩等。我們嘗試用新冠肺炎的致死率解釋疫情對各地區經濟的影響情況,結果顯示:1. 美國第二波已經穩定並開始下降,結合8月製造業PMI數據的環比多增,8月份其他相關經濟數據可以有比較樂觀的期待;2. 日本第二波疫情目前為止還沒看到有穩定的跡象,應該密切關注新冠數據的邊際變化;3. 歐元區對致死率的控制出色,但是每日新增數據的劇增為基本面復甦蒙上陰影。同時,歐元區存在失業率及通脹指標與PMI復甦趨勢背離現象,且或有通縮風險。歐洲統計局對於8月份歐元區HICP同比增速的預估值為-0.2%,環比預估-0.4%,且7月份 HICP環比增速已經為-0.4%,通縮風險下或可期待更寬鬆的政策出臺。
圖表4:美日歐製造業PMI走勢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5:美國新冠致死率與每日新增數據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6:日本新冠致死率與每日新增數據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7:歐元區新冠致死率與每日新增數據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8:本周新公布重要經濟數據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9:美國宏觀數據熱力圖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USDX美元指數數據截至9月4日,廣義美元指數數據截至8月28日)
圖表10:美歐意外指數均較大輻走低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11: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經濟意外指數均走低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12:其他地區宏觀數據熱力圖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疫情數據跟蹤
截至9月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新冠疫情全球累計確診26,623,562例,其中全球有9個國家確診超50萬例,基本集中來美洲與亞洲,確診人數前三的國家分別是美國(6,202,061例)、巴西(4,091,801例)和印度(4,023,179例);全球累計因新冠死亡人數達874,717人,印度累計死亡人數超越了墨西哥成為了世界第三,死亡人數前三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87,768例)、巴西(125,502例)和印度(69,561例)。
具體到國家層面,印度疫情完全不受控制,每日確診新增從8月初的約5萬人增加到9月4日的87115人,累計確診也於9月4日突破400萬人,按照這樣的趨勢將在短期內超越巴西成為世界確診第二多的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單日新增數據呈現周度的周期性,由此觀察日本與美國的單日新增人數實際上進入了下降通道,周度單日新增峰值遞減,不過最近一周美國每日新增數量有反彈跡象,需密切留意;而歐洲德法英意等國家與巴西受困第二波疫情,不見好轉,特別是歐洲主要國家(德法英意)每日新增數據自六月份中下旬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以法國尤甚。
圖表13:全球疫情繼續蔓延,每日新增數目有穩定跡象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14:日本第二波疫情狀況持續好轉,韓國新增有改善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15:歐洲疫情反彈,法國情況需特別注意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16:美國每日新增有反彈跡象,巴西疫情未見拐點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17:印度疫情完全不受控制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圖表18:按照目前趨勢,短期內印度累計確診將超巴西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疫情數據截至9月4日)
央行及流動性數據跟蹤
9月2日美聯儲發布關於經濟狀況的褐皮書,褐皮書是美聯儲關於各地經濟狀況的訪談性質文件(截至8月24日),觀點並非來自聯儲內部模型。總的來說,各地經濟活動均繼續復甦,但復甦的勢頭有所減弱,且經濟活動的活躍水平與疫情前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製造生產活動在絕大多數地區均有所提振,與各地交運公司反映的經營改善一致;強勁的汽車消費與旅遊、零售的相對復甦是消費支出提升的原因,但大多數地區表示消費的增速在減緩,且消費支出水平遠低於疫情前;房地產方面,反彈的居住性地產與繼續低迷的商業地產形成鮮明對比,由於需求大增,居住性地產價格繼續上升,且庫存緊缺;銀行業方面,信貸需求有所上升,主要是住房貸款帶動的;農業與能源業繼續承壓,短期內復甦的預期不高。總之疫情帶來的復甦不確定性依舊是經濟活動頭頂的烏雲。
就業與薪酬水平方面,製造業擴張帶來就業水平總體上升,不過由於需求疲軟,部分地區有就業增速趨緩以及波動性上升的現象(特別是服務業),具體表現為休假員工被永久解僱的情況增加;然而部分企業卻由於日託機構歇業、返校日不確定和失業保障等原因難以招到足夠的員工,顯示勞資雙方的匹配過程出現了問題。大多數地區薪酬均呈現小幅上升態勢,不過低收入崗位的薪酬壓力更大。
價格方面,整體價格水平小幅上升,不過原料價格比產品銷售價格上漲得更快,其中由於需求飛漲或供應鏈擾動等原因,建築用木材、勞保裝備及原料等價格上升較快,某些地區運費也有所反彈;同時局部地區也存在弱需求與議價能力下降導致的價格增速減緩現象。
圖表19:歐洲國家10年債券利率走低,美國V型走勢後利率持平,中國收益率走高超10BP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20:美元FRA/LIBOR-OIS利差小幅上升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銀證券
圖表21:CP-OIS利差本周有所下降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銀證券
圖表22:一般抵押物隔夜回購利率上升2BP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銀證券
圖表23:10年高收益率債利差走闊,投資級公司債利差微降
資料來源:Bloomberg,中銀證券
主要大宗商品數據跟蹤
本周期銅價格走高,油價金價均疲軟,USDX美元指數上升,人民幣兌美元升值。
圖表24:本周期銅價格上升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25:油價本周走低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26:黃金期貨價格走低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圖表27:USDX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兌美元升值
資料來源:萬得,中銀證券
end
本文為中銀國際證券宏觀固收研究系列報告。中銀國際證券宏觀固收研究團隊致力於以翔實的數據、縝密的邏輯為基礎,發現價值,匹配收益與風險,願我們的研究服務能為您的投資成功盡一份力量。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本報告由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分析師撰寫並向特定客戶發布。
本報告發布的特定客戶包括:1) 基金、保險、QFII、QDII 等能夠充分理解證券研究報告,具備專業信息處理能力的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機構客戶;2) 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證券投資顧問服務團隊,其可參考使用本報告。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證券投資顧問服務團隊可能以本報告為基礎,整合形成證券投資顧問服務建議或產品,提供給接受其證券投資顧問服務的客戶。
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以任何方式或渠道向除上述特定客戶外的公司個人客戶提供本報告。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個人客戶從任何外部渠道獲得本報告的,亦不應直接依據所獲得的研究報告作出投資決策;需充分諮詢證券投資顧問意見,獨立作出投資決策。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及損失等。
本報告內含保密信息,僅供收件人使用。閣下作為收件人,不得出於任何目的直接或間接複製、派發或轉發此報告全部或部分內容予任何其他人,或將此報告全部或部分內容發表。如發現本研究報告被私自刊載或轉發的,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將及時採取維權措施,追究有關媒體或者機構的責任。所有本報告內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附屬及關聯公司(統稱「中銀國際集團」)的商標、服務標記、註冊商標或註冊服務標記。
本報告及其所載的任何信息、材料或內容只提供給閣下作參考之用,並未考慮到任何特別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或特殊需要,不能成為或被視為出售或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票據的要約或邀請,亦不構成任何合約或承諾的基礎。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能確保本報告中提及的投資產品適合任何特定投資者。本報告的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閣下不會因為收到本報告而成為中銀國際集團的客戶。閣下收到或閱讀本報告須在承諾購買任何報告中所指之投資產品之前,就該投資產品的適合性,包括閣下的特殊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及其特別需要尋求閣下相關投資顧問的意見。
儘管本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及觀點都是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證券分析師從相信可靠的來源取得或達到,但撰寫本報告的證券分析師或中銀國際集團的任何成員及其董事、高管、員工或其他任何個人(包括其關聯方)都不能保證它們的準確性或完整性。除非法律或規則規定必須承擔的責任外,中銀國際集團任何成員不對使用本報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損失負任何責任。本報告對其中所包含的或討論的信息或意見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公平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聲明或保證。閣下不應單純依靠本報告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本報告僅反映證券分析師在撰寫本報告時的設想、見解及分析方法。中銀國際集團成員可發布其它與本報告所載資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結論的報告,亦有可能採取與本報告觀點不同的投資策略。為免生疑問,本報告所載的觀點並不代表中銀國際集團成員的立場。
本報告可能附載其它網站的地址或超級連結。對於本報告可能涉及到中銀國際集團本身網站以外的資料,中銀國際集團未有參閱有關網站,也不對它們的內容負責。提供這些地址或超級連結(包括連接到中銀國際集團網站的地址及超級連結)的目的,純粹為了閣下的方便及參考,連結網站的內容不構成本報告的任何部份。閣下須承擔瀏覽這些網站的風險。
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基於現狀,不構成任何保證,可隨時更改,毋須提前通知。本報告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建議或保證任何投資或策略適用於閣下個別情況。本報告不能作為閣下私人投資的建議。
過往的表現不能被視作將來表現的指示或保證,也不能代表或對將來表現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障。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預測只是反映證券分析師在本報告所載日期的判斷,可隨時更改。本報告中涉及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能出現上升或下跌。
部分投資可能不會輕易變現,可能在出售或變現投資時存在難度。同樣,閣下獲得有關投資的價值或風險的可靠信息也存在困難。本報告中包含或涉及的投資及服務可能未必適合閣下。如上所述,閣下須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包括買賣本報告涉及的任何證券,尋求閣下相關投資顧問的意見。
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及關聯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