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時候是最難處理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幹預往往會使孩子失去自我。
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替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事情,完全不去顧及孩子自己的想法,他們經常走了孩子的路,卻讓孩子自己無路可走。
這種情況不是一兩個家長所犯的錯誤,幾乎是所有家長共同的盲區,他們從來不會覺得這樣做有什麼錯誤,只是自認為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當他們看到學鋼琴對孩子將來有很大的好處,便讓孩子課餘去上鋼琴補習班,當他們看到孩子成績有所下降時,不去問詢緣由,只是一味的給他們找老師補習,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不僅如此,當父母有時因為一些事情發生爭吵時,這時他們便會忘記自己的身份,也不去顧及孩子的感受,大吵大鬧,當孩子看到這種情況時,他們只能放棄自己的一些權利,覺得父母很可憐,從而放棄自己需要被照顧的權利,承受更多的責任,逐漸成為父母化的孩子。
我小時候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父母替我做主的,我很少有自己的主張或者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久而久之這似乎就成了一種固定的事,以至於在我上了高中之後,他們還是那樣,替我決定一切,將他們所以認為好的事情都強加在我的身上。當我有了更多的自主想法以後,矛盾便越來越多,以至於我逐漸變成他們眼中不聽話的孩子。文理分科時,他們覺得理科就業好,就讓我選擇理科,卻不去問我喜歡哪個。一次兩次的背道相馳可能沒人會去在意,但是積累的多了就會出現爆發式爆破。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其中一方的事情,需要雙方共同去維持,不能將對孩子的愛簡單的理解為對孩子好,替孩子安排一切。如果單單這樣,有一天也許孩子的成長就會變成純粹的反抗式成長,成長就是為了反抗父母所做的一切決定,從而使孩子和父母都陷入一種絕境,雙方失去了溝通,失去了理解。
要想恰當的維持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必須聽取孩子的意見,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各司其職,避免出現父母化孩子和孩子化父母的情況,當雙方的責任混淆時就容易出現問題,父母要有自己的權威,孩子要有自己的童真樂趣。不能使孩子過早的放棄孩子的特權,使他們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也不能使孩子在心裡產生父母和自己沒有什麼不一樣,從而失去對孩子的管理權。
有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是一種合作關係,互利共贏,大家相互合作,共同成長。父母對孩子提供成長的保障,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健康成長,將雙方置於一直平等的地位,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惟命是聽。父母要學會無為而有為,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事情。學會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牽引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