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先教會他走「五條路」,論教育的重要,莫讓孩子成井底之蛙

2020-12-27 育兒心課堂

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愛孩子,就連老母雞也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超過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讓他們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棟梁之才」想要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和自己的細心教育脫不開干係,但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就想通往花園裡的小路,布滿了荊棘切蜿蜒,只要咬緊牙關就能嗅到花園裡的香氣。

在教育這條小路上只有孩子和父母,互相依偎彼此依靠,目的只有一個,將孩子送到花園的盡頭看他在那裡自由飛舞,在漫漫人生中,只有父母陪伴孩子走的路才是註定了他人生的「路」,但有些路上的盡頭或是泥潭、或是深淵,作為孩子的指路人一定要教會孩子不能走這些路

01不走嬌氣的路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也是父母的心頭肉,所有人都想拼盡全力把一切最好的都展現給他,本以為是愛的表達,卻沒成想換來了他嬌氣的一面,作為父母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事事都要護著孩子,不要讓孩子養成一遇到困難就有父母來幫忙的觀念,對於孩子培養自理能力沒有太多好處

02不走暴脾氣的路

沒有人願意和「暴脾氣」的人處朋友,孩子也是,都說脾氣是天生的,父母脾氣不太好往往會遺傳給孩子,但後期的控制也更重要,如果再孩子脾氣養成期,父母做出了正確的指引和教導,長大後孩子的脾氣依舊可以收縮自如

03不走摳門的路

不懂得分享的人也不配擁有別人分享的快樂,分享是一種美德,許多小孩子「領地意識」很強,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觸碰,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目光會很窄,就像「井底之蛙」那樣,眼中只有和井蓋一樣大的天空,長大以後也沒有什麼朋友,更沒有太大的作為,父母作為他們的「引路人」一定要言傳身教,莫讓孩子走彎路。

04不走愛埋怨的路

沒有一個人喜歡和「負能量」的人在一起相處,負面情緒會被感染,試想一下沒有一個人能接受滿腔熱情被潑了冷水,一個有怨氣的人不但會讓自己受傷同時還會感染周圍的人,一般這樣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偏高,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發現,善於引導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

05不走固執的路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往好聽了說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實際上都是「固執、犟」往往在工作場合過于堅持自己,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孩子更愛吃虧,作為家長一定要做好疏導工作,別讓孩子成長扭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往往以後孩子的路就在小時候已經註定,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往往都會有所成就,父母一定要及時監督做好制約工作,莫讓孩子成為「井底之蛙」被人唾棄。

相關焦點

  •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90後家長提倡新型教育,很有趣
    只見他毫不猶豫就往地下躺,邊倒地不起邊打滾,嘴裡還不停假哭,一看就跟寶寶學得,像了個十成十,嚇得小寶寶趕緊就把蘋果還給了爸爸,還小手往爸爸頭上拍了兩下,似乎在說「蘋果給你了,別哭了,你乖!」拍攝的寶媽笑壞了,我也看得忍俊不禁,感慨現在的90後真了不得,難怪都說年輕家長們不一樣了,現在都流行「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 教會孩子認路,防止走丟
    現在多數小孩子都受到家庭全面的呵護,上學後,也是全天接送,父母們不敢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家長放不下心,所以孩子在校的時候就已經缺少獨立的防範意識以及認路能力。雖然孩子一直有接送,但如果有特殊情況,孩子和家人走丟,如何快速找到回家的路,或者通過別人幫助等其他方法回到家,這個能力就格外重要。
  • 「孩子,那條路你不能走。」「媽媽你都曾走過,我為什麼不能?」
    有一個女孩,她站在青春的路口,前方有兩條路:一條是曲折蜿蜒的小路,看上去風景迷人,在雲霧裡若影若現;另一條是筆直的大道,一路平坦,延伸到天際,但看起來比較乏味。女孩選擇了那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可是,媽媽攔住了她:「孩子,那條路你不能走。」「為什麼?」「我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
  • 孩子莫說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把孩子當成寵物來養,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抹殺孩子的天性,可想而知,孩子長大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遇到一點困難就手足無措徹底崩潰,沒有教會孩子怎樣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做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長大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會選擇把孩子送出國留學,拿著一年幾十萬地學費。也有的家長買著近乎天價的學區房,只為了孩子進名校接受他認為最好的教育。那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實教育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回歸本性。按照人的本性來教育孩子,例如:1、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善良,我們要教育孩子孩子學會善良待人。2、人的本性就是仁愛,我們要教育孩子學會愛人。3、人之行,莫大於孝。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孝順。第一,教孩子學會善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讓尊重孩子,讓他走自己的路
    作者:寶寶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慮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所以,我們就必須要重視孩子教育的沒一個階段,給予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不急,不緊,溫柔並有耐性,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我們的家長該怎樣去捍衛孩子的童年?首先捍衛孩子說話的權利。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都教會了孩子什麼。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那麼,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如果孩子在成年之前,沒有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成年的孩子如果依然不能離開父母去獨立的生活,那麼父母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所以,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
  • 比教會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先給孩子最安全的臂膀和安全傘
    有天幼兒園放學,後面的一個孩子嫌棄自己的女兒走的慢,故意在她腳後跟踩了一腳。 她接孩子的時候正好看到這一幕,並沒有著急去指責另一個小朋友,而是先問女兒是否踩疼了,孩子搖頭。此時她才對踩孩子的小朋友說:小朋友,你為什麼踩我女兒? 小男孩不以為然地說:她走太慢了。
  • 《親愛的小課桌》給爸爸的一封信:教會孩子去愛,真的很重要
    無論父親是否成功、是否合格、是否完美、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陪伴,孩子都會無條件接納他的缺點、心疼他工作的辛苦、還對他表達出深切的愛。會愛的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他們回饋你的愛不亞於你對他的愛。
  • 教會歷史文獻簡介——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
    >     正如催化劑在化學實驗中不是主角,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這件事在宗教改革中也不 是,因為《論綱》並沒有直接挑戰教會的權威,而只是就教會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質疑。 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是要就濫用之舉進行公開辯論,這一動機在《論綱》的序言中就清晰可見:      「從愛慕真理、渴望闡明真理的角度出發,神學博士、威登堡大學常任講師馬丁·路 德神父擬在該大學就下列各條論綱進行辯護和辯論。請不能到場與他一同進行口頭辯護的 人以書信方式參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這三個方面對孩子很重要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和父母最重視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對孩子的未來及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給孩子充足的愛,引導孩子不斷成長,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對孩子也非常重要。沒有人能夠永遠的順風順水,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難題,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善惡,孩子將來總要獨自行走社會,沒人能永遠陪伴和幫助他,教會孩子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這3個方面,一定要教給孩子。
  • 孩子從小自卑不愛說話,得先知道自卑的前兆,再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以及心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過激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自卑問題。,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在培養孩子識別情緒的時候,父母也要和孩子共情,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做出某種行為,我們要做出相對的情緒來給孩子一些引導。第二步就是需要接受孩子不是太好的情緒,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的時候就很不耐煩,覺得他這樣是不對的,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表現,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消化這些情緒。
  • 幼兒防走失安全教育很重要!這幾點知識,家長趁早教會孩子
    因此,家長在帶著幼兒出去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行動,不要粗心大意把孩子弄丟了。除此之外,家長也要及時教導孩子一些必要的知識,做好預防工作。如此,再帶孩子出去就不用那麼費心了,即使孩子不小心走丟了,他也會知道如何應對當前的狀況。那麼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哪些必要的防走丟知識呢? 幼兒防走失安全教育很重要!
  • 家長的榜樣力量對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須教會孩子的五句話
    現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很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對於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孩子若有感恩之心,能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讓孩子學會感恩對一生的發展很重要。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在討論孩子為什麼愛哭鬧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點腦科學知識。當孩子用哭鬧當作表達需求的工具,必須讓他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再引導他正確表達需求。舉例來說,孩子想拿玩具車,可以告訴他要說拿或者要說車車;孩子尋求協助,可以告訴他要說幫忙或者要說幫幫,等孩子能夠用言語正確表達,再滿足他的需求。孩子一旦發現哭鬧不能解決問題,說出正確的關鍵詞才能解決問題,就會慢慢學習說出自己的需求。剛開始引導通常要花很長的時間,爸爸媽媽要有耐心,只要多練習就會越來越好。
  • 孩子是花朵,莫讓孩子掉進抗挫教育的坑裡
    這些人為刻意強加給孩子的挫折是對孩子的一種挫折教育嗎?我不能論證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起到積極的意義,但我認為這些做法不是挫折教育。這些有意的挫折背後當然是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孩子幼小的心靈未必能理解和體會到父母的用心。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並且做出調整。
  • 六點建議,讓你的孩子遠遠避開「未成人先成渣」的陷阱
    如何從小開始,從細節入手,教育孩子向上向善,不在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去踩踏法律底線,讓天真純潔的孩子,走入「未成人先成渣」的陷阱,這才是家長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一旁的女兒先我一步站起來,讓老人坐下了。周圍人羨慕讚賞的目光讓我覺得比吃了蜜還甜。人之初,心靈是一張白紙,家長往上面塗什麼顏色,就形成什麼畫面。你教給他遵守規則,善良利他,孩子會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自私冷血充滿戾氣的破壞者。建議二,給孩子立規矩。
  •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贏,而是教會孩子懂得愛
    02優秀的父母,做孩子的領路人鍾南山院士,在2003非典中勇往直前;時隔17年,當新冠病毒來臨時,他依然走在最前頭,扛下最重的擔子。這個年過古稀的老人,值得我們深深地致敬!,教會了他自尊心,讓他努力學習,並且為人著想。
  • 「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多「恐怖」?別讓自己的孩子做「井底之蛙」
    等類似的名句,這是在告訴我們要多見一下世面,不要做井底之蛙。關於「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一個形容詞,意為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藉以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在孩子的成語童話上,有這樣的一則關於井底之蛙的小故事。
  • 花23萬報補習班,中考物理僅2分——起跑線重要嗎?
    一、起跑線不是保險槓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些人生下來就在羅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了許多父母奮鬥的動力,仿佛只要給孩子更好的資源,他就能上好的幼兒園、接下來上好的小學中學,最後上一個好的大學,那麼父母就算完成了一大半使命。一條領先其他人的起跑線能讓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順遂。但起跑線並不是保險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