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河南周女士花了23萬,把孩子送到當地的輔導機構,進行封閉式培訓10個月。本以為中考無憂,沒想到孩子就考了220分,物理僅2分。
周女士以為只要給孩子足夠好的資源,就可以把孩子推到更高的起跑線上。但她沒想到,起跑線固然重要,但跑的過程中父母的引導和愛也很重要。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些人生下來就在羅馬。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了許多父母奮鬥的動力,仿佛只要給孩子更好的資源,他就能上好的幼兒園、接下來上好的小學中學,最後上一個好的大學,那麼父母就算完成了一大半使命。
一條領先其他人的起跑線能讓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順遂。
但起跑線並不是保險槓。
《極限挑戰》中曾有這樣一幕,在操場上畫好了六條起跑線,一條比一條更靠近終點。一百位學生站成一排。節目組提出以下六個問題:
1.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為你請過1對1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
4.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一個問題回答「是」,就能走到下一條起跑線上。六個問題問完,一百位學生參差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
這些學生將跑向同一個目的地——體育館,只有前二十名有資格進入體育館。一聲令下,有的學生奮力奔跑,有的略有懈怠,最終進入體育館的學生的第一名並不是站在最近那條起跑線上的。二十名學生裡也多不是前兩列的絕對優勢者。
起跑線也許能給孩子一些優勢,但在人生馬拉松裡獲勝的人,並不是因為前期的優勢,而是靠後期自身的努力。
最近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陸續發到了學子們的手中。有不少家境貧寒卻成績優異的孩子考上了頂尖的大學。707分的湖南文科狀元何潤琪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在他高一的時候去世。窘迫的家境並沒有限制他的眼界。父親從小就願意給孩子們買書,而且還願意和孩子們一起看,一起討論。喜歡歷史的父親還常常給孩子講歷史故事,早早地就讓孩子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的好習慣。
母親則用實際行動教導孩子樸實的觀念,要愛勞作,勞作前不要先想著辛苦。她傳遞給孩子堅韌的意志。
雖然身在寒門,但何潤琪從未因此停止自己的步伐。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優異,在2018年的「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中,獲得了全國特等獎。還因為喜歡音樂,找音樂老師學習樂理,自學了口琴和吉他。
他說:爸爸曾對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很多人生來就在羅馬。但我覺得路還是得自己走一遍,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過的風景不一定有我多。
優秀的人不一定是擁有豐厚資源的人,但他們都有不屈的意志和深刻的思想。
與其給孩子堆砌更高的起跑線,不如教會孩子向著終點努力奔跑。
詹青雲在《奇葩說》裡有一場經典的辯論,是關於是否支持一秒知識共享的。她說:「知識共享的晶片或許就是《西遊記》中唐僧要取的那坨經書,經書雖然可以運輸、可以複製,但是,取經的路不可以。」
如果唐僧師徒歷盡險阻,最終沒有取得真經,也不會影響《西遊記》成為經典。取到真經當然重要,但是踏踏實實地走完取經路更重要。
同樣是哈佛學霸,論相貌,詹青雲不如許吉如,但詹青雲卻遠比許吉如受歡迎,因為她在辯論上上有著強大的邏輯思辨和豐厚的知識積累。在詹青雲身上,我們知道什麼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不是哈佛博士的頭銜賦予她的,而是詹青雲平時廣泛的閱讀。
詹青雲小時候愛看書,什麼書都看,一次暑假攤在沙發上看武俠小說,父母也不制止。那些看似無用的積累,最後才成就了詹青雲。
人生不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羅馬,但決定我們最終成為什麼人的,是我們怎樣走過那條路。
父母們鞭策孩子們奔跑是愛,但更要教會孩子:心系終點,享受過程。
最後給河南的周女士支個招,比起討伐騙人的輔導班,或者給孩子找出路,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想法。母子倆不妨坐下來,不要帶著任何批判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聊一聊。物理只考2分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和放棄的心態。
孩子最終走哪條路是他們的造化,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讓他們勇於面對挫折和挑戰,在自己的取經路上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