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2020-12-20 澎湃新聞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

(原標題:《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走進600年歷史的紫禁城,穿行在龐大壯美的建築群,漫步在常設文物專館,欣賞頻繁推出的專題文物展覽,可以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工藝美術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的建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

故宮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中國文物報記者的專訪。「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如何完整地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故宮這座寶庫,故宮人一直在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地行進著。」王旭東清晰地知道故宮人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把600年的故宮保護好

1925年10月10日,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成立了。

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一如既往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擁有古書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籍檔案等總數186萬餘件(套)的珍貴館藏。

閻立本步輦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與其他博物館不同,館藏文物呈倒金字塔式,珍貴文物比例越往上越多,186萬餘件(套)館藏絕大部分是珍貴文物。」談到故宮博物院的館藏,王旭東如是說,「如何把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把這麼多的文物保護好,是故宮人肩負的重任,也是第一使命。」

「同時也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共同把故宮保護好。」王旭東補充道。

故宮秋景

談到故宮的保護,王旭東說:「故宮的保護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防火,這是所有人都能夠意識到的,也都會去關注的,但是怎樣可以確保故宮消除火災隱患,既需要技術的手段,更需要依靠管理手段,要有一套完整的、嚴密的管理制度體系,再輔助於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故宮的安全。在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談研究、傳承和利用。」

為此,95年來,故宮人為了把故宮保護好,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工作。

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其中,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

王旭東介紹,在「四個故宮」建設體系中,「平安故宮」是最為基礎和首要的任務。2013年啟動的「平安故宮」工程是建立在 「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成功實踐基礎上的一個更為宏觀的保護工程體系,旨在進一步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重大安全問題,同時明確了北院區建設、地庫改造工程、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

「通過『平安故宮』建設,可以更好地落實『保護為主』的思想,充分利用科技和管理的手段,真實完整地保護好故宮這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王旭東說,「『平安故宮』工程實施以來成果卓著,為故宮博物院建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平安故宮』工程的實施也標誌著從『完整故宮』保護出發的故宮保護理念進入成熟階段。」

故宮出版物(部分)

為了更好地保護,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為什麼這樣講呢?王旭東回答道,「通俗地講,學術研究越深入、文物價值挖掘越充分,保護的投入就會越大。比如說,你覺得這個杯子是一個一般商品,如果打碎了就碎了,如果它是一個文物,那就不行。這個時候它的價值的挖掘會支撐我們的保護,也讓我們保護的手段更加科學、更加精細、更加全面。」

圍繞學術研究,王旭東持開放的心態,他說,故宮不但自身擁有一支穩定且充滿活力的多學科研究隊伍,同時,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學」為抓手,聯合國內、國際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博物館的學者共同研究故宮及其收藏的文物。故宮博物院希望將學術機構的資源引進來,也希望故宮的研究人員走出去,一方面傳播故宮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來研究故宮、傳播故宮,讓學術故宮的建設不斷湧現更多的學術成果,為保護故宮提供堅強支撐。

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活起來

「文物保護事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故宮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在保護的基礎上,如何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活起來,與人類共享這份世界文化遺產是故宮人的職責所在。」王旭東始終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多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舉辦展覽、開發文創、編輯出版物、組織各式宣教和文化弘揚活動,不斷完善博物館職能,不斷提高博物館活力,逐步形成了「活力故宮」的建設目標。

王旭東介紹,「活力故宮」建設著眼於服務當代,通過充分挖掘文物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並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展覽展示活動和文化創意產品、新媒體展示方式、公眾社會教育資源等,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讓文物的靈魂活起來。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

利用自身優勢,以及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故宮策劃推出了一系列有創意有想法的展覽。王旭東舉例說,比如2019年推出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展覽以龍泉青瓷為視角闡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鑑與發展,是歷年來關於龍泉青瓷的展覽中,展品數量最多、來源最廣、產地最繁且體現多元文化的一次展覽,受到各方好評。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重點展覽同樣廣受關注,深受好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獲得全媒體關注,推出媒體報導1.2萬篇,以「紫禁城600年」為主題的8小時超長直播,相關話題、直播和短視頻總播放量逾4億,展覽累計接待觀眾705258人次,平均每天10526餘人次。觀眾在留言簿紛紛留言,感嘆中華文化之豐富多彩,表達對美好中華的熱愛和祝福。「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吸引了大批「蘇軾愛好者」,展覽累計接待觀眾321148人次,平均每天近6200人。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為了保護故宮,同時讓觀眾有個良好的文化體驗,故宮很早之前就實施預約參觀制度,將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定在一定範圍內。「雖然去年實地參觀人數達到1900餘萬人,但從整個中國和世界的範圍來講,來到故宮的人仍然是少數,而且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不能四處『漫遊』。如何讓更多的人足不出戶觀展,雲展覽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王旭東說,「而雲展覽需要依託文物數位化,文物數位化不但可以相對完整地保留文物的信息,還可以開放、共享,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傳承。」

「數字故宮」小程序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展示的部分藏品

王旭東介紹,故宮正積極推進「數字故宮」建設。目前,故宮共拍攝文物總計62.8萬餘件(套),在庫136.3萬餘張文物影像,積累了豐富的數字信息資源。2019年,故宮博物院新上線了「數字文物庫」,將5.2萬餘件(套)文物高清圖片對外公布。故宮還聯合專家學者與社會機構,將學術成果與數位技術密切結合,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更多數位化成果,全面激活故宮數字資源的價值,讓更多觀眾可以通過「數字故宮」感悟和體驗到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上新了,故宮》

同時,為更好讓故宮活起來,故宮不斷開拓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參與聯合製作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獨立出品的《故宮新事》等節目屢獲觀眾好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故宮推出「安靜的故宮,春日的美好」、「多彩的故宮·秋日的唯美」等直播引爆網絡。

「安靜的故宮,春日的美好」直播

「故宮直播將作為常態化堅持下去,同時,故宮也會繼續探索更多更好的傳播方式,與更多人分享故宮的點滴,讓觀眾不管在何地都能感受不同季節故宮的建築之美、歷史之美、藝術之美。」王旭東說。

王旭東堅信人才的力量,他說,「讓故宮活起來,也要讓故宮人活起來。『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鼓勵他們走出去,去學習交流,去拓寬視野與格局。同時,故宮也持開放的心態,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希望更多的國際學者、學術界專家走進故宮,共同做好故宮的保護、研究、傳承與利用工作。」

將故宮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文化的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王旭東深知這個道理,「故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不但要將故宮保護好,研究好,也要將研究的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挖掘的多元價值轉化成不同受眾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文化傳播形式,浸潤人心、啟迪心靈。」

同時王旭東認為,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應積極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造福當代,造福文化強國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對於如何建設文化強國,王旭東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不斷挖掘、弘揚、傳承,同時也要不斷地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結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具有國際表達、具有世界意義的價值觀,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非常具有世界意義,我們應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故宮角樓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同樣適用於文化文物工作中。具體到故宮的工作,『四個故宮』建設體系應平衡發展,共同發力,讓中華傳統文化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更在創新中走向未來。」王旭東說道。

春日故宮

在歷史的長河中,600年的故宮,正年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王旭東說,故宮將繼續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確保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安全,將學術研究作為故宮博物院核心任務,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尤其是數位技術支撐故宮保護、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傳播工作。

同時,故宮將以更加親近觀眾的態度,辦好優質展覽,組織好學術交流,拓展網絡傳播通道,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參觀環境,提升觀眾體驗,持續探索提升服務質量的創新方式,提升故宮博物院管理服務水平。

「故宮人將繼續胸懷祖國文化事業,服務人民,勇於創新,肩負起歷史重任,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文化遺產保護中去,融入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去,真正承擔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精髓的使命,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與當代價值。」王旭東滿懷信心地說道。 

圖片:故宮博物院官網

責編:李瑞

 

相關焦點

  • 耗時600天打造的故宮立體書!看盡紫禁城600年歷史~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場如約而至的邂逅。 但是,皇帝是如何吃飯的?一天吃幾頓,每頓幾個菜?皇子們都要學什麼課程?古代的手爐和冰箱長什麼樣?紫禁城午門的門洞,正面和背面的門洞數量竟然不一樣?  2019年,故宮的遊客人數超過了1900萬人次。2020年,恢弘的紫禁城,迎來了自己600周歲的生日。「有機會,我一定要去故宮看看」「有時間,我一定要再去細緻看看故宮」……故宮,一直深受大家喜愛,是每個中國人都想去打卡的地方。
  • 故宮600年大展在哪個殿?導覽地圖一覽
    故宮600年大展在哪個殿?  答:在午門展廳展出  故宮導覽參觀地圖一覽:  本展覽是參觀故宮的「序廳」,我們希望通過18個歷史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向您介紹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方便您理解貫穿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排隊進展廳的觀眾和我能趕上故宮600年的這場特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畢竟下一個700年是趕不上了,說是一生一次必須要看的展覽也不誇張。放一張今天故宮絕美的天空話不多說,讓我告訴你這個展該怎麼看吧!「展訊」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2020.9.10-11.15故宮博物院 午門展廳只需購買故宮門票 60元「1」為什麼要看這個展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看懂紫禁城的600年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是一套耗時600天製作,一眼看盡600年歷史,有趣的故宮大語文書。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
  • 2020北京故宮,與蘇軾特展相遇,聆聽故宮600年歷史風雲
    一眨眼,紫禁城建成600年。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故宮博物院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十分誠意地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這是國內第一次「蘇軾特展」,喜歡蘇軾的朋友可以到故宮博物院走一走。600年啊,可遇不可求,你是不是也很想參觀一番?「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示文豪蘇東坡的文、詩、詞、書、畫等。作為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盛譽。
  • 600年故宮的太和殿竟然是個仿品?
    故宮作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內部宮殿錯落,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應該就是太和殿了,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首期節目裡有專家介紹現在太和殿並非故宮建造之初的原宮殿,而是後期重新修建而成的。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故宮,這座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寶庫: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範圍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者;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家。然而,對於孩子們而言,如果不做準備和引導,去故宮絕對是個難挨的疲累旅程。
  • 600年的紫禁城、95年的故宮博物院今年打算這樣過生日
    央視網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至高無上的宮殿:600歲的故宮有什麼?
    唯獨有一座宮殿,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經歷了600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它就是明清的紫禁城。 中國中庸之道影響到中國人的方方面面,故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切都是為了襯託皇權無上!600年的紫禁城,在時光裡變成了世界的財富。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本報記者王珏攝)「我們將迎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通過一系列活動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在辭舊迎新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給人們帶來一份「大禮」。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後,王旭東首次面對媒體,並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介紹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
  •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4 除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 故宮600歲特別製作,限定版《打開故宮》立體書震撼來襲!
    紀念故宮600年,跟大家隆重推薦這一套限定版「紫禁城600周年套裝」,包括《打開故宮》全景立體書和《肇建紫禁城》工筆手繪繪本,把紫禁城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收進書中,可以「把整座故宮搬回家」!!
  • 錯過再等100年!故宮600年大展有什麼值得一
    中山公園Air君在故宮待了一天,附上路線圖此次大展由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展期為 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大家 憑故宮博物院門票 即可免費參觀。(展覽中人山人海,真的是看了個寂寞)當然,機智的Air君,知道此次600年大展還有線上展覽,不能抵達現場的空心粉們可以在線上 一飽眼福。
  • 故宮600年是怎麼算的?聽閻崇年細說端詳
    說到故宮600年,這600年是怎麼算的呢?閻崇年先生說,明初的皇宮最早是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他的嫡長孫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取而代之年號永樂,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1406年下詔建北京宮殿,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時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所以從北京皇宮1420年建成,到2020年正好是600年。
  • 故宮「劇透」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計劃
    來源:央視網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今年是故宮營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宮是怎樣營建起來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將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歸納了五個方面,嘗試粗線條地描述這些問題。北京城中軸線的歷史沿革城市中軸線是現代人對城市一種布局形態的總結。明清北京城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
  • 故宮建成600年大展!一生只能看一次,錯過再等100年……
    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來自馬蜂窩用戶@Yoli_CHIC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
  • 故宮——聽見你的600年》公益音頻節目,多角度...
    解密故宮文化符號,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暢聽,邀請故宮專家團隊與「你好呀!故宮」節目研發團隊,正式官宣公益音頻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節目於9月28日正式上線酷我暢聽APP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平臺,將圍繞多角度故宮文化,向聽眾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文化正能量。公益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是為慶祝世界著名遺產紫禁城600年特別策劃,此次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平臺向全國人民免費播放。
  • 故宮亭臺樓榭的英文表達怎麼說?故宮建成600年 雙語攻略來了
    【故宮亭臺樓榭的英文表達怎麼說?故宮建成600年 雙語攻略來了,轉發學起來】北京您好今天周六,車輛不限行,天氣晴,氣溫15°C~25°C。這些傳統建築裡有你的最愛嗎?殿、宮、軒、閣…中國傳統建築裡流淌著悠久的中國文化和智慧,收好英文表達:(中國日報)
  • 故宮600年展接近尾聲 人氣依舊高漲
    2020年11月13日,北京,初冬季節,天氣晴好,故宮600年展雖然接近尾聲,但紫禁城依然遊人如織。(來源:東方IC)(來源:東方IC)2020年11月13日,北京,初冬季節,天氣晴好,故宮600年展雖然接近尾聲,但紫禁城依然遊人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