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
(原標題:《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走進600年歷史的紫禁城,穿行在龐大壯美的建築群,漫步在常設文物專館,欣賞頻繁推出的專題文物展覽,可以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工藝美術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的建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
故宮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中國文物報記者的專訪。「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如何完整地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故宮這座寶庫,故宮人一直在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地行進著。」王旭東清晰地知道故宮人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把600年的故宮保護好1925年10月10日,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成立了。
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一如既往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擁有古書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籍檔案等總數186萬餘件(套)的珍貴館藏。
閻立本步輦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與其他博物館不同,館藏文物呈倒金字塔式,珍貴文物比例越往上越多,186萬餘件(套)館藏絕大部分是珍貴文物。」談到故宮博物院的館藏,王旭東如是說,「如何把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把這麼多的文物保護好,是故宮人肩負的重任,也是第一使命。」
「同時也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共同把故宮保護好。」王旭東補充道。
故宮秋景
談到故宮的保護,王旭東說:「故宮的保護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防火,這是所有人都能夠意識到的,也都會去關注的,但是怎樣可以確保故宮消除火災隱患,既需要技術的手段,更需要依靠管理手段,要有一套完整的、嚴密的管理制度體系,再輔助於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故宮的安全。在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談研究、傳承和利用。」
為此,95年來,故宮人為了把故宮保護好,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工作。
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其中,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
王旭東介紹,在「四個故宮」建設體系中,「平安故宮」是最為基礎和首要的任務。2013年啟動的「平安故宮」工程是建立在 「故宮整體修繕保護工程」成功實踐基礎上的一個更為宏觀的保護工程體系,旨在進一步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重大安全問題,同時明確了北院區建設、地庫改造工程、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項目、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
「通過『平安故宮』建設,可以更好地落實『保護為主』的思想,充分利用科技和管理的手段,真實完整地保護好故宮這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王旭東說,「『平安故宮』工程實施以來成果卓著,為故宮博物院建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平安故宮』工程的實施也標誌著從『完整故宮』保護出發的故宮保護理念進入成熟階段。」
故宮出版物(部分)
為了更好地保護,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為什麼這樣講呢?王旭東回答道,「通俗地講,學術研究越深入、文物價值挖掘越充分,保護的投入就會越大。比如說,你覺得這個杯子是一個一般商品,如果打碎了就碎了,如果它是一個文物,那就不行。這個時候它的價值的挖掘會支撐我們的保護,也讓我們保護的手段更加科學、更加精細、更加全面。」
圍繞學術研究,王旭東持開放的心態,他說,故宮不但自身擁有一支穩定且充滿活力的多學科研究隊伍,同時,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學」為抓手,聯合國內、國際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博物館的學者共同研究故宮及其收藏的文物。故宮博物院希望將學術機構的資源引進來,也希望故宮的研究人員走出去,一方面傳播故宮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來研究故宮、傳播故宮,讓學術故宮的建設不斷湧現更多的學術成果,為保護故宮提供堅強支撐。
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活起來「文物保護事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故宮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在保護的基礎上,如何讓600年歷史的故宮活起來,與人類共享這份世界文化遺產是故宮人的職責所在。」王旭東始終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多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舉辦展覽、開發文創、編輯出版物、組織各式宣教和文化弘揚活動,不斷完善博物館職能,不斷提高博物館活力,逐步形成了「活力故宮」的建設目標。
王旭東介紹,「活力故宮」建設著眼於服務當代,通過充分挖掘文物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並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展覽展示活動和文化創意產品、新媒體展示方式、公眾社會教育資源等,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讓文物的靈魂活起來。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
利用自身優勢,以及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故宮策劃推出了一系列有創意有想法的展覽。王旭東舉例說,比如2019年推出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展覽以龍泉青瓷為視角闡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鑑與發展,是歷年來關於龍泉青瓷的展覽中,展品數量最多、來源最廣、產地最繁且體現多元文化的一次展覽,受到各方好評。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在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重點展覽同樣廣受關注,深受好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獲得全媒體關注,推出媒體報導1.2萬篇,以「紫禁城600年」為主題的8小時超長直播,相關話題、直播和短視頻總播放量逾4億,展覽累計接待觀眾705258人次,平均每天10526餘人次。觀眾在留言簿紛紛留言,感嘆中華文化之豐富多彩,表達對美好中華的熱愛和祝福。「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吸引了大批「蘇軾愛好者」,展覽累計接待觀眾321148人次,平均每天近6200人。
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為了保護故宮,同時讓觀眾有個良好的文化體驗,故宮很早之前就實施預約參觀制度,將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定在一定範圍內。「雖然去年實地參觀人數達到1900餘萬人,但從整個中國和世界的範圍來講,來到故宮的人仍然是少數,而且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不能四處『漫遊』。如何讓更多的人足不出戶觀展,雲展覽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王旭東說,「而雲展覽需要依託文物數位化,文物數位化不但可以相對完整地保留文物的信息,還可以開放、共享,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傳承。」
「數字故宮」小程序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展示的部分藏品
王旭東介紹,故宮正積極推進「數字故宮」建設。目前,故宮共拍攝文物總計62.8萬餘件(套),在庫136.3萬餘張文物影像,積累了豐富的數字信息資源。2019年,故宮博物院新上線了「數字文物庫」,將5.2萬餘件(套)文物高清圖片對外公布。故宮還聯合專家學者與社會機構,將學術成果與數位技術密切結合,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更多數位化成果,全面激活故宮數字資源的價值,讓更多觀眾可以通過「數字故宮」感悟和體驗到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上新了,故宮》
同時,為更好讓故宮活起來,故宮不斷開拓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參與聯合製作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獨立出品的《故宮新事》等節目屢獲觀眾好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故宮推出「安靜的故宮,春日的美好」、「多彩的故宮·秋日的唯美」等直播引爆網絡。
「安靜的故宮,春日的美好」直播
「故宮直播將作為常態化堅持下去,同時,故宮也會繼續探索更多更好的傳播方式,與更多人分享故宮的點滴,讓觀眾不管在何地都能感受不同季節故宮的建築之美、歷史之美、藝術之美。」王旭東說。
王旭東堅信人才的力量,他說,「讓故宮活起來,也要讓故宮人活起來。『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鼓勵他們走出去,去學習交流,去拓寬視野與格局。同時,故宮也持開放的心態,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希望更多的國際學者、學術界專家走進故宮,共同做好故宮的保護、研究、傳承與利用工作。」
將故宮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文化的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王旭東深知這個道理,「故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不但要將故宮保護好,研究好,也要將研究的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挖掘的多元價值轉化成不同受眾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文化傳播形式,浸潤人心、啟迪心靈。」
同時王旭東認為,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應積極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造福當代,造福文化強國建設,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對於如何建設文化強國,王旭東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不斷挖掘、弘揚、傳承,同時也要不斷地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結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具有國際表達、具有世界意義的價值觀,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非常具有世界意義,我們應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故宮角樓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同樣適用於文化文物工作中。具體到故宮的工作,『四個故宮』建設體系應平衡發展,共同發力,讓中華傳統文化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更在創新中走向未來。」王旭東說道。
春日故宮
在歷史的長河中,600年的故宮,正年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王旭東說,故宮將繼續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確保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安全,將學術研究作為故宮博物院核心任務,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尤其是數位技術支撐故宮保護、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傳播工作。
同時,故宮將以更加親近觀眾的態度,辦好優質展覽,組織好學術交流,拓展網絡傳播通道,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參觀環境,提升觀眾體驗,持續探索提升服務質量的創新方式,提升故宮博物院管理服務水平。
「故宮人將繼續胸懷祖國文化事業,服務人民,勇於創新,肩負起歷史重任,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文化遺產保護中去,融入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去,真正承擔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精髓的使命,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與當代價值。」王旭東滿懷信心地說道。
圖片:故宮博物院官網
責編: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