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7月10日消息(記者 陳進) 5日,首都之窗公布《北京市貫徹質量發展綱要實施意見2015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針對生活用品、食品藥品等產品構建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網絡,建立嬰幼兒配方奶粉等重點高風險食品可追溯體系,探索對質量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制度。
此計劃實施範圍為北京市,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國範圍內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監管都在加強,北京此舉有望迎來連鎖反應。
對於監管方此舉,江西人之初集團企宣部總監黃忠平表示,有良心的商家勢必歡迎更為嚴苛的監管措施。「當前,乳製品行業監管非常嚴格,是一種「變態嚴」的監管,」 接受央廣網財經記者採訪時,黃忠平表示,「但包括人之初集團在內的國內奶粉生產商紛紛表示歡迎更為嚴苛的生產標準。嚴,是好的,行業主流聲音仍是歡迎更為嚴苛的監管。」
專家稱產品質量追溯並不能解決食品安全難題
首都之窗5日公布的《北京市貫徹質量發展綱要實施意見2015年行動計劃》,明確表示要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等高風險食品行業建立追溯體系。但對此舉會產生的監管效果,「決不」食品安全工程發起人王義昌並不看好。「目前,太多人指望通過產品追溯一舉解決食品安全關鍵問題,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和幻想。」王義昌這樣告訴央廣網財經記者。
1997年11月7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產品標識標註管理規定》中,對產品生產者的名稱和生產地做了強制性規定;1998年7月29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本質上,這兩種方式就是產品追溯,」王義昌告訴記者,「但從兩項規定施行的十幾年實踐表明,此舉並不能破解中國食品安全難題。」
布局歐洲牧場 國產品牌搶佔優質奶源基地
接受央廣網財經記者採訪時,黃忠平表示,國內合格奶源不多,無疑是給中國奶粉行業,尤其是嬰幼兒奶粉行業敲響警鐘,「國內的幾大奶粉廠商都是在國外承包放養式的牧場,國外養殖奶牛時,會將它們當做人去看待,吃、住、音樂,用最大的努力保障奶源。」
今年三月份,歐盟國家奶源對中國放開後,愛爾蘭、法國等地純生態奶牛養殖廠盯緊中國市場。「今年以來,不斷有歐盟公司來中國考察企業質量,生產以及檢驗不合格的廠家肯定不會贏得他們的青睞,」黃忠平告訴記者。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核心,一是安全,二是價格,三是信任。」王義昌表示,「要破解中國食品安全難題,必須讓消費者能鑑別,讓好商家能賺錢,讓社會公眾能監督,讓信任能實現。」
能重塑消費者信心的只有產品質量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持續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透支了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信心。
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籤》,明文限制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包裝要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奶粉行業的平均毛利在20%-30%左右,他預計奶粉價格未來仍有很大的下調空間,充分的競爭將使嬰幼兒奶粉最終成為一個微利行業。
包裝精簡後的洋品牌紛紛下調產品價格,而此舉讓嬰幼兒奶粉國產品牌處境更為尷尬。在價格不再具備競爭力後,如何重塑消費者對於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的信心成為國產品牌的當務之急。
「面對來者不善的洋品牌,國產品牌要加強自我修改,抓好產品質量」,黃忠平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信心,國產品牌要不斷宣傳自身優勢,要敢於跟洋品牌比較。最終贏得消費者信賴的肯定是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