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腦的普及,很多人都曾用過電腦打字,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鍵盤上的按鍵並不是按照26個字母的順序排列的,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最開始的鍵盤並不是現在的排序,確實是按照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來排列的。
當時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當時的鍵盤反應速度跟不上打字的速度。具體來說:
按照順序排列的鍵盤容易卡頓,所以他們才會把鍵盤的順序打亂,減緩人們打字的速度,讓鍵盤有反應的時間,從而使卡頓的情況出現得少一點。
因為當時技術落後,鍵盤被按下之後要過很長的時間才會回彈,如果人們打字速度快的話,鍵盤上的按鍵非常容易絞在一起,造成鍵盤的「罷工」。
為了解決打字卡頓的問題,就把字母順序打亂進行排列。
最終幾經更改,1882年,有一家企業為了銷售打字機,且避開專利費,對鍵盤布局進行了改動,M移到最下面一行。結果,從頂部開始,完成了與當前字母鍵盤布局相同的QWERTYUIOP,ASDFGHJKL和ZXCVBNM。誰能想到今天的鍵盤布局,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避開專利費呢。
後來技術進步了,可以滿足按照ABCD排序了,但是此時人們早已習慣了QWER的排序,想改也改不過來了。
簡而言之,在早期的打字機中,鍵盤布局基於ABC順序,但是由於當時許多人進行了更改,因此它成為了當前個人計算機的鍵盤布局。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評論:
1「因為當初的鍵盤打字快容易卡鍵位,所以為了減速就開始反人類了,然後就一直流傳下來了。」沒想到反人類設計最終也有登上大雅之堂的時候的,鍵盤就是,所以也不能輕易鄙視反人類設計,還得看當時的各種條件以及後來的使用習慣。
2「這麼打字最符合人體工程學。」這實際上是一種美其名曰的看法,實際上當初就不是為了打字體驗而設計的。
3 「將常用的字母和符號邊緣化,並分配給力量較弱的小拇指和無名指;中間的黃金區域全都是那些不常用的字母。」這個確實是大實話,但是現在已經改不過來了。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