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的兩個關鍵期,千萬別只和孩子做朋友!

2021-02-13 句容青年

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盲目的。身為老師,也是孩子的爸爸,我不得不承認:管教孩子是有「關鍵期」的,爸媽可要抓住關鍵期,用對方法,施以矯正。

那個沒有被好好管教過的孩子

一次同學聚會,一位女同學帶著10歲的兒子一起來,大家都和這對母子打招呼,尤其是很多同學都喜歡逗孩子,找個特點誇一下孩子,表示一下同學之間並不見外。

但是,那孩子卻只顧著低頭玩手機,一臉的冷漠,媽媽只好笑笑,佯裝訓斥一句,就隨孩子去了。

酒席開始了,那孩子突然來了熱情:嚷嚷著要吃肉。媽媽尷尬地笑笑,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在座的都沒動筷呢,不懂規矩。

同學們客氣道:孩子嘛,想吃就吃,不必拘束。

結果,這孩子馬上站起來,開始把幾盤肉往自己的盤子裡劃拉,一桌子人就看他把幾盤主菜翻騰得一片狼藉。

媽媽眼見孩子很不像話,訓斥孩子,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孩子站起來,指著媽媽大叫:「你算什麼東西?我想吃就吃。」說這話的時候,孩子一臉蠻橫,眼裡滿是馴服他人的表情。

這種情況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場面有點尷尬。估計這孩子是平時被慣壞了。

媽媽只好邊道歉,邊站起來把孩子拉到一邊。孩子就各種耍賴,大家只好裝作看不見。尷尬的媽媽沒坐多久就帶著兒子提前離開了,並留下了一句話:「唉,不好意思哈,其實吧,我們平時的相處都隨意慣了,跟朋友一樣。」

這位同學走後,剩下的幾位同學開始議論紛紛熊孩子的家教問題。估計,這位女同學以後再見同學們會很難為情。

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朋友的方式解決

我樓下一鄰居簡媽媽因為工作地點變動,上班路線有所改動,不再經過孩子的幼兒園。考慮到早上送孩子進幼兒園問題:如果先送孩子到原來的幼兒園再去上班,就需要多花費50分鐘,於是簡媽媽跟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換個幼兒園」?沒想到家裡5歲的孩子嘟著小嘴反對,原因是現在的幼兒園裡有他一個很喜歡的小朋友。

在多次和孩子商量不成的情況下,這個媽媽依從了孩子,做出了不換幼兒園的決定。但是很快她就吃不消了,她每天不但要提前50分鐘出門送孩子,而且下午還要想盡辦法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經常不得不請幼兒園的老師延長下班時間幫忙多看孩子一會兒。

其實,這整個和孩子協商的過程的確很民主了,是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見,但結果卻給整個家庭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和「潛在的」危險:媽媽不得不路上開快車,孩子不得不經常一個人留在幼兒園,老師因她的孩子經常晚下班而有怨言等等。

5歲孩子的決定,只是依照他們自身的意願,很難考慮整個家庭的因素,也更難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事情。所以,有些特殊時候根本不能以孩子的意見為主。

再比如文章開頭的那位同學,孩子之所以表現的很無禮,與在家的習慣息息相關,有哪些規矩一定要遵守,哪些是父母的底線問題等等,但是絕對不能用「朋友式」的方式來處理——打不了罵不了懲戒不了,其結果必然是——培養出缺乏規則意識、缺乏有教養的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伸出朋友援助之手

隔壁班級裡的故事。

小果,是一個天生敏感膽小的孩子,做事情總是畏縮不前。老師鼓勵孩子們積極發言,但即便是小果知道答案也不敢舉手,老師主動叫她發言時,她的聲音低得也只有自己能聽見。

不僅在課堂上如此,平常裡說話,她也不敢大聲,課餘也不敢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小果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之後,老師把情況反饋給小果的父母后,他們並沒有因為孩子膽小而責怪她,而是開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並放下父母的權威姿態,經常與小果一起玩耍、做遊戲,用朋友的方式鼓勵她,用各種方式激發小果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一段時間之後,小果敢與別的孩子一起做遊戲了,也能在上課時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她的改變,連老師和同學都大吃一驚。

孩子有困難有問題,父母需要摒棄權威,為了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與孩子像朋友似的交流。要不要做朋友?要什麼時候做朋友?這個分寸要把握。

好父母和孩子都要有界限感

「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估計這話大家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我們小時候羨慕身邊那些爸媽把孩子當朋友的同學。

現在我們也為人父母了,也誓言要用民主的家教模式,小錯也不必嚴格。豈料,正是對小事的放縱,孩子逐漸養成了壞習慣。當家長意識到問題嚴重時,孩子已經習慣成自然,再改,困難重重。

平等地對待,朋友式地相處,曾經我們家長以科學民主的親子模式引以為傲。殊不知,無原則的平等,無邊界的相處,過分的寬容,不但讓家庭秩序出現錯亂,還喪失了家長必要的權威性,讓孩子錯過了家庭管教的關鍵期。

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邊界裡做好各自的事情。守住父母邊界,幫助孩子確立規則意識,這才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負責。

如果我們只強調朋友式教育,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都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

父母管教的兩個關鍵期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研究特別指出,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因為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而教導他們分辨是非則是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初的時間特別依賴父母,以父母為權威,這是父母管教的關鍵期。

我們所熟知的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相對意義上的關鍵期。

三歲:

正是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這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他們必須學會怎麼面對一群和自己同齡的小夥伴,怎麼面對周圍是陌生人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開始思考、適應,獨立意識的覺醒也讓他們開始學會調整行為方式,這時候是管教的第一個關鍵期。

管教得當,那麼將收穫一個聰明、有規則意識的乖寶寶;管教失當,孩子將會變成自私、任性、招人嫌的「熊孩子」。

七歲:

孩子正在一年級,是孩子深入社會的第二步,從此要告別無憂無慮的玩耍年紀。孩子的行為和學習,都有了考核和對比標準,孩子對此也會有全新的認識。

家長如果利用這個管教的第二關鍵期,轉變培育孩子的方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那麼孩子會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相反,這時候的孩子缺乏管教,壞習慣一旦形成,再去糾正,那將是一件非常麻煩而且成功率很低的事情。

7歲以後

孩子心智逐漸成熟,需要父母更多成人式的尊重,因為他們更多地需要是思想上的指導,朋友式的鼓勵與支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依然採用管教方式教育孩子,就會遇到孩子叛逆和對抗,這是父母錯過了管教關鍵期,或者此前管教方法不對。我們見到的青春期逆反、對抗、離家出走,大多是這種情況。

最後,引用龍應臺的一段話:在黃金時期內幫助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珍惜老天爺賜給我的這份甜蜜禮物,並希望我在將來不要面對嘆氣、搖頭與後悔!而那時,孩子會因我充分利用了「有效期限」而成長為人。

相關焦點

  • 父母如何與孩子做朋友?
    父母究竟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什麼時候做朋友?這個分寸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我們只強調朋友式教育,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都會受到更多的打擊。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盲目的。管教孩子是有「關鍵期」的,爸媽可要抓住關鍵期,用對方法,施以矯正。
  • 哈佛教授:想養出懂事孩子,3歲前的兩個性格關鍵期,父母別錯過
    ,想養出聽話孩子千萬別錯過哈佛大學的伯頓·懷特教授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後發現,在孩子3歲之前,存在著性格養成的兩個關鍵時期。他認為在孩子3歲前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父母的教育程度決定了孩子今後的發展水平。管教的好,孩子就能養成好習慣,變得懂事;管教得不好,孩子就會不斷地和父母作對,懂事就成了一種奢望。
  • 致父母: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這種說法聽起來沒有任何的問題,反而傳遞著父母民主、開明的思想。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正確的嗎,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 明智的父母,不會和孩子輕易做朋友
    朋友之間沒有權利和義務關係,也就沒有期許,親子之間有權利和義務,必然會產生期許。朋友之間一定會三觀相合,但是親子之間由於年齡興趣見識的不同,大概率三觀不合。J媽(我):贊同樓上觀點。Y爸:所以和孩子做朋友,往往是父母一廂情願,孩子呵呵噠。Y爸:而且父母其實很假,因為你根本不想和孩子做朋友,只是假裝和孩子做朋友來控制他。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
    如果我們只強調朋友式教育,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孩子就直接一邊用力拍打媽媽,一邊很生氣的嚷嚷:「給我給我,你快給我!聽見沒!」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
    導讀: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3招,孩子以後好管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千萬別錯過孩子成長關鍵期,這8點建議幫你培養優秀孩子!
    除了孩子,其實父母也需要教育和成長。為了把孩子培養得越來越優秀,這8條建議,每一位家長都該了解。生了孩子,你就不能&34;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34;。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 父母別只懂得管教,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這樣孩子犯錯更有意義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往往充當上帝的視角,對孩子進行批評管束,但其效果卻並不好。孩子對於錯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是服從父母的威嚴進行改正。孩子犯錯誤之後,父母除了要管教孩子,還要讓孩子自己參與到管教過程,這是為什麼呢?
  •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父母要狠心立規矩,娃越大越難管教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父母要狠心立規矩,娃越大越難管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家每戶基本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因此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們小時候長嘗夠了苦頭,所以長大後都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他們的性格往往十分傲慢自私,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顧父母和身邊朋友的感受,總是傷害身邊愛他和關懷他的人。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孩子的這些「毛病」別慣著,該打也得打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孩子自主意識覺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很多家長會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難以管教而放棄教育,殊不知,這一階段正是孩子性格養成和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尤其是當寶寶以「不吃飯」「不睡覺」為由威脅家長時,許多父母總會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做出讓步。可長此以往,只會助長孩子的囂張氣焰,甚至養成他們嬌縱任性的性格。
  • 和孩子做朋友這種教育方法到底對不對?父母要學會「精分」!
    如今在很多家長眼裡,和孩子做朋友成了維護親子關係的最佳答案。做他們的知己、和孩子成為朋友這種觀念,儼然已經成了家庭教育中的政治正確了。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放低姿態,傾聽見解,尊重選擇,這些是沒錯的。但凡事要講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千萬不要誤解了和孩子建立關係的意義。和孩子確實需要做朋友,但不能僅僅只做朋友。注意這裡是「只」,不是不做朋友,而是不只是做朋友。其實,朋友關係跟親子關係,這兩種關係是截然不同的。
  • 寶寶幾個關鍵期|做父母的千萬別錯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最敏感的時期,而處在這個「關鍵期」的孩子,他們的各種能力發展是最快、最容易的時候,如果在這段期間進行相應的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旦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就需要用幾倍的努力來彌補。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抓住嬰幼兒這個時期的潛能開發。
  • 2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父母巧用這4招,孩子以後好管教
    要想把孩子管上路,從小就要給孩子立規矩。今天先給大家分析立規矩的關鍵期,再談4種方法,希望家長都能管教好孩子。一、為什麼2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1、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不滿一周歲的寶寶就已經出現了自我意識的萌芽,能感知自身,聽到家長喊自己名字有反應。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每個人都要有規則意識,這是生存法則。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邊界裡做好各自的事情。守住父母邊界,幫助孩子確立規則意識,這才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負責。如果我們只強調朋友式教育,而疏於對孩子的管教,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
  • 孩子3歲前有「2個關鍵期」,父母若能把握住,娃長大後能少操點心
    在孩子的三歲之前,如果父母能夠把握的住去培養孩子和引導孩子的話,孩子的性格和各方面能力也會發育得比較完全,長大之後也能夠少讓父母操些心。而朋友的孩子能這麼的出色,其實都歸根於朋友對他的教育,朋友說到隨著孩子年紀不斷增長之後,大概到了三歲,就不會太去管教他。而在他三歲之前會更著重地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專注度,而這兩項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 孩子3歲前有「2個關鍵期」,父母若能把握住,娃長大後能少操點心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教育孩子其實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會有分關鍵期。在孩子的三歲之前,如果父母能夠把握的住去培養孩子和引導孩子的話,孩子的性格和各方面能力也會發育得比較完全,長大之後也能夠少讓父母操些心。
  • 寫給父母:孩子在該立規矩的年齡,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現在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便開始叛逆,家長管都管不住。這時候,便有一種聲音告訴父母: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做朋友,是如今說得比較多的一種教育方式,不少父母為了和孩子拉近距離,避免孩子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於是,父母們都開始學著放下身段,去和孩子做朋友。只是即便如此,孩子該叛逆,還是叛逆。問題,出在哪裡呢?
  • 致所有家長朋友: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考壹佰導讀】近些年來,考壹佰注意到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與孩子做朋友要建立在規則之上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拒絕父母。
  • 李玫瑾:管教孩子,6歲前是關鍵期,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曾經在多次演講中,就提到過,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一定要趁早。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和他做朋友,長大了才來管教他。李玫瑾在參加其中一期《圓桌派》的時候,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