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面的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處理策略集

2020-10-10 上海星家園自閉症

情緒是指個體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強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應。對於在思維、人際關係、語言溝通、智力等等方面發展嚴重不足的孤獨症兒童來說,這些都可能導致他們產生哭叫、跳鬧、自我傷害、攻擊他人等情緒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到對兒童的教育訓練和兒童習得日常生活技能,而且可能危及兒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問題是一切教育訓練活動的基礎。

  一、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分析。

  第一,引人注意。

  語言遲滯、溝通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的主要特徵之一。由於他們缺乏與人溝通能力,往往形成人格瑕疵,內心充滿自卑感;無法與人溝通,內心世界無法向人表白,於是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行為,其中最嚴重、最明顯的就是情緒行為。他們企圖藉助於情緒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抒解其內心壓力或達到某種目的。

  第二,固執行為受到限制或改變。

  孤獨症兒童適應能力低、缺乏想像力、活動大多無新意。80%以上的兒童拒絕環境改變,其行為多固執、刻板。 每當指導者(老師、家長)試圖阻止或改變其固執、刻板行為時,立即會引起兒童強烈的情緒反應。

  第三,逃避要求。

  孤獨症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如果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中整天都讓他隨心所欲,不加任何約束,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極少出現情緒問題。但是,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應該有一定約束和規範。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問題大多是在指導者對兒童有一定教育訓練要求、生活及社會行為規範時發生,而且表現極其強烈。如:亂吼亂叫、哭鬧、跑跳甚至自我傷害、攻擊他人等,他們企圖藉此逃避要求。

  第四,身體疾病。

  據有關資料顯示,有的孤獨症兒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腦部機能障礙(如:腦波異常等),而且有相當部分在少年期和成年期會發生癲癇症。腦波異常可能會使他們莫名其妙地打頭、哭鬧等。除癲癇外,也可能因為其它病變(如:牙痛、感冒頭疼、肚痛等等)無法表達而導致情緒行為的發生。

  第五,指導方法不當。

  教育訓練中指導者沒能切實根據兒童的實際能力制定訓練計劃、沒能找到適合兒童接受的教育訓練方法、沒能在社會適應活動根據兒童的實際狀況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能引起兒童的情緒問題。

  第六,孤獨症病症所致。

  有的研究者認為,孤獨症兒童大腦中樞神經(包括前庭系統和周邊神經)的感覺刺激調整功能受損,也就是腦幹無法將各種感覺感受器接收並傳達來的所有感覺刺激完成初步的調整作用,乃至大腦皮質無法加以統整、判斷認知而做適度的行為反應,進而使兒童在新事物、新環境面前無所適從而產生情緒行為。

  二、處理情緒行為的策略。

  第一,仔細觀察、認真分析。

  導致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指導者平時就要仔細觀察兒童情緒行為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對周圍環境及對兒童本身的影響並做好詳細記錄,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時處理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改變教育訓練方法。如果是身體不舒服,指導者應該及時請醫生檢查治療;如果是訓練要求太高或方法不當,指導者應及時調整其要求和方法;如果是因為固執刻板行為受到限制而引起,那就適當調整處理固執刻、板行為的方法;如果是其它原因,指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

  第二,把握時機、積極處理。

  導致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複雜,其發生時間、頻率又不固定,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作為指導者一定要在認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切實把握好時機,用科學的、符合兒童實際的方法作積極地處理,切忌消極應付。

  第三,合理要求、逐步提高。

  情緒是指有機體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強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應。因此,在日常生活、教育訓練活動中,指導者一定要充分考慮兒童年齡、智力、病程、教育訓練程度、接受能力等等因素和訓練內容、時間安排等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兒童的需要, 對兒童提出合理的要求,並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要求。

  三、處理情緒行為的方法。

  第一,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導者根據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和動作發展的狀況,以遊戲的形式讓兒童在活動中做符合他們需要的遊戲活動,並在兒童感到困難時,用「我們一起做」、「試試看」、「你能行」等語言或行動鼓勵兒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訓練中的因兒童能力不足、訓練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帶給兒童的困難,能逐步培養起兒童的興趣,讓兒童感到快樂,進一步有效地化解兒童因做不到而產生的焦慮和緊張,並逐步協助兒童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緒。

  感覺統合訓練之初對情緒行為等會有急速的、顯著的改善效果,以後可能會逐漸緩慢。因此,還需要配合使用其它的方法,以進一步矯正和穩定情緒。

  第二,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是依據學習原理來處理行為問題,從而引起行為改變的一種客觀而系統的、有效的辦法。其中的許多方法對處理孤獨症兒童的情緒行為有著積極作用。

  1.正面練習。

  當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發生時,要求兒童立即將雙手放在頭上,從頭開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個部位停留15—30秒鐘。如果兒童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或有數數能力,指導者可以叫他數數(從1數到30)來計算時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覆練習,至到情緒穩定為止。

  2.忽略與增強。

  當兒童發生扯頭髮、打頭、用頭撞牆、咬手、在地上打滾等情緒問題時,如果指導者急著哄他或試圖抱起他等,他可能會發的更厲害。因此,在沒有影響到兒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財產安全時,指導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兒童情緒好轉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脾氣反而會逐漸停止發作,待到正常情緒出現時,再予以及時增強,從而以增強良好行為來減少該行為的發生。3者還應在兒童情緒良好時,充分運用表揚、鼓勵等方法給予間歇性強化,以增強其良好情緒的出現與保持。

  3.厭惡制約。

  對有自傷、特別是嚴重自傷和攻擊他人行為的兒童,指導者可以適時採用厭惡制約,即把自傷和攻擊他人等行為症狀與不愉快的體驗(如言語譴責、物理統制等等)結合起來,利用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體驗的條件刺激來代替自傷和攻擊他人等異常行為,使他在更深程度上體驗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其自動阻止並消除自傷和攻擊他人等不良行為。對一般咬手行為可用黃蓮、胡椒等有苦味、辣味之物塗在所咬之處;對嚴重咬手指、手腕、打頭等自傷行為,可用橡皮筋彈擊(註:力度不能太大)所咬之處及其周圍。但是,這種方法尚需考慮人道、法律和副作用。因此,使用時應十分小心謹慎。

  4.隔離。

  當兒童發生搗亂(拋擲玩具、損壞玩具等)、攻擊他人(咬人、打人、踢人、在樓梯上推人、吐口水、揪頭髮等)、發脾氣(哭叫、跳鬧、飯桌上亂仍食物等)等等情緒行為時,指導者立即(在不良行為出現的5秒鐘內)取消他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撤除他正在享用的正性強化物,或將他與其他兒童或當時場境隔開,轉移到正性強化物較少的情景中去,即所謂的暫時隔離。暫時隔離的時間一般遵循一歲一分鐘的原則,也可根據其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等情況酌情考慮時間的加減。如果是使用隔離室,那麼,隔離室的設計應相對科學,嚴防兒童自傷。暫時隔離過程中,當兒童出現良好行為時,立即給他減少或撤除原有的厭惡刺激或情景,並使之日後在同樣的情景下提高該替代性良好行為的出現率。

  穩定的情緒是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教育訓練的基礎,也是引導他們參與集體、社會活動的基礎。 只有情緒穩定,兒童才可能接受教育訓練和習得日常生活活動、學習技能,逐步發展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指導者一定要在理解和寬容兒童的基礎上,從兒童的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兒童情緒問題的原因和接受程度 ,採取積極的態度、採取相應的措施處理其情緒行為,以期兒童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陽光天使特訓中心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處理策略
    當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發生時,要求兒童立即將雙手放在頭上,從頭開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個部位停留15—30秒鐘。如果兒童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或有數數能力,指導者可以叫他數數(從1數到30)來計算時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覆練習,至到情緒穩定為止。
  • 孤獨症兒童不適當行為的處理原則
    產生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需要。然而行為又具有以下特點:絕大部分行為是習得的,也可以經由學習而改變;行為受到前事刺激和行為後果的影響;行為皆有其意義。孤獨症兒童的不適當行為也是具有其特定的功能的。三.孤獨症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與可行的處理方式:   意義(功能): 消極性處理 積極性處理 發展性處理   休閒娛樂的一種: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忽視 轉移注意力差遣設定時間 教導休閒活動增加參與活動的機會加強辨別學習 抒解情緒(精神安定劑):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安撫 轉移注意力減少可能引起情緒變化的情境預告可能改變或影響情緒的事件
  • 基於Pad的教育APP教學設計模型構建與開發研究——以孤獨症兒童情緒識別訓練APP為例
    的學習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層次一是「Finda Face」,層次二是「ZapIt!」和「Emotion Maker」,層次三是「The Eyes HaveIt」。LFI!的臉部表情能力訓練分解為5個臉部特徵測試、3個臉部情緒測試和2個對象處理測試[23]。例如,在「Emotion Maker」中,孤獨症兒童需要選擇眼神和嘴部圖片重構臉部表情,對臉部表情的認知遵循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LFI!
  • 孤獨症兒童心智解讀能力不存在缺損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孤獨症兒童能基本識別簡單表情,但在理解錯誤信念任務上較為困難。研究指出,相比於普通學齡前兒童,孤獨症兒童至少在心理年齡為11歲時才能有80%的通過率。其次,孤獨症兒童難以領會、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意願以及背後所存在的因果聯繫,只能依靠一種外顯的、機械的現實代替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最後,孤獨症兒童在理解自身心理狀態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孤獨症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獨症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如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孤獨症也不是性格孤僻。 4 孤獨症屬於哪類殘疾?
  • 理論基礎 ▏孤獨症兒童的情緒發展
    Greenspan、Weider和Simon(1998)認為,良好的情緒發展,是兒童一切學習的基礎,並能適當的引發對其他學習的興趣。例如,早期親子關係中,主要照料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活動,可以促進個體透過這些互動經驗習得相應的詞彙。在這個過程中,嬰幼兒學會了透過觀察他人在不同環境與個體情緒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新生兒往往有三種原始情緒:怕、怒、愛。
  • 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開始——孤獨症兒童早期幹預圖書推薦
    01孤獨症兒童行為管理策略及行為治療課程·以應用行為分析為孤獨症康復訓練的主要方法·詳解行為改進策略和回合嘗試教學·更新超過40個核心術語的中文譯法·增大開本、調整版式,優化閱讀體驗·新增中文版序和譯序02語言行為方法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孤獨症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獨症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如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孤獨症也不是性格孤僻。 4、孤獨症屬於哪類殘疾? 2006年起,我國將孤獨症歸類為精神殘疾。 5、國際和國內首次診斷孤獨症是什麼時候?
  • 隨班就讀孤獨症兒童英語教學策略
    英語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媒介,孤獨症兒童的英語教學滿足了兒童學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是促進兒童語言、認知、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孤獨症兒童的英語學習面臨著許多挑戰,認知特點和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動機薄弱和學習焦慮的現象,因此教師在使用以上三種策略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給予兒童大量的正向反饋。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當年,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孤獨症,更不能接受孤獨症兒童的鬧騰,甚至有些人認為這些孩子和家長不是什麼好人,是遭報應了。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斥,讓特殊兒童家庭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被貼上標籤、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孤獨症、不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這種情況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那時候孤獨症的孩子真的就如天上孤零零的星星一樣,無法走出來,他們的內心也沒人能走進去。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今年是江婉媛在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幹預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度過的第5個教師節。「我的心願是希望每個孩子與世界自由溝通,能夠在大米和小米享受到更適合的幹預服務。」真摯的話語說出了這位一線孤獨症兒童康復師的心聲。  2016年,江婉媛從深圳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加入大米和小米。
  • 孤獨症兒童數量超300萬 應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孤獨症病因未明,無特效藥,難以治癒,行為表現伴隨終生,但孤獨症兒童通過早期幹預、教育後,完全可以就業,自食其力。「孤獨症致殘率很高,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成本非常沉重。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予以正視,無可迴避。」
  • 孤獨症孩子家長如何有效的處理負面情緒——走進南康天利康復中心...
    為關注特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構建和諧友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促進家校共育,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進校園講座活動。2020年12月18日下午南康區社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走進天利康復中心開展父母講座。本次活動是由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孤獨症康復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熊瓊萍老師分享帶去。活動開始,講師首先帶領大家做了一個互動的暖身小遊戲,增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講座氣氛更佳,也為後面的講座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接下來講師採用了提問的方式帶大家進入到思考回憶,和大家產生共鳴。如:當您得知您的孩子是孤獨症孩子時,您是怎麼樣的心情?
  • 孤獨症兒童為什麼會搞破壞又該如何矯正?
    有些孤獨症兒童經常搞破壞,使很多自閉症家長不知道該如何矯正,那麼孤獨症父母就要先要弄清楚孤獨症兒童破壞的原因。下面這些建議有助於減輕自閉症兒童破壞性行為造成的影響:   1、搞清楚孤獨症兒童發生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很重要。在沒搞清楚原因之前,不要過分批評,應採取措施安撫他們的異常情緒。
  • [新聞調查]孤獨症兒童
    進入[新聞調查]>>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    孤獨症兒童(視頻一)    孤獨症兒童(視頻二)    被採訪人:    尚 瑤 羅意的媽媽
  • 鄭毅專家談孤獨症對患兒的影響
    在近幾年來關於智力落後的研究中,人們發現智力測試不能充分反映兒童在後天環境中對社會需求所能達到的水平,因而適應行為的研究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研究顯示,孤獨症兒童一般在運動能力方面,特別是走、跑、跳等基本動作發展方面問題不大,但常有一些怪異動作,協調能力也較差。在言語發展方面相對差異較大,從輕度的發育落後到終生沒有語言。
  • 兒童孤獨症abc量表評分標準
    孤獨症兒童行為量表(簡稱ABC量表),是克魯格等人(Krug etal.1978)編制,1989年北京醫科大學楊曉玲教授將其引進並進行了修訂,主要用於自閉症兒童的篩查。自閉症兒童行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由57個描述孤獨症兒童的感覺、行為、情緒、語言等方面異常表現的項目,可歸納為5個因子:感覺(S),交往(R);軀體運動(B),語言(L):生活自理(S)。
  • 以科技助力孤獨症兒童幹預康復 大米和小米在路上
    12月9日,丹麥科技創業中心(上海)聯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歐盟研究與創新中心在丹麥駐華大使館舉辦了「中丹兒童友好型社區論壇」。作為中國專業的孤獨症(自閉症)兒童服務平臺,大米和小米受邀出席此次活動,並圍繞「幫助孤獨症兒童的科技和智能解決方案」的話題進行分享。
  • 孤獨症兒童語言特徵及幹預方法總結
    語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核心障礙之一。孤獨症兒童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問題。1.構音異常。語音語調使用不當;發音問題,有些孤獨症兒童不發音或發很小的音。2.說者技能障礙。當孤獨症兒童想要獲得物品時,大部分會自己去拿想要的東西,無法獲取時部分可能拉著大人的手去指想要的東西。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他們興趣狹窄,行為刻板,卻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而他們其實只是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孤獨症患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30多年來一直在竭盡全力幫助這些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對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現狀、康復困境和出路,賈美香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