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基礎 ▏孤獨症兒童的情緒發展

2021-02-23 言語治療師彭博

情緒對於個體的社會認知(學習)的發展至關重要。Greenspan、Weider和Simon(1998)認為,良好的情緒發展,是兒童一切學習的基礎,並能適當的引發對其他學習的興趣。例如,早期親子關係中,主要照料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活動,可以促進個體透過這些互動經驗習得相應的詞彙。在這個過程中,嬰幼兒學會了透過觀察他人在不同環境與個體情緒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新生兒往往有三種原始情緒:怕、怒、愛。後逐漸情緒情開始分化成8-10種基本情緒:愉快、興奮、驚奇、厭惡、痛苦、憤怒、懼怕、悲傷等。往往嬰兒的幾種基本情緒識別中哭是最基本的:飢餓的哭、發怒的哭、疼痛的哭、恐懼和驚嚇的哭、不稱心哭、吸引別人注意的哭。然後是才是笑:一周就產生自發性笑、三周產生誘發性笑、四個月產生社會性笑。恐懼往往出現在四個月後、出現與知覺相聯繫的恐懼發生在六個月、預測性恐懼出現在兩歲左右。

12個月大的嬰兒,其已經能分化出愉悅、喜愛、興奮、苦惱、害怕、厭惡和生氣等情緒。但是很多孤獨症兒童在嬰幼兒早期的時候,就沒有分化出這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技能缺失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們首先要了解,早期的社會情緒發展,對於嬰幼兒來說三個重要的基礎能力:參與互動;分享式注意力;情緒解讀及意圖理解。而研究亦證實這三個發展證實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缺陷。

兒童情緒發展的趨勢


 兒童情緒發展5個趨勢▼

●1.情緒的豐富化——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兒童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了情感體驗。多實踐、多體驗,是自閉症兒童情緒發展的必經之路。

●2.情緒的深刻化——隨著思維水平的提高,對事物的理解從表面、膚淺到本質,情緒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轉向指向事物的內在特徵。由外向內的轉變,需要等待兒童的思考,而不是輔助孩子馬上解決。

●3.情緒的穩定化——幼兒初期情緒具有明顯的情境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引導的作用下,幼兒情緒的衝動性降低,情緒的易變性減少,穩定性提高。穩定性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得到提高,過度幹預只會起反作用。

●4.情緒的自控化——幼兒初期兒童對於自己的情緒絲毫不能控制和掩飾,完全表露於外,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內部言語的逐漸發展,幼兒逐漸開始學習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表現。自控需要兒童言語及認知的理解基礎,早期使用強化獎勵的辦法不能解決孩子情緒自控的問題。

●5.情緒的社會化——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逐漸掌握周圍人們的表情,情緒表達日益社會化。社會情緒,需要兒童參與到普通兒童的社交融合中,一群特殊孩子的社會化學習,似乎少了些什麼?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就如心理學家Elizabeth,「一切情緒失控兒童失敗的根源都是因為過早地放棄自然的引導,開啟了毫無頭緒的訓練。」大多數家長其實很難做到自然引導,很容易在康復過程中就懷疑自己的教學方法,開始使用所謂快速見效的訓練的方法,但背後的陷阱也會讓孩子一輩子跳不出來。所以希望家長們都暗暗下定決心,堅持去做,成為找到正確方式引導孩子的人。

情緒情感對兒童未來發展的作用

兒童情緒發展的3個方面▼

●1.動機的產生:情緒對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動機和激發作用。情緒直接驅動、促使兒童去做出某種行為,或抑制某種行為。被動的強化模仿=被細繩拴住大象,孩子對任何事物沒有期望(除了吃了),發現問題嚴重了,太多家長開始埋怨自己,但為時已晚。

●2.社交的手段:情緒和情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緒的外部表現叫表情,兒童在掌握語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為交際的工具。人類的表情有:面部表情、體勢表情、言語表情。所以兒童幹預的早期,需要注意溝通三要素的遊戲活動幫助兒童理解並使用三種要素。

●3.個性的形成:情緒和情感對兒童個性形成的作用兒童的情緒和情感對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兒童形成的穩定情緒特徵是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早期的情感發展,對個性的最終形成至關重要。兒童的個性既有遺傳因素,也與兒童後天是否形成可獨立思考的習慣有關。

兒童情緒情感的最來不得「拔苗助長」。家長對孩子的目標強化,直接鈍化了孩子自我情緒認知和發展,孩子自己都覺得食物和強化是讓我安靜下來的絕佳藥物,沒有他們我控制不住自己。這導致孩子無法獲得情緒情感中最重要的源頭——興趣動機。於是他們便會產生類似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所獲得的獨立,於是上述情況便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許多孤獨症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選擇平庸,而是被父母的選擇壓成平庸。孩子,比起你能不能超越別人,我更希望你能找到自我的價值,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過完這一生。

周六和OT治療師劉景宜老師一起病例討論,她第一時間能夠抓住兒童核心的問題,而且病例討論中非常地科學嚴謹,並可以用接地氣的方式跟家長解釋出來,很多建議對我的言語治療幫助都很大~在這背後呈現出來的思維模式是我們大家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最後附上普通兒童情緒發展的裡程碑,前行的這條路上,咱們一起~


Q1: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體驗,多嘗試,多反思?

A1:人體的大腦通過褶皺結構擴大大腦皮層表面積,從而得以讓容納更多的神經元。而神經元通過放電建立連結,促進周圍的神經元加強放電,發起思考(這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情)。同時,聯動具備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的海馬體一起工作。多種的體驗、多種嘗試都讓兒童多學習接觸新事物,可以促進大腦更活躍的工作和記憶。所以自然靈活是孤獨症兒童康復中不可或缺的打開方式!

相關焦點

  • 超全面的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處理策略集
    情緒是指個體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強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應。對於在思維、人際關係、語言溝通、智力等等方面發展嚴重不足的孤獨症兒童來說,這些都可能導致他們產生哭叫、跳鬧、自我傷害、攻擊他人等情緒行為。
  • 陽光天使特訓中心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處理策略
    當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發生時,要求兒童立即將雙手放在頭上,從頭開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個部位停留15—30秒鐘。如果兒童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或有數數能力,指導者可以叫他數數(從1數到30)來計算時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覆練習,至到情緒穩定為止。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秉承著「幫助家長認識特殊兒童,並掌握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良性發展的知識及技巧,促進社會認識、理解、接納殘障兒童,並尊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權」的辦園宗旨。機構全日制康復受訓兒童220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孤獨症、智力障礙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在接受了專業的康復教育訓練後,有效康復率達100%,部分不同類別兒童已經進入普通的學校和幼兒園隨班就讀。
  • 基於Pad的教育APP教學設計模型構建與開發研究——以孤獨症兒童情緒識別訓練APP為例
    基於上述願景和目標,如何融合學習科學理論與移動網際網路新技術,構建基於Pad的教育APP教學設計模型,研發具有移動特徵的教育APP,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研究者面臨新課題之一。本文以孤獨症兒童情緒識別訓練APP為例,在綜述相關核心文獻和分析教育APP案例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基於Pad的教育APP教學設計模型,並介紹基於雲平臺的孤獨症兒童情緒識別訓練APP的設計與開發方案。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緣起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主題為「關注孤獨症兒童,走向美好未來」。 為進一步推動孤獨症兒童康復工作,加強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扶殘助殘意識,營造更適合孤獨症兒童融合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國殘聯康復部組織專家編寫了《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簡稱「《手冊》」)。
  • 孤獨症兒童心智解讀能力不存在缺損
    心智解讀能力,也被稱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是指個體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需要、想法、情緒,理解他人的意圖等,並根據這種認識與理解預測、解釋相應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推測他人心理狀態及其與外界事物因果關係的理論。
  • 殘疾預防,從兒童早期幹預開始——孤獨症兒童早期幹預圖書推薦
    在本書中,瑪麗•林奇•巴伯拉(Mary Lynch Barbera)博士以認證行為分析師和孤獨症兒童母親的雙重身份,講述了自己的經驗,對語言行為方法及其應用進行了解釋。這本《語言行為方法》針對如何幫助兒童發展良好的語言和表達技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此外,還闡述了如何教會無口語的兒童使用手語。
  • Brain: 孤獨症兒童社會互動障礙的大腦基礎
    在兩個獨立的組別中檢查中腦邊緣獎勵通路的結構和功能連接性,共有82名年齡在7-13歲孤獨症兒童以及年齡、性別和智商匹配的發育中的兒童(主要組:孤獨症兒童n = 24,正常發育兒童n = 24;重複組:孤獨症兒童n = 17,正常發育兒童n = 17),使用高角度解析度擴散加權成像和功能性MRI數據,有效地識別連接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
  • 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發展階段
    多數的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發展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早期,語言出現的時間明顯落後於正常兒童,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甚至五六歲仍然還沒有發音;還有的孩子早期語言發展和同齡嬰兒差距不大,進入幼兒期出現語言的退化,各種障礙開始顯現出來。語言的發展異常是鑑別孤獨症的主要指標之一,一般孩子會在這個時候被診斷並進入訓練,其中語言訓練是康復訓練的一項主要內容。
  • 一位重度孤獨症兒童的進步之旅~
    軍軍是個重度孤獨症兒童,今年四歲了;通過跟軍軍媽媽的溝通~軍軍連最基礎的認知都沒有,完全沒語言,粗大運動能力嚴重滯後;得不到滿足時會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很難停止;……由於軍軍的語言發展困難和運動能力嚴重滯後,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結合軍軍媽媽的需求為軍軍開設計了個訓、結構化和運動課三種基礎課型;每天上午上三節個訓,下午帶軍軍進行大運動鍛鍊,增加自身體能,以促進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
  • 自閉症日:史上最全的兒童孤獨症知識手冊
    孤獨症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獨症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如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孤獨症也不是性格孤僻。 4、孤獨症屬於哪類殘疾? 2006年起,我國將孤獨症歸類為精神殘疾。 5、國際和國內首次診斷孤獨症是什麼時候?
  • 孤獨症兒童不適當行為的處理原則
    孤獨症兒童的不適當行為也是具有其特定的功能的。三.孤獨症兒童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與可行的處理方式:   意義(功能): 消極性處理 積極性處理 發展性處理   休閒娛樂的一種: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忽視 轉移注意力差遣設定時間 教導休閒活動增加參與活動的機會加強辨別學習 抒解情緒(精神安定劑): 給予厭惡刺激限制安撫 轉移注意力減少可能引起情緒變化的情境預告可能改變或影響情緒的事件
  • 孤獨症兒童認知訓練技巧
    一、什麼是認知訓練孤獨症兒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進行認知訓練是他們康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認知訓練是運用組織好的材料,依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孤獨症兒童認知的特點,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的對他們進行認知學習的過程。
  • 來自星星的孩子——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兒童孤獨症培訓中心
    (2)環境因素:母孕期的各種危險因素如先兆流產、病毒感染、吸菸、服用某些藥物、羊水汙染、胎位異常、情緒不穩、宮內窘迫;圍產期各種危險因素如難產或早產,出生時窒息,低出生體重等均可能增加罹患孤獨症風險。此外,母親懷孕年齡大及母親懷孕時父親年齡大,比年輕母親懷孕,孩子罹患孤獨症的風險有顯著提高。
  • 幫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
    本報訊(記者 韓雯)到2020年底,建成基本滿足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需求的康復服務體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實現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應管儘管。這是今年7月,我市出臺《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為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陰影列出的時間表。如今進展如何?
  • [新聞調查]孤獨症兒童
    進入[新聞調查]>>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    孤獨症兒童(視頻一)    孤獨症兒童(視頻二)    被採訪人:    尚 瑤 羅意的媽媽
  • 孤獨症兒童為什麼會搞破壞又該如何矯正?
    有些孤獨症兒童經常搞破壞,使很多自閉症家長不知道該如何矯正,那麼孤獨症父母就要先要弄清楚孤獨症兒童破壞的原因。下面這些建議有助於減輕自閉症兒童破壞性行為造成的影響:   1、搞清楚孤獨症兒童發生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很重要。在沒搞清楚原因之前,不要過分批評,應採取措施安撫他們的異常情緒。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談及從事特殊兒童幹預康復的初衷,江婉媛表示,中國有數百萬的孤獨症兒童等著我們去提供專業服務,這是個有意義的職業。從初出茅廬的研究生,到大米和小米的一線康復師,到國際認證副行為分析師,到督導,再到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江婉媛在大米和小米一路進階獲得自身成長的同時,也為孤獨症兒童和家庭帶去希望。
  • 孤獨症科普:輕度、中度、重度孤獨症,如何判斷?
    而由於孤獨症的症狀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孤獨症人士的特點都不一樣;因此,孤獨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在下表中,我們從孤獨症兒童的9大功能,來看看輕度、中度和重度譜系孩子的區別。
  • 《學齡孤獨症兒童教育評估系統》發布本土化研究成果由此誕生
    4月2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歷時三年的研究成果《學齡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教育評估系統》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黃昂瑾攝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黃昂瑾)「我們國家大概有1000萬的孤獨症人群,其中有200萬是孤獨症兒童,並且每年以20萬的速率在遞增」,4月2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歷時三年的研究成果《學齡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教育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體系》)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豔虹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