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於個體的社會認知(學習)的發展至關重要。Greenspan、Weider和Simon(1998)認為,良好的情緒發展,是兒童一切學習的基礎,並能適當的引發對其他學習的興趣。例如,早期親子關係中,主要照料者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活動,可以促進個體透過這些互動經驗習得相應的詞彙。在這個過程中,嬰幼兒學會了透過觀察他人在不同環境與個體情緒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新生兒往往有三種原始情緒:怕、怒、愛。後逐漸情緒情開始分化成8-10種基本情緒:愉快、興奮、驚奇、厭惡、痛苦、憤怒、懼怕、悲傷等。往往嬰兒的幾種基本情緒識別中哭是最基本的:飢餓的哭、發怒的哭、疼痛的哭、恐懼和驚嚇的哭、不稱心哭、吸引別人注意的哭。然後是才是笑:一周就產生自發性笑、三周產生誘發性笑、四個月產生社會性笑。恐懼往往出現在四個月後、出現與知覺相聯繫的恐懼發生在六個月、預測性恐懼出現在兩歲左右。
12個月大的嬰兒,其已經能分化出愉悅、喜愛、興奮、苦惱、害怕、厭惡和生氣等情緒。但是很多孤獨症兒童在嬰幼兒早期的時候,就沒有分化出這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技能缺失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們首先要了解,早期的社會情緒發展,對於嬰幼兒來說三個重要的基礎能力:參與互動;分享式注意力;情緒解讀及意圖理解。而研究亦證實這三個發展證實孤獨症兒童的核心缺陷。
兒童情緒發展的趨勢
兒童情緒發展5個趨勢▼
●1.情緒的豐富化——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兒童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了情感體驗。多實踐、多體驗,是自閉症兒童情緒發展的必經之路。
●2.情緒的深刻化——隨著思維水平的提高,對事物的理解從表面、膚淺到本質,情緒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轉向指向事物的內在特徵。由外向內的轉變,需要等待兒童的思考,而不是輔助孩子馬上解決。
●3.情緒的穩定化——幼兒初期情緒具有明顯的情境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引導的作用下,幼兒情緒的衝動性降低,情緒的易變性減少,穩定性提高。穩定性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得到提高,過度幹預只會起反作用。
●4.情緒的自控化——幼兒初期兒童對於自己的情緒絲毫不能控制和掩飾,完全表露於外,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內部言語的逐漸發展,幼兒逐漸開始學習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表現。自控需要兒童言語及認知的理解基礎,早期使用強化獎勵的辦法不能解決孩子情緒自控的問題。
●5.情緒的社會化——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逐漸掌握周圍人們的表情,情緒表達日益社會化。社會情緒,需要兒童參與到普通兒童的社交融合中,一群特殊孩子的社會化學習,似乎少了些什麼?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就如心理學家Elizabeth,「一切情緒失控兒童失敗的根源都是因為過早地放棄自然的引導,開啟了毫無頭緒的訓練。」大多數家長其實很難做到自然引導,很容易在康復過程中就懷疑自己的教學方法,開始使用所謂快速見效的訓練的方法,但背後的陷阱也會讓孩子一輩子跳不出來。所以希望家長們都暗暗下定決心,堅持去做,成為找到正確方式引導孩子的人。
情緒情感對兒童未來發展的作用
兒童情緒發展的3個方面▼
●1.動機的產生:情緒對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動機和激發作用。情緒直接驅動、促使兒童去做出某種行為,或抑制某種行為。被動的強化模仿=被細繩拴住大象,孩子對任何事物沒有期望(除了吃了),發現問題嚴重了,太多家長開始埋怨自己,但為時已晚。
●2.社交的手段:情緒和情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緒的外部表現叫表情,兒童在掌握語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為交際的工具。人類的表情有:面部表情、體勢表情、言語表情。所以兒童幹預的早期,需要注意溝通三要素的遊戲活動幫助兒童理解並使用三種要素。
●3.個性的形成:情緒和情感對兒童個性形成的作用兒童的情緒和情感對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兒童形成的穩定情緒特徵是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早期的情感發展,對個性的最終形成至關重要。兒童的個性既有遺傳因素,也與兒童後天是否形成可獨立思考的習慣有關。
兒童情緒情感的最來不得「拔苗助長」。家長對孩子的目標強化,直接鈍化了孩子自我情緒認知和發展,孩子自己都覺得食物和強化是讓我安靜下來的絕佳藥物,沒有他們我控制不住自己。這導致孩子無法獲得情緒情感中最重要的源頭——興趣動機。於是他們便會產生類似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所獲得的獨立,於是上述情況便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許多孤獨症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選擇平庸,而是被父母的選擇壓成平庸。孩子,比起你能不能超越別人,我更希望你能找到自我的價值,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過完這一生。
周六和OT治療師劉景宜老師一起病例討論,她第一時間能夠抓住兒童核心的問題,而且病例討論中非常地科學嚴謹,並可以用接地氣的方式跟家長解釋出來,很多建議對我的言語治療幫助都很大~在這背後呈現出來的思維模式是我們大家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最後附上普通兒童情緒發展的裡程碑,前行的這條路上,咱們一起~
Q1: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多體驗,多嘗試,多反思?
A1:人體的大腦通過褶皺結構擴大大腦皮層表面積,從而得以讓容納更多的神經元。而神經元通過放電建立連結,促進周圍的神經元加強放電,發起思考(這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情)。同時,聯動具備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的海馬體一起工作。多種的體驗、多種嘗試都讓兒童多學習接觸新事物,可以促進大腦更活躍的工作和記憶。所以自然靈活是孤獨症兒童康復中不可或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