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夏季,已經在中國偏遠地區實施了一年多素養培育的阿里巴巴松果公益在這個暑期為鄉村教師與學生啟動了兩個新活動——「創意繪畫夏令營」和「鄉村美術教師培育」,旨在為偏遠地區的師生帶來發現身邊之美、因地制宜的藝術教育。項目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為學術支持單位,多年來身體力行提倡藝術通識教育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李睦特別受邀加入松果公益美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項目相關工作。 7月,松果公益團隊與李睦教授進行了一場對話,就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及至人生的影響、藝術教育在整體教育中的價值、偏遠地區藝術教育的優劣對比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將李睦教授的觀點整理成文,以此回應藝術教育重要卻在當下尚未被普遍關注到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畫的石膏像,他(她)能抓住的細節越多,他(她)可能未來在學習經濟、政治等其他學科上的創造力就更多,甚至僅僅是做菜,他(她)都可能比別人更有創造力。這就是藝術對一個人一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2020年7月,在談到藝術對一個人的影響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李睦教授這樣說。 懂得「不同」的人生更美好 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李睦教授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多年來,他一直以急迫而熱忱的態度呼籲並身體力行地將藝術作為通識教育。 所謂「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藝術如何成就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從一開始就引導人們去理解和發現不同,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比如美和醜是沒有唯一性標準的。從理解不同出發,孩子們會在基於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把別人說的當成是對的,這種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感性訓練,會讓人一個人更加寬容,以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態度去看事物,不走極端。」李睦解釋。 那麼沒有接觸或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什麼樣呢? 「不寬容,極端。」李睦的回答乾脆利落。 「一個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辯證的看待問題,不悲觀不絕望,又可以從藝術中尋求安慰,反之則陷入絕望,產生極端情緒。」 李睦教授親眼見過一些在不同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專家,因為限於這種「絕對化」「知識化」的人生觀,而限入一些情緒或認知困境中無法開解,「掌握了很多很多知識,但一生都很悲慘。」他說。 「當發現一個小孩子或青少年性格有問題時,很多人都會想到基因、遺傳,甚至想到是不是跟貧困有關係,但我們的教育學心理學,有多少人會想到這跟藝術教育有沒有關係?藝術能不能緩解甚至治療?」 藝術的感性助推科學的理性 「接受過良好藝術教育的孩子,對未來人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靈活的思維,觀察、發現事物的能力非常強。對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可能一生都不會再出現的東西,他們能夠抓住他,最偉大的科學家是發現了事物,並不是創造了一個事物。」李睦說。 蘋果砸到一個人的頭上,有人覺得自己很倒黴,有人會想到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 前者,是無數普通人,後者,是發現了地球引力的牛頓。 大發明家跟普通人有無數差別,但地球引力的發現,來自他打破常規思維的設想。 「藝術屬於感性教育,我們今天的教育強調理性教育,認為感性教育不重要。但實際上,感性教育對理性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李睦說。 「一個接受過良好美術教育的孩子,可以更好的發現身邊環境的美,可以更準確的捕捉到日常生活的細節,這種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會幫助他(她)的理性認知。比如寫作文時,他(她)會有更生動的語言,而通過繪畫實踐,一個孩子會更好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幫助對數學、立體幾何等學科的理解和認知。」 在李睦教授的觀察研究中發現,藝術教育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麼數學對於藝術教育是不是也有這個影響呢?我想應該是有的。」「我們很少考慮不同的門類學科之間的關聯。單獨看待一個的學科價值,我們看到的太孤立了。」 「我們經常強調全面發展一個都不能少,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全面,這還不夠,要強調每一門對於其他幾門的影響。」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小說裡面,有很多色彩的描繪,「一個完全沒有畫過聽過音樂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李睦說。同樣,法國作家雨果一生創作了數千件技藝高超的繪畫作品;印度詩人泰戈爾一生也畫過2000多件繪畫作品;2016年拿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是一個歌手,但他同時還是詩人兼畫家;約翰·列儂童年的時候是畫畫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愛迪生……他們一生都熱愛繪畫。 藝術教育是不去定義孩子 多年奔走於全國各地開展藝術教育的李睦教授,對於偏遠地區與城市教育的差別有著自己敏銳的觀察: 「我們過去有一個誤解,我們老認為邊遠地區的藝術教育處於劣勢,而城市學校裡則佔盡天機,其實,在藝術教育中,農村地區往往會比城市擁有更好的天然藝術教育環境,他們有一個更真實、貼近的大自然,與城市教育相比,他們所欠缺的是優秀的師資和規範的技能性教學內容。」 近年,在一些提升偏遠地區師生藝術教育水平的項目中,經常會出現投入很大,結果卻偏離甚至完全悖逆了藝術教育初衷的現象。李睦教授曾見過接受了專業培訓後的西藏美術老師畫出的作品全是俄羅斯風情,而另一位老師則在藏區看到接受過「專業培訓」後的學生們筆下全是江南的荷花。 為實踐對口的藝術教育,此次松果項目專門邀請長期支援青海玉樹藏區藝術教育的大書智美學俱樂部的老師們,指導偏遠地區的小學孩子們學習如何創作具有本地特色的藝術作品。「打開視野,回歸原生,發現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們才會找到藝術的興趣和本質。」大書智美學俱樂部創始人張斌說,「但正像李睦教授說的,關鍵要看老師。」因此,他為松果公益特別設計了給偏遠地區美術老師拓展視覺經驗、啟發藝術思維的系列講座。 對這樣的項目設計李睦表示肯定:「素質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他們原有的東西。」 李睦老師認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在一個學生的身上發現他(她)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然後思考怎麼能夠把他(她)的興趣引導出來,從而幫助他(她)從追求變成寄託,變成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用自己的特色去定義學生,用自己的特長讓定義學生。」 「一個人的一生必須要接受藝術教育,而且是終生的陪伴,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藝術教育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李睦老師說。 「比如這次疫情,整個世界陷入到一個持久的困境中,不同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反應,通常來講,一個從小受過良好藝術教育的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時,雖然也會恐懼、會受傷,但他們會更理性、更科學、不盲從地看待問題,從而找到一個積極的應對方向。」 「藝術讓人類在巨大的災難中始終保有希望。」李睦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