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探索「不被定義」的人生

2020-07-30 央廣網

前言: 2020年夏季,已經在中國偏遠地區實施了一年多素養培育的阿里巴巴松果公益在這個暑期為鄉村教師與學生啟動了兩個新活動——「創意繪畫夏令營」和「鄉村美術教師培育」,旨在為偏遠地區的師生帶來發現身邊之美、因地制宜的藝術教育。項目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為學術支持單位,多年來身體力行提倡藝術通識教育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李睦特別受邀加入松果公益美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項目相關工作。 7月,松果公益團隊與李睦教授進行了一場對話,就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及至人生的影響、藝術教育在整體教育中的價值、偏遠地區藝術教育的優劣對比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將李睦教授的觀點整理成文,以此回應藝術教育重要卻在當下尚未被普遍關注到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畫的石膏像,他(她)能抓住的細節越多,他(她)可能未來在學習經濟、政治等其他學科上的創造力就更多,甚至僅僅是做菜,他(她)都可能比別人更有創造力。這就是藝術對一個人一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2020年7月,在談到藝術對一個人的影響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社會美育研究所李睦教授這樣說。 懂得「不同」的人生更美好 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李睦教授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多年來,他一直以急迫而熱忱的態度呼籲並身體力行地將藝術作為通識教育。 所謂「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藝術如何成就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從一開始就引導人們去理解和發現不同,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比如美和醜是沒有唯一性標準的。從理解不同出發,孩子們會在基於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把別人說的當成是對的,這種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感性訓練,會讓人一個人更加寬容,以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態度去看事物,不走極端。」李睦解釋。 那麼沒有接觸或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什麼樣呢? 「不寬容,極端。」李睦的回答乾脆利落。 「一個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會辯證的看待問題,不悲觀不絕望,又可以從藝術中尋求安慰,反之則陷入絕望,產生極端情緒。」 李睦教授親眼見過一些在不同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專家,因為限於這種「絕對化」「知識化」的人生觀,而限入一些情緒或認知困境中無法開解,「掌握了很多很多知識,但一生都很悲慘。」他說。 「當發現一個小孩子或青少年性格有問題時,很多人都會想到基因、遺傳,甚至想到是不是跟貧困有關係,但我們的教育學心理學,有多少人會想到這跟藝術教育有沒有關係?藝術能不能緩解甚至治療?」 藝術的感性助推科學的理性 「接受過良好藝術教育的孩子,對未來人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靈活的思維,觀察、發現事物的能力非常強。對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可能一生都不會再出現的東西,他們能夠抓住他,最偉大的科學家是發現了事物,並不是創造了一個事物。」李睦說。 蘋果砸到一個人的頭上,有人覺得自己很倒黴,有人會想到為什麼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 前者,是無數普通人,後者,是發現了地球引力的牛頓。 大發明家跟普通人有無數差別,但地球引力的發現,來自他打破常規思維的設想。 「藝術屬於感性教育,我們今天的教育強調理性教育,認為感性教育不重要。但實際上,感性教育對理性教育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李睦說。 「一個接受過良好美術教育的孩子,可以更好的發現身邊環境的美,可以更準確的捕捉到日常生活的細節,這種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會幫助他(她)的理性認知。比如寫作文時,他(她)會有更生動的語言,而通過繪畫實踐,一個孩子會更好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幫助對數學、立體幾何等學科的理解和認知。」 在李睦教授的觀察研究中發現,藝術教育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麼數學對於藝術教育是不是也有這個影響呢?我想應該是有的。」「我們很少考慮不同的門類學科之間的關聯。單獨看待一個的學科價值,我們看到的太孤立了。」 「我們經常強調全面發展一個都不能少,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全面,這還不夠,要強調每一門對於其他幾門的影響。」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小說裡面,有很多色彩的描繪,「一個完全沒有畫過聽過音樂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李睦說。同樣,法國作家雨果一生創作了數千件技藝高超的繪畫作品;印度詩人泰戈爾一生也畫過2000多件繪畫作品;2016年拿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是一個歌手,但他同時還是詩人兼畫家;約翰·列儂童年的時候是畫畫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愛迪生……他們一生都熱愛繪畫。 藝術教育是不去定義孩子 多年奔走於全國各地開展藝術教育的李睦教授,對於偏遠地區與城市教育的差別有著自己敏銳的觀察: 「我們過去有一個誤解,我們老認為邊遠地區的藝術教育處於劣勢,而城市學校裡則佔盡天機,其實,在藝術教育中,農村地區往往會比城市擁有更好的天然藝術教育環境,他們有一個更真實、貼近的大自然,與城市教育相比,他們所欠缺的是優秀的師資和規範的技能性教學內容。」 近年,在一些提升偏遠地區師生藝術教育水平的項目中,經常會出現投入很大,結果卻偏離甚至完全悖逆了藝術教育初衷的現象。李睦教授曾見過接受了專業培訓後的西藏美術老師畫出的作品全是俄羅斯風情,而另一位老師則在藏區看到接受過「專業培訓」後的學生們筆下全是江南的荷花。 為實踐對口的藝術教育,此次松果項目專門邀請長期支援青海玉樹藏區藝術教育的大書智美學俱樂部的老師們,指導偏遠地區的小學孩子們學習如何創作具有本地特色的藝術作品。「打開視野,回歸原生,發現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們才會找到藝術的興趣和本質。」大書智美學俱樂部創始人張斌說,「但正像李睦教授說的,關鍵要看老師。」因此,他為松果公益特別設計了給偏遠地區美術老師拓展視覺經驗、啟發藝術思維的系列講座。 對這樣的項目設計李睦表示肯定:「素質教育必須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他們原有的東西。」 李睦老師認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在一個學生的身上發現他(她)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然後思考怎麼能夠把他(她)的興趣引導出來,從而幫助他(她)從追求變成寄託,變成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用自己的特色去定義學生,用自己的特長讓定義學生。」 「一個人的一生必須要接受藝術教育,而且是終生的陪伴,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藝術教育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李睦老師說。 「比如這次疫情,整個世界陷入到一個持久的困境中,不同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反應,通常來講,一個從小受過良好藝術教育的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時,雖然也會恐懼、會受傷,但他們會更理性、更科學、不盲從地看待問題,從而找到一個積極的應對方向。」 「藝術讓人類在巨大的災難中始終保有希望。」李睦教授說。

相關焦點

  • 就業不需要被「定義」人生也是
    所以當聽說某名校畢業生去送外賣、做網紅時,有人驚訝,有人替他們不值,還有人覺得他們浪費教育資源,不然這也不至於成為「新聞」,甚至一度被刷屏。在很多人眼中,名校畢業的社會「精英」們應當從事一份光鮮,至少體面的工作。
  • 學歷不是工具,藝術人生需要「重新定義」
    社會的發展以及觀眾對高質量藝術作品需求的增加,也對戲曲演員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結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走進大學校園,學習豐富規範的高校課程不僅能夠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尤其是系統學習戲曲理論知識和表演技巧,能使學員對戲曲這門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刻畫人物形象
  • 嶽曉英│美國教育基金會對藝術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非營利組織推動教育機制改革的理念與路徑
    美國的沃爾夫·特拉普表演藝術基金會(Wolf Trap Foundation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和索倫森遺產基金會(Sorenson Legacy Foundation)對人生早期藝術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對跨學科藝術教育理念的推動,就是兩個成功的案例。
  • 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裝修中,我們也會選擇裝修的風格,當然我們知道每一種風格的藝術效果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對於裝修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選擇風格時也希望達到漂亮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我們來介紹有關於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 藝術教育的思政魅力
    相關教師應該在藝術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發揮藝術教育的思政效應,增強藝術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教育是美的教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探索的第一個維度,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素養的培養和教導,這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審美教育強調以善為基礎,不論感性還是理性,都是「以美育人,由美入善」的過程。
  • 琴棋書畫——教育不可缺少對美的探索
    狹義的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 用數字打破傳統藝術局限 與亞洲龍一起探索人生之境
    而亞洲龍對人生最原始的追溯和對未來無限創造的思考,也從未停滯。打破傳統和藝術局限 才能探索神秘未知的世界貴而不奢,這是我對亞洲龍的第一印象。亞洲龍整體造型所帶來的最直接的視覺衝擊,無疑是成功的,讓人過目不忘。大面積的前格柵,通過三維相交的表面,營造出力量感。
  • 教育:可能性的藝術
    生活就是最偉大的老師,一直在引領我們進步,當我們談論熱愛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在談論生活給我們的教育,甚至是訓誡和懲罰。你在碎石路上騎自行車很容易被摔倒,和你在綢緞般的草地上騎自行車也不小心摔倒的原因,都足以警醒我們。而如何洞悉到孩子成長的可能性,則是我們談論愛的時候的關鍵內容。生命的可能性,是一種藝術,是我們在這個不確定性的世界裡獲得確定性的舵把。
  • 探索藝術教育「破牆出塔」,西岸美術館裡的「藝術教室」
    「根據教育部不久前提出的意見,學校要加強與當地博物館的聯繫,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而我們的任務是培養一線藝術教師,這樣的館校合作也是響應了藝術教育的這個發展趨勢。」澎湃新聞獲悉,西岸美術館與華師大的館校合作開始於去年,結合美術館的藝術場景與展覽,將藝術現場與美育課程融為一體,將藝術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相連接。
  • 協和教育牽手小熒星,探索上海兒童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新路徑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育並舉」目標如何落實,新時代的「藝術夢」和「教育夢」怎樣實現?上海進行了有益探索。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上海市藝術教育協會會長陳克宏表示,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此次小熒星與協和教育中心(集團)的強強聯手合作是一次藝術教育專業機構與民辦教育機構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將進一步推動上海美育科學的發展,啟發上海藝教委在全市中小學藝術美育工作當中推進社會機構與學校團體共建的思路與途徑。
  • 知物計劃|林曉峰:不被定義的藝術表達
    似乎有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去闡述,這個闡述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我享受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觀察世界的一個方向,我沒有固定自己的風格,但是象徵性的表達真實的情感似乎成為我的偏好。兔頭它是無秩序的、無邊界的,是超脫於虛無的,是不被定義的。這個表情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人們看待世界的表情,就像是逃離後的重返、失而復得的快樂、迷茫後的抉擇,最終找到了平衡,我希望借兔先生來強化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 什麼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的定義!
    職業教育的定義是在國民教育的第一現實需要和職業規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理論研究程度,其定義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什麼是職業教育?本文主要介紹了代表性職業教育或特色職業教育的定義。雖然這個定義太抽象而不實用,但自舒伯以來一直沒有修改過。美國聯邦教育局提出的這一定義是在民生指導在全國普及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學校制度和社區社會教育促進人民職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組織職業規劃和職業教育及教育課程。因此,它簡潔明了。
  • 探索生涯|什麼是生涯教育
    在生涯規劃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的時候,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什麼是生涯教育?怎樣開展生涯教育?當前很多人做生涯教育,就是讓學生確定專業和職業方向,新高考選科時幫助學生確定選科組合。這是不是生涯教育呢?確定專業方向或者選科組合是生涯教育的一個結果,了解專業和職業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內容,但不是全部。那麼到底什麼是生涯教育呢?首先得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生涯。
  • 晶晶國際教育集團用藝術潤澤幼兒教育開鮮花
    鑄百年教育品牌 做學前教育先鋒24日晚上,2300多名來自深圳不同領域關注幼兒教育的人士,齊聚深圳市少年宮劇場,共同品鑑《金色的號角》大型兒童文藝演出的魅力,其以藝術教育理念匡正幼兒人生第一步的精彩實踐著實令人精彩叫絕
  • 教育的定義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藝術教育不一定就是素質教育:教你如何避開藝術教育的那些坑
    藝術對於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情感、美感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藝術可以促進人對大腦潛能的喚醒、開發和發展,更能促進人的和諧發展。藝術是高級文化形態,具有超強的感染力,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興起了素質教育的旋風,從教育機構、學校到家長、學生,幾乎所有人都在響應著素質教育的號召。
  • 《定義》——今天你給孩子的定義是什麼?
    只有經歷人生的風暴,勇於掌船,才能不懼怕風浪。《乘風破浪》——藍盈盈她說:只要別人說我不行,我就一定會行給你看。我就是要幹一行,像一行。因為從小深受藝術薰陶,她一下子就愛上了藝術,後來也堅定了自己將來想要走藝術這條路。但據說,家裡人一直希望她學工商管理,做一個商人。雖然在中考和高考的關鍵選擇節點,父母都異常反對。可是藍盈盈一直比較有主張,堅持要走文藝之路。這位志向堅定的姑娘,憑藉自己默默的努力,最後一舉考上了中戲。
  • 探索未來博物館的教育方法論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博物館的最新定義中將「教育、研究和欣賞」確定為博物館工作的三大目的,博物館最核心的業務工作陳列展覽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和公眾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相較於早期從內容到形式都強化宣傳性而弱化教育性,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博物館免費開放後,中國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顯著進步。
  • 魅力藝術為每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藝術教育不只是教育的一個領域、一個學科,而且是教育的基礎和崇高形式,通過藝術可以改造教育、優化教育,藝術教育應當滲透學校教育的所有學科,所有學科教育都應「藝術化」,即充溢情感、漫溢想像、富於創造。各科教育都應在藝術的伴隨下走進學生的心靈,走進知識的世界和智慧的天地。
  • 上海理工大學以浸潤式學習情境探索立體式人文素養教育體系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6日電 (尚理)「滬江大師講堂」「滬江音樂講堂」「滬江鋼琴大師課」「滬江杯詩詞大會」……上海理工大學積極探索學校人文素養教育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