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精品推薦)

2021-01-15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古注對「兵」是專指兵器或兼指人有不同見解。四書釋地三續:日知錄謂古人言兵皆指器,餘證以四書,知足兵去兵及孟子所言兵果皆器也。《論語集釋》:古者兵出於農,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可任者二家五人,成數具存,何以去得?去兵是去民也。故邢疏以兇器釋兵,而顧氏亦以兵為五兵也。趙佑溫故錄:「莊八年公羊書『祠兵』,註:『殺牲饗士卒。』隱四年左傳:『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尤步卒稱兵之明文,則足兵還當兼人與器也。」恐非。

「足兵」,是指武器裝備、軍需補給、戰馬糧草的充足,也包括兵丁充足。古代時,武器糧草戰馬多由各家分攤,這是出人出物,民眾都要負責,如此來說,兵丁與軍需物資是分不開的,應合在一起說。

古時,除了臨時抽調徵用的兵丁,也還有日常運轉的常規軍隊,以保證訓練有素及即戰力。以此常規軍隊而言,開支也大,必不得已而去,減少常規軍隊的規模,也是「去兵」的一種辦法。

為什麼可以「去兵」?黃氏後案:孟子言:「制梃可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賈子言:「鉏耰棘矜不敵於鉤戟長鎩,而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陳涉以此敵強秦之勢。」今有為政者於此,糧可供給,民無叛志,豈以矢亡兵盡為不足守乎?故夫子之言不得已而去兵,猶可守也。

民信是指國家之信。一則是足食足兵皆是指國家之做為,此民信亦當同類;二則「之」字在「民信」後,該「之」字代指國家。

民以食為天。食為信之本,無食何以有信乎?民非聖人,唯一民也,不可以信求於眾民也,求之則亂。故而國不可無信,民不可無食,此當分而說之。是以民信亦是國家之信。

去食,正是不足食之說。若是無食,是使民死,則民不死,則無信;小民之命亦命亦重,不可大道言之。國可無,而民不可無命,異於仁乎?命無乎,存信何以用?命在,聚信有時。命與信之先後,孰與先有雞先有蛋之難有定論亦是。自此當知非無食也。

去食當先去國家用度,而不先去民之食。「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若國家有難,則亦是國家用度先去,而不動百姓。百姓足乃國家根本,不可先去。此是國可去食而不可去信。

子貢也很會問。如宰我一樣,也是問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此章也是子貢挖坑給夫子跳。

「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聖賢知生死之義而可與言,小民何以智之至於此而信之乎?小人於急難時必是不死不信。

足食,足兵,一時之事也;民信,長久之事也;非等同事,何以共之議哉?

民信,指眾民相互之間的忠信精神,從而成為國家精神。若是為政,君不可失信與民。無食無兵,則民無自保,民可失信與君,君亦無之指責。與之食,後求信,君之道也。又何以保信而先去食哉?

民信,一種精神沉澱,何以去之?欲去之而未必自去;自弱而已,非去與不去之問題。然,終有一日積弱為強。故民信只有弱強,而不言棄去。此道精神不死。

子貢、夫子二人所言的「去」,不是徹底的去,是放鬆、鬆手、放鬆要求、鬆綁、寬鬆的「去」。如此理解,也是「弱之」。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皆有死者,不單指民有死,更指國君與權位者。信者,是指國家之信,民與民交往之信,與此信不同。國家之信與不足食、乃至於死相比,國君與權位者更應重信。國君與權位者重信,是國家有信,民眾有此國家之信則立。此句的「信」是大信,是國信,是一國之精神,民依此信而立,無此信不立。民,不指一民,而指民眾,指全民為一體,與國家對言。全民有信則國家精神立。立者,是愛國情懷。

足食,足兵,民信之,三者都是對國家而言;去,也是對國家而言,是去國家之用度、國家之兵備、國家之公信,不是去一民之飽食、一民之兵伕、一民之私信。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41篇》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 每天學點國學: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曰: 「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子貢問如何執政。 孔子說: 「應該做到糧食充足,軍備充分,取信於民.」兵:兵器,指武備。子貢問道: 「假如逼不得已去掉其中的一項,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先去掉軍事儲備。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九堂 | 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這裡指不為那些暗裡明裡挑撥誣陷的話所迷惑,不聽信讒言。4、遠:看的明白、深遠、透徹。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譯文】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孔子說:「像水浸潤物那樣的讒言、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你不會聽信讒言,那你可以算是明智了。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四書集注》:言倉廩實而武備修,然後教化行,而民信於我,不離叛也。言食足而信孚,則無兵而守固矣。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 《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個話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為了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外國就有"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小孩子多次愚弄大人們說狼來了,當真正狼來的時候,大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他的話,結果他的羊全給狼吃掉了。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誠信應該是一個為人的基本準則,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等。
  • 「民無信不立」,春晚上撒貝寧把這句話解釋錯啦!
    《論語》中的「民無信不立」,不是談個人的誠信問題,而是講民與官的關係問題,意思是說政治家如果不能讓老百姓信任他們
  • ...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 《論語》經典:民無信不立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①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注釋】① 民信之:人們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之,代指政府。【參考譯文】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讓糧食充足,讓兵備強盛,讓老百姓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
  • 《論語》|足食、足兵、民有信,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哪個最重要?
    0 5 三選一,為什麼最應該保留「民有信」子貢又問一老師一個問題,排除了「足兵」,剩下的「足食」和「民有信」,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具備,應該去掉哪一個?孔子說「去食」。對於這樣的選擇,很多人不理解,沒有糧食,百姓怎麼生存,「皮將不存,毛將焉存」,沒有百姓這個國家基礎,國將不國,孔子這們的選擇太沒有道理了。孔子是這樣解釋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早晚是會死的,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一個國家不講誠信,失信於民,就會失去民心。
  • 「民無信不立,君子無戲言」,從諫官設立來看古代皇帝言行之謹慎
    子曰:「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個國家不能夠得到百姓的信任那就無法成立,誠信不論是對於個人而言還是對國家來說也好,都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根基。《呂氏春秋》中:「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91集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者,是也。
  •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推薦)
    「泰伯不從」,與世人所說「無改父之道」有悖逆,有德焉?夫子豈不知不從之事?而稱之至德哉?文王有聖德,而又取商;泰伯不從而至德,二者之德孰為是乎?德如天道,有時而分;泰伯是德,文王是德,周公是德。正如「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之意。「讓」。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四十四(待續)
    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精品推薦)
    苟守先祀,無廢二勳,敢不闢邑!』乃立臧為。紇致防而奔齊。此所謂要君。」邢疏:雲「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為孟氏所譖,出奔邾」者,此及下至「致防而奔齊」,皆《左氏傳》文也。案彼《傳》云:「季武子無適子,公彌長,而愛悼子,欲立之。訪於臧紇,紇為立之。」公彌即公鉏也。「孟孫惡臧孫,季孫愛之。孟氏之御騶豐點,好羯也。孟莊子疾,豐點謂公鉏:『苟立羯,請讎臧氏。』
  • 吾問信於孔子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陸繼成
    &nbsp&nbsp&nbsp&nbsp子曰:「誠實、真誠、忠誠謂之『誠』、實踐諾言謂之『信』。連於一體即為「誠信」,人之品性之謂也。」&nbsp&nbsp&nbsp&nbsp子再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