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任浙江湖州擔任知州,上任之後他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湖州謝表》,由於批評了宋神宗,認為他昏庸無道,聽任小人的擺布,不應該變法。當時的宋神宗看了勃然大怒,再加上身邊一些人煽風點火,使得這件事情,成為了蘇軾後來悲劇的導火索,最終蘇軾被逮捕入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自從這件事情之後,蘇軾的人生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被貶到了湖北黃州,也就是今天的黃岡市,蘇軾也就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初到黃州時蘇軾悲痛不已,寫下過很多傷感的詩作,以及詞作,但是很快他又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接受了現實,不在悲傷,而是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每天讀書寫作,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也讓他對於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黃州在當時是屬於蠻荒之地,地理位置偏僻,地廣人稀,蘇軾在黃州大力扶持農業,積極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這個時候的思想也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於《念奴嬌.赤壁懷古》,不過筆者今天要推薦他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也就是這首《定風波.紅梅》。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休把閒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蘇軾這首詞也是很有氣勢,同時也寫出了紅梅堅韌的品格,無非是希望通過對於紅梅的描寫,讚美紅梅身上高尚的品格。當時蘇軾正是讀了石延年《紅梅》詩引起感觸,於是重新改寫,形成了新的經典。這也是蘇軾最為拿手的地方,通過一樹的紅梅,讚美了梅花豔麗的外表,還把梅花身上高尚的品格,也是融入到了詞作中,讓這首詞充滿了哲理。
紅梅是梅花的一種,比普通的梅花要更加鮮豔,主要生長於南方,極為耐寒,花季很短,屬於亞熱帶薔薇科,古代無數的文人雅士都讚美過紅梅,寫過紅梅詩,石延年的紅梅詩別具一格,寫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紅梅,這也使得蘇軾讚嘆不已,讀了很是感動,這才提筆改寫成了一首詞,形成了一首新的經典。
梅好唯傷白,今紅是絕奇。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烘笑從人贈,酡顏任笛吹。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
這是石延年的《紅梅》詩原文,他也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也是屬於那種落魄才子,一輩子屢試不中,這讓他悲痛萬分,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極為傷感,但只有這首詩別具一格,寫得很有趣。蘇軾正是讀了這首詩感慨萬千,這才有了那首經典的《定風波.紅梅》一詞。
我們再來看蘇軾的詞,整首詞也是很有韻味,上片第一句就充滿了詩情畫意,不要討厭久睡的紅梅不願意開放,其實紅梅是愛惜自己不合時宜。偶爾開出來的花淡紅如桃杏,文靜又大方,好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枝條上開出來的花稀稀疏疏,傲然佇立於天地之間,從不畏懼於寒冷。
詞的下片又是通過紅梅的外形,還有獨特的品格,從而進一步地讚美了紅梅,無非是希望自己也擁有那樣的品格,紅梅本來就有雪霜的本質,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諂媚,開出來的花很漂亮,好像是少女喝醉了酒的臉蛋白裡透紅。詩人最愛紅梅,每次都要寫詩讚美紅梅。不過對於石延年來說,不知道品格,只是看重紅梅的青枝和綠葉,這多少讓人有一些失望。
蘇軾改寫過後的詞清新脫俗,完全是不同的風格,從而也是讓這首詞有了不一樣的意境,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成為了另一處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