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熙寧年間,遼國的一位使臣來到汴京。這位使臣非常自負以能寫詩自誇,還揚言要和宋朝的詩人比比。當時的神宗皇帝便讓蘇軾來應付這位使臣。
這位遼國的使臣應該是在自己國家有所名氣,所以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裡,當然更不可能知道蘇軾是什麼人。
見皇帝派蘇軾來,不以為然,竟然不屑地問蘇軾:「你會寫詩嗎?」
蘇軾見他這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心中非常生氣:一個小小的遼國使臣,竟然如此傲慢,看我怎麼收拾你,但表面上卻不露聲色,只是淡淡地說:「依我看,寫詩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讀詩嘛,那可就比較難了。」
遼使一聽,更不以為然了,不屑的看了蘇軾一眼說:「哼,讀詩比寫詩難,你這是在拉低我智商嗎?」
「你不信?」蘇軾平靜地說,「那好吧,我來寫一首詩,看你能不能把它讀出來。」
「那有何難!你寫來便是。」遼國使臣繼續不屑。
於是,蘇軾不慌不忙當即提筆寫了一首神智體詩《晚眺》。
這首詩可與平常有所不同,只見蘇軾寫了十二個字。這些字有的寫得很長,有的寫得短,有的是橫著寫,有的是反著寫,還有的是側著寫,還有寫的彎曲的,居然還有一個是倒著寫的,而且這些字大小各不相同。
原本趾高氣揚的遼國使臣,這下可傻了眼。他拿起詩來,左看看,右看看,橫著看,豎著看,怎麼看都看不出什麼名堂來,更不要說讀了,著急得汗都流下來了,最終一句也沒讀下來。不得已,只好低頭認輸。
看著狼狽的遼國使臣,蘇軾微微一笑,用手拈著鬍鬚說:「怎麼樣啊?讀詩並不容易吧?那就讓我來給你讀一讀吧,
長亭短景無人畫,
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
曲江倒蘸側山峰。」
遼國的使臣一聽,原來是這麼讀的,原本傲慢態度一下消失了,趕忙陪禮道歉:「大宋果然人才濟濟,失禮,失禮!」
原本想在大宋皇帝面前耀武揚威,結果馬失前蹄,遼國使臣草草結束這次出訪,灰溜溜的回國了,從此遼國再也不敢小瞧大宋了。
這首神智體詩的寫法及詩意是這樣的:
第一句,「亭」字寫得比較長,「景」字寫得比較短,構成「長亭短景」。
長亭,古時候每隔十裡就會在道路邊設一個長亭——也稱「十裡長亭」,以供行旅休息;短景,日影短,指白晝將盡。「畵」(繁體字「畵」也可以寫為框內「人」字底)省去下部「人」,成了「無人畵」。此句嘆息無人為撒落餘暉的長亭作畫,暗含題中「晚」字。
第二句,「老」字寫得稍大,即老大,意為老者;「拖」字橫著寫,意為橫拖;「筇」字竹頭寫得極細,意為瘦竹。筇是竹名,可以作杖,古人言:「竹之堪杖,莫尚於筇。」
瘦竹筇是古人常用之物,愛用之物,因此,後世也常常以筇代指手杖。此句承首句寫,晚亭既無人畫,唯有一老者拖杖於前,活畫出老者體態。
一、二句中「長亭」「短景」「老大」「瘦竹筇」等意象,構成一幅薄暮時分的羈旅圖,有感傷遲暮之意。
下兩句宕開,由首二句重寫人事,轉而側重寫景,使意境開闊,也是題中「眺」的內容。
第三句,「首」字反寫,「雲」字上「雨」下「雲」拉開間距,「暮」字下「日」斜寫,成「回首斷雲斜日暮」,寫老者回首遠眺,見西天片雲落日。
第四句「江」字之「工」曲寫,「蘸」字倒寫,「峰」字「山」旁側寫,成「曲江倒蘸側山峰」,是由第三句向上看之後轉寫向下看到的景象:屈曲的江水之中,倒映著或遠或近的山峰。
《晚眺》雖近於文字遊戲,但它沒有僅僅流於形式。從全詩所創造的意境看,它情景交融,詩韻充足,仍不失為一首頗為耐人尋味的寫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