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使臣:三光日月星,自以為絕對,蘇軾隨口對出四個,令他嘆服

2021-02-07 國風美詩文

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後世許多人認為,這一文學體裁,是出自於律詩的中間兩聯對仗。不可否認,律詩的出現,於對聯有著積極的影響,對其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對聯在宋元明清大放異彩。

其實在魏晉時期,就有不少文人雅士開始以對偶甚至對仗的形式來互相考較才學和思維反應能力,例如《世說新語》記載了陸雲和荀隱二人相遇的故事:

陸雲和荀隱都是當時享有盛譽的名士,但是二人一直沒有見過面。有一天,他們在張華家中會面了,自我介紹時,陸雲自報家門「雲間陸士龍」,短短的五個字,包含了他的籍貫和名字,並且還有自我抬高的意義。荀隱則不甘示弱,立馬對出「日下荀鳴鶴」亦有同樣含義。

葉子彤、沈樹華等楹聯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起源。

關於對聯的故事,在蘇軾身上發生了不少,其實是他交遊廣泛,身邊多是風雅之人,日常用詩詞、對聯開玩笑是常有之事;還有則是蘇軾名聲太盛,總有一些人自詡文才超絕,向蘇軾發起挑戰,但最後都是灰頭土臉。

宋神宗時期,有一位遼國的使臣到了北宋京都,聽說這位使臣精通詩文,想和宋朝交流,所以宋神宗便讓蘇軾作陪。這位遼使來之前,早就琢磨好了一個上聯,這個上聯據說在遼國無人能對,所以他想用此聯難倒蘇軾,上聯是:

三光日月星

這個上聯,初看無出奇之處,並非藏字聯,也不是借義聯,更不是機關聯,但它的難點在於前面的「三」。

上聯說了三種事物,那麼下聯應該也要對上三種事物,而前面的「三」又統領了後面的三種事物。而且「日月星」是固定名詞,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但如果為了對上這個上聯而說成是「五行金木水」,則少了兩種,若對成是「三行金木水」,則是生編亂造了,而且「三」字重複了。所以遼使認為沒有下聯。

結果蘇軾聽到後,笑了笑,隨口說了一個:

四詩風雅頌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部分,但三個只能用「三詩」,為何是四詩呢?因為「雅」又分大雅、小雅,所以是四詩。遼使聽到後,大吃一驚,沒想到自以為絕對的上聯,頃刻就被蘇軾對了出來。

他剛想起身致意,就在此時,窗外雷鳴電閃、疾風暴雨,蘇軾靈機一動,又道:

一陣風雨雷

這下遼使是真的佩服,於是虛心向蘇軾請教學問。吃飯的時候,蘇軾在聊天的時候,又隨口說了個:

四德元亨利

不過遼使聽到後,有些臉色不好,因為四德是「元亨利貞」,這少了個「貞」,不是說他缺德嘛。蘇軾似乎看穿了遼使心中所想,笑道:「我們講究一個避諱,皇上的名字,不能說出來。」

遼使恍然大悟,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隨即又想到,蘇軾能夠利用避諱傳統,融合對聯之中,才思實在是太敏捷了。所以他又連連行禮,說自己忽視了避諱傳統,差點直言了仁宗之名。

蘇軾依舊很有風度地笑道:「哪裡哪裡,各國情況不同,你便是說出此字,無心之失,我朝也不會怪罪,畢竟我們是『兩朝兄弟邦』嘛!」

遼使聽到這番話之後,發現自己只有嘆服了,因為蘇軾隨口一句應答,便對出了他那個上聯,由此,他知道蘇軾果然名不虛傳啊。

相關焦點

  • 千古絕對!遼使出上聯"三光日月星",蘇東坡巧對三聯後遼使跪了
    旅途之中無聊,華羅庚給大家出了個對聯:「三強韓趙魏」。這說的是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在分裂了晉國之後,這三個國家都成為當代的強國,故稱「三強」。這種對聯的關鍵是,上聯有魏蜀吳三個要素,下聯也需要用三個要素相對。但上聯已經有個「三」了,下聯卻不能用一個同樣的「三」來相對,否則就重複了。大家想了一會,沒能對上下聯,最後還是華羅庚自己公布了答案:「九章勾股弦」。
  • 遼國使者出一上聯稱無人能對,蘇軾:不好意思,我有四幅下聯
    今天和大家說說宋朝時期的對對子的故事,遼國使者來到大宋,想要抬高他的身份,就出了一個千古絕對,號稱天下無人能對的出下聯,這時蘇軾就站了出來,可能讓你失望了,我有四幅下下聯,遼國使者當場佩服的五體投地。在元祐年間,遼國使者就帶來一個千古絕聯,號稱天下無人可對,而此時呢,大文豪蘇軾正在翰林院工作,蘇軾的大名在當時可是受到萬人敬仰啊,遼國使者就讓蘇軾來接待他們,在談論當中,遼國使者就說了有這樣一副上聯,絕對沒人能對得上來,蘇軾作為宋朝文壇的領袖,對方這樣挑釁,他當然不可能示弱,直接說,道來聽聽。
  • 霸氣蘇軾,一首特別的詩,力壓遼國使臣
    宋朝熙寧年間,遼國的一位使臣來到汴京。這位使臣非常自負以能寫詩自誇,還揚言要和宋朝的詩人比比。當時的神宗皇帝便讓蘇軾來應付這位使臣。這位遼國的使臣應該是在自己國家有所名氣,所以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裡,當然更不可能知道蘇軾是什麼人。
  • 遼國使臣向蘇軾炫耀詩詞,蘇軾笑著寫下十二字短詩,遼使羞愧閉嘴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蘇軾隨手運用巧思寫詩,讓自誇是寫詩高手的遼國使者,乖乖閉嘴的故事。據《回文類聚》載,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一位來自遼國的使臣,這位使臣,仰慕漢民族文化,喜愛詩詞文章。這本來是好事,但這位遼國使臣特別自大,總覺得自己寫詩非常厲害,還經常寫詩來刁難翰林院學士。
  • 揭秘道教:關於日月星三光的「禁忌」,你知道多少?
    一般開光時用的法器是八卦鏡,它可以將外面的光接到神像上,即把自然界的日月星三光引到神像身上,讓神像吸收天地之靈氣。有了光,神像也就變得形神俱妙、神無不應,由此可見日月星三光對於道教的重要性。自上古時期,人類就對日月產生了崇拜,夜晚大地一片漆黑時,月亮給予了大地光明,又因為月亮有陰晴圓缺,這也是萬物循環往復的一種象徵;太陽東升,普照大地,給萬物帶來了無限生機。
  • 許建峰: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閱讀《詩經》
    第三屆伯鴻書香獎•閱讀獎——「閱讀《詩經》」主題徵文活動舉辦以來,我們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許多讀者的投稿,今天我們擇優發表的是陝西讀者許建峰的文章:《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我對《詩經》的初步感知是從標題這副對聯開始的。
  • 蘇軾是如何以詩詞讚美小姑娘的?
    蘇軾擁有這麼多的名號,最主要是因為蘇軾擁有過人的才識和風採,才讓這麼多文藝愛好者欣賞和喜愛。蘇軾的興趣愛好頗多。蘇軾曾是文同的弟子,他傳承師傅的手藝,擁有很高的繪畫造詣,蘇軾還是當時湖州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蘇軾不僅自身擁有較高的文學藝術造詣,而且他對於現實的哲學理念也有一定的探究。
  • 被外國使臣逼得沒辦法,蘇軾當場放大招寫下12個字,對方一讀懵了
    後有北宋道潛和尚,一多情女子在酒宴上當眾示愛,他本不為所動,誰知對方卻再三糾纏,實在沒辦法了道潛便即興寫了首《口佔絕句》,拒絕得滴水不漏。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被逼出來的詩作,這一次的主人公是蘇軾,逼他的一位遼國使臣。事情發生在熙寧年間,這時候的蘇軾雖還未遇烏臺詩案,卻也早就與王安石人在朝堂交鋒數次,他深知做人不能太露鋒芒。
  • 三光者,日月星。」有感
    三光者,日月星。」—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作者見解正常解釋來看,好像講的是常識,但我覺得王應麟應該也是看玄學之類的,後面的原文天幹地支什麼的因該就可以知曉。
  • 山西晉中—日月星生態莊園
    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日月星生態莊園概 況日月星休閒度假區位於山西省左權縣芹泉鎮營圪道村,平均海拔1300米,處左權東部、邢臺西南,是晉冀要隘,屬太行山中段斷層邊緣,也是山西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界線和分水嶺。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宋詞,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天狼:星名,又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裡隱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這首詞寫蘇軾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時,有一次去打獵的情景。打獵,對於一個職業獵手,是家常便飯;而對於蘇軾這樣年已四十的地方官來說,就不能不算一次壯舉了。詞中就是從表達他出獵時的激動心情開始的。
  • 江山愛情兩雙全,遼國蕭太后與漢臣韓德讓的君臣之戀
    話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為崇拜漢高祖劉邦,便以劉邦自比,將自己的漢姓認作「劉」姓。將契丹「乙室己」氏和「拔裡」氏兩大家族,被比作漢相蕭何,賜姓為「蕭」。這幾大家族,原本就互為親家,長期彼此通婚。因此,耶律阿保機之後的遼國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便下令這兩股蕭姓,確立為「後族」。《契丹國志》記載:「王族唯與後族通婚。」也就是說,遼國的皇帝和親王,只能娶蕭家姑娘。蕭家男子,也必須聘皇族閨女。
  •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感情充沛,氣勢雄壯
    北宋前期,主要外患來自兩處:一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國,一是西北邊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面對這兩支外族的役擾,宋朝統治者不作積極抵抗,反而籤訂屈辱的和約,拱手奉送大量的財物。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加強國防,保衛西北邊疆。在這一點上,蘇軾和王安石是一致的。
  • 當我們被附體後為什麼不自己修持玉堂三光之法呢
    如果不懂修持,一直自以道士而居,徒以申奏章表行其法脈多為形式爾。心越是迷惑效果越是遠差,而自身之真元每日都散,心勞疲艱而自己卻不知道這是何等的悲哀啊!我們應該明白教理教義,認準修持為本,如果這樣我們就不用怕什麼法不能行呢?道在身中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道在無極萬語不能贊其毫。俗話說無文不度,我們既然準備去探索玉堂大法,就應該從腳下一步一步升起。為什麼叫玉堂呢?
  • 天文篇——日月星
    現將之明確如下:【1】《難經》六十九難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這句經文的適用範圍是:僅適用於本經的五俞穴之間,而不適用於本經與他經之間;【2】《難經》七十五難曰:「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這句經文的適用範圍是:僅適用於本經與他經之間,而不適用於本經的五俞穴之間;【3】《難經》七十五難曰:「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即虛者補其子,實者瀉其母。
  • 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出一上聯,結果成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說政見不合,其實也不算,蘇軾並不反對變法,他只是不贊成王安石的激進變法,一刀切的變法。所以,蘇軾多次向王安石說,他的搞法是錯誤的,不能那麼激進。但王安石我們知道,是個拗相公,也就是我們說的很頑固,一旦決定的事情,無人能改。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動變法以來,蘇軾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王安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