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後世許多人認為,這一文學體裁,是出自於律詩的中間兩聯對仗。不可否認,律詩的出現,於對聯有著積極的影響,對其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對聯在宋元明清大放異彩。
其實在魏晉時期,就有不少文人雅士開始以對偶甚至對仗的形式來互相考較才學和思維反應能力,例如《世說新語》記載了陸雲和荀隱二人相遇的故事:
陸雲和荀隱都是當時享有盛譽的名士,但是二人一直沒有見過面。有一天,他們在張華家中會面了,自我介紹時,陸雲自報家門「雲間陸士龍」,短短的五個字,包含了他的籍貫和名字,並且還有自我抬高的意義。荀隱則不甘示弱,立馬對出「日下荀鳴鶴」亦有同樣含義。
葉子彤、沈樹華等楹聯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起源。
關於對聯的故事,在蘇軾身上發生了不少,其實是他交遊廣泛,身邊多是風雅之人,日常用詩詞、對聯開玩笑是常有之事;還有則是蘇軾名聲太盛,總有一些人自詡文才超絕,向蘇軾發起挑戰,但最後都是灰頭土臉。
宋神宗時期,有一位遼國的使臣到了北宋京都,聽說這位使臣精通詩文,想和宋朝交流,所以宋神宗便讓蘇軾作陪。這位遼使來之前,早就琢磨好了一個上聯,這個上聯據說在遼國無人能對,所以他想用此聯難倒蘇軾,上聯是:
三光日月星
這個上聯,初看無出奇之處,並非藏字聯,也不是借義聯,更不是機關聯,但它的難點在於前面的「三」。
上聯說了三種事物,那麼下聯應該也要對上三種事物,而前面的「三」又統領了後面的三種事物。而且「日月星」是固定名詞,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但如果為了對上這個上聯而說成是「五行金木水」,則少了兩種,若對成是「三行金木水」,則是生編亂造了,而且「三」字重複了。所以遼使認為沒有下聯。
結果蘇軾聽到後,笑了笑,隨口說了一個:
四詩風雅頌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部分,但三個只能用「三詩」,為何是四詩呢?因為「雅」又分大雅、小雅,所以是四詩。遼使聽到後,大吃一驚,沒想到自以為絕對的上聯,頃刻就被蘇軾對了出來。
他剛想起身致意,就在此時,窗外雷鳴電閃、疾風暴雨,蘇軾靈機一動,又道:
一陣風雨雷
這下遼使是真的佩服,於是虛心向蘇軾請教學問。吃飯的時候,蘇軾在聊天的時候,又隨口說了個:
四德元亨利
不過遼使聽到後,有些臉色不好,因為四德是「元亨利貞」,這少了個「貞」,不是說他缺德嘛。蘇軾似乎看穿了遼使心中所想,笑道:「我們講究一個避諱,皇上的名字,不能說出來。」
遼使恍然大悟,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趙禎」,隨即又想到,蘇軾能夠利用避諱傳統,融合對聯之中,才思實在是太敏捷了。所以他又連連行禮,說自己忽視了避諱傳統,差點直言了仁宗之名。
蘇軾依舊很有風度地笑道:「哪裡哪裡,各國情況不同,你便是說出此字,無心之失,我朝也不會怪罪,畢竟我們是『兩朝兄弟邦』嘛!」
遼使聽到這番話之後,發現自己只有嘆服了,因為蘇軾隨口一句應答,便對出了他那個上聯,由此,他知道蘇軾果然名不虛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