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之「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有感

2021-02-07 阿強的第二人格

原文第25、26句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

原文解釋

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作者見解

正常解釋來看,好像講的是常識,但我覺得王應麟應該也是看玄學之類的,後面的原文天幹地支什麼的因該就可以知曉。

第25句:

「三才者,天地人」

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先有「無」,後有「天地」,然後才有「人」。

1.天道規則,天氣變化規律,有什麼?

天、澤、火、風

2.地道規則有什麼?

地、山、水、雷

3.人作用是什麼?

人可以使用天地規則改變萬物,填海掘山,利用水火改善生活,利用風發電,雷的話目前好像還沒那個能力引導,因為沒有物質能承載那個力量。除非先弱化雷再利用。

4.人無敵了?

其實不是,山澤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只能改變一部分,水火無情,水災火災我們還是無法完全抵抗,暴風,天雷,地震都是我們無法抵抗的。天地人是法則,也是客觀存在的,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因果糾纏從而達到不同的結果。但沒法完全控制。也許只有湮滅「無」之後它們所有才化為一體歸於法則本源。

第26句:

「三光者,日月星」

它講的是,不管是什麼東西,影響我們的就3種。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日月星其實就是一種東西而已。而古人是沒發觀測到的,那麼他們眼裡,日月星代表著什麼?我覺得就是,陽、陰和縹緲之力(希望、或者自己)太陽月亮是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的,而星辰呢?應該也是會影響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陰陽可以代表地天,星星呢?人,所以說是日月星其實是除了表達它們也可以是天地人外,它們同等重要,是平等的。人不只是人,也代表著變化,變化之力,陰陽的調和之力。

陰陽我可以舉個簡單例子給在座的聽:

1.小孩眼裡只有黑和白,所以他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卻有時候會犯錯。

2.大人眼裡除了黑白還有灰。這部分灰除了貪慾還有人心所向。所以成年人做事比較穩妥儘量是方方面面做到位,我們可以看到大人很少犯大錯。即便犯錯也是沒把持住內心,犯了貪慾之過。

結尾語

所以,我們把這引申到人身上的話:

第一類:人生觀、價值觀、尊卑禮儀禮貌。

第二類:知識、利益。

第三類:世間不管做什麼事都需要前倆者的配合之後得到的第三類三者同等重要,也就是說它向世人表示著孩子的做人也重要,讀書也重要,學會做人和讀書,在為人處世上才會做出合理的決定。當然了,這種說法有千千萬,玄之又玄。選擇合適的一種去理解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個人見解能讓朋友們意識到,育兒的各方面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三字經原文1
    >三字經原文12011-10-26 16:34:4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人之初,性本善。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
  • 顏楷集字三字經,漂亮
    今天我們欣賞顏楷集字三字經的部分內容,圖片網絡搜集,未知版權,如有朋友知道,請在留言中標註,小編不勝感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3)介紹日常事物(天地人、日月星)。(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考世系,知終始)。(6)拿成功事例對兒童進行勸學(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能夠在古代多種蒙學教材中勝出、得以長久流傳,《三字經》在文本上有它的特殊之處——三字句體,易於誦讀;字義淺顯,易於理解。
  • 沙彤解讀《三字經》13
    太極「一」(可視為整體)中包含有「陰陽」(二),合起來為「三」。另外,古人將「天、地、人」比喻為「三才」,並認為「天地人」悉在《太極圖中》(引自《白話易經》<敘論>,原語「伏羲畫八卦,為我國文字的雛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國文化的開端」——中國民間文化出版社1989年出版)。
  • 三字經整改版,帶視頻註解釋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 「三」這個普通的數字在古代卻意義非凡,這些國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古代雖然只有《三字經》《百家姓》等比較基礎的啟蒙讀物外,似乎很少有其他的課本,兒童啟蒙往往先從三字經學起。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貴族子弟在六歲時就要入學,學習數字和方位。到了孩子八歲的時候,就要學習四則運算。據說在秦朝以前,孩子們的學習要掌握六藝,也就是說要掌握六門功課。這六門功課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
  • 《三字經》全文完整版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 全民學國學|三字經
    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增長我們的智慧,還能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
  • 三字經全文
    大家好~後臺有家長留言三字經,所以今天小博就把三字經搬來,和大家一起複習啦~來,深呼吸,跟我一起念~人之初
  • 三字經
    三字經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 【小學生版】《三字經》全文誦讀
    它以三字為一句,把社會人倫、天文地理、歷史掌故等文化常識融於一篇,在短短的一千餘字裡,引導幼兒通識古今。儘管其中含有一些封建落後內容,如君臣義、三綱之論,但總體不失為一部好的啟蒙教材。以下是《三字經》全文,便於對照音頻使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 《三字經》原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 國學經典《三字經》全文朗讀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三字經》成為幼兒園和小學教材,不合適
    《三字經》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6個部分:1、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2、介紹基本倫理(融四歲,能讓梨);3、介紹日常事物(天地人、日月星);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考世系,知終始);6、拿成功事例對兒童進行勸學(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 廣州天河區要求一年級全本背誦《三字經》等書
    近年來,「讀經熱」、「國學熱」在全國多地重新上演,不過與以往都不同的是,這次不再一味追求讀和背,而是將經典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因此也贏得了眾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天河區是廣州市首個將經典教育在幼兒園和中小學全面鋪開的區域,該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表示,他們所推行的經典教育「尊重現代教育理念,發展全人格教育和素質教育,意在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 古詩詞強化訓練,一年級經典三字經文段,逐步講解
    子不教,父之過。父僅僅只是指父親麼?國學經典,逐步講解,讓大家對三字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 《三字經》起名:100個滿腹經綸、好聽儒雅的啟蒙好名!
    這句話細細讀來,非常像現實生活中父母在我們耳邊反覆講了許多道理,那時我們聽不懂,長大後才知為人父母的不易。表達出語重心長的愛,寓意孩子才華橫溢,懂事機敏。恆華出處:曰岱華,嵩恆衡-三字經全文-三字經這裡的華是華山,講的也是「五嶽」,在文中只是單純的作為「地理」知識的普及,作為名字「華」有樸實無華,引申淳樸真實,自然不作。而「恆」是長久之義,引申持之以恆,堅定不移。
  • 國學三字經起名:120個三字經裡的名字,個個雅致脫俗有寓意
    《禮記》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人生就如同江河,在江河之上有百艘船競爭著向前行駛,然而只有奮力划動船槳的人才能走在前頭, 所謂天道酬勤就是這個意思。《三字經》作為國學啟蒙著作,對寶寶的人生有著不小的啟發,家長朋友不妨從《三字經》中為寶寶取名,如果不知道怎麼取,可以看看下文江南易林整理的120個出自《三字經》裡的寶寶名字。
  • 三字經(修訂版·徵求意見稿)
    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案:很多徵文作者要求刪去「三綱者」,認為是封建糟粕。編委會經慎重研究擬保留原句。理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體現了封建社會特殊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隨著封建時代的終結,三綱」已成為歷史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