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揭陽地處南海之濱,自秦漢置郡,南宋復縣,文明昌盛,有「海濱鄒魯」之稱。揭陽大地多少書莊、書院,學宮、學舍,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雖經歲月滄桑,但千載以來,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為我們涵養了無數讀書種子、賡續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思想資源。 鑑古可以知今。從本期開始,本版將陸續推出「尋訪百年老校」系列稿件,全方位展現我市百年老校的風採。讓我們從歷史回眸中追溯文化的根脈,從未來求索中尋覓夢想的模樣,一起去尋訪校園中的古蹟,追憶那或斑駁或清晰的歷史印記,汲取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書院浮雕匾額「藍田書院」為丁日昌題寫。
藍田書院大門。
綠樹掩映下的藍田書院。
如今的藍田中學已成為一所充滿活力的現代化農村學校。
在揭東區新亨鎮,有這麼一個古老的書院,她前望羅山,右擁榕江北河,四周種滿了桃李竹木,鳥鳴花香,古香古色,再看她的浮雕匾額,「藍田書院」四字筆法蒼勁剛遒、古樸典雅,為清朝軍事家、政治家丁日昌所題寫,這就是揭東區藍田中學的前身——藍田書院,潮汕地區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尋訪歷史,追蹤溯源。 藍田書院是由宋兵部侍中鄭國翰於公元1149年創辦的藍田書莊更名而來。時光流轉,歷史轉過千年,尋訪老校,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揭東區藍田中學。 秋日,記者走進藍田中學,了解她的歷史,傾聽她的故事,感受她上千年的風採,領略她如今煥發著無限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魅力。記者 林旗華 徐劍萍 通訊員 林武忠 歷史悠久,藍田書院至今已有871年歷史 說起藍田中學,就不得不提藍田書院,這就是藍田中學的前身。 藍田書院是潮汕地區創建最早、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有著悠久驕人的厚重歷史,和梅崗書院、寶峰書院、榕江書院並稱為揭陽四大古書院。藍田書院的前身是宋兵部侍中鄭國翰於公元1149年創辦的藍田書莊,至今已有871年的歷史,大儒朱熹曾在此傳道、授業、解惑。歷經宋、元、明三朝,書莊房舍雖然經過多次修繕,但仍破落不堪,而且當時學子眾多,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新亨的鄉紳賢達齊請時任揭陽縣知縣王殿主持新建書院,經商議,在琅山(即現在的羅山)東麓建設書莊,並更名為「藍田書院」。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當時的潮州總兵方耀和揭陽知縣周士俊共同倡議,又將藍田書院遷建於新亨別關外,即現在的藍田中學書院校區。 據介紹,藍田書院是當時藍田都最高學府,地方鄉紳賢達非常重視書院的發展,聘請了眾多名流教師,吸引了周邊磐溪都、漁湖都、榕城等地童生前來就讀,輝煌一時。當時的福建巡撫兼督船政、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丁日昌,原籍豐順,晚年定居榕城,每當回豐順探親,經過新亨時,經常蒞校詢問校政及關心童生學業。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廢科舉,興新學」的大改革下,藍田書院改名為「藍田高級小學」;1939年,藍田高級小學改名為「藍田中學」;1946年,藍田中學改名為「揭陽縣第三中學」。此後,隨著時局發展,學校又曾易名為衛東中學和新亨中學。自1989年起,新亨中學復名藍田中學,沿用至今。 2007年,藍田中學易地新建,華麗轉身,建成一所充滿現代化的學校。而藍田中學舊址——藍田書院則辦成一所初中學校。 傳承發展,孕育「傳承包容,開拓創新」學校精神 千年名校,傳承千秋萬代之儒家思想;萬名學子,弘揚萬紫千紅之中華文化。藍田書院和揭陽其他古書院一起,支撐起揭陽「海濱鄒魯」的盛譽,為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了默默貢獻。藍田書院先後走出了清朝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人物丁日昌;中國生理科學奠基人之一的蔡翹;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博士,曾任原美國總統尼克森辦公室主任的邢平;黃紹金少將、陳元華少將以及旅美著名美術家謝曉澤、著名書法家倪寬等校友。 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裡不僅走出了一大批優秀校友,也孕育出了「傳承包容,開拓創新」的藍田精神。 「我是1989年到藍田中學任教的,雖然以前的藍田中學書院校區地方小,條件差,但是行政領導和教師們都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腔熱血撲在三尺講臺上。同事們之間具有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精神,團結協作,配合默契,開拓創新,共同為所教的學科和學校努力奮鬥。」該校教務處主任陳旭坤說出了他對藍田學校精神的理解。他認為,這種精神在千年的歷史流轉中被傳承了下來。據了解,現在的藍田中學教師來自五湖四海,以揭東籍為主,新亨籍學生大概佔比四成,外鎮籍學生大概佔比六成,但該校的幹群關係和諧、師生關係融洽、教師團結協作、學生友愛互助,在這裡工作學習的每個師生都有安全感與歸屬感。該校教師餘海燕是四川人,她於2006年到藍田中學任教,回憶起初到藍田中學的點滴,她感慨良多:「以前初到藍田書院校區時,看到破舊的老校區,我差點掉下眼淚。但是,在後來慢慢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同事對新老師的重視,比如,學校本地老師將他們的辦公室讓出來,作為我們宿舍;學校安排專門的老師帶我們去市場買菜,熟悉生活環境;過年時,校長還會送給我們外地老師一些土特產,讓我們帶回家鄉……一件件暖心的小事感動了我,讓我捨不得離開藍田。」而讓餘海燕更堅定留在藍田中學三尺講臺的是,該校鼓勵教師開拓創新,引領教師走專業化發展路子,讓教師在藍田的沃土上快速成長。如今,在揭東區藍田中學這一片沃土上,餘海燕已成長成一名教學眼界開闊,實戰能力強,業績突出的學科中堅教師、優秀班主任。 藍田學校精神得到傳承和發展,與該校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分不開。 2005年以來,藍田中學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善於挖掘學校文化傳統,在繼承創新的基礎上構建系統的學校核心文化,提煉出了以「實事求是、精準定位、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辦學思路,並以核心文化的構建,守護和傳承學校精神,使學校精神得以外化、落地,成為培養身心健康、擁有家國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的不竭動力。 據了解,一直以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該校充分挖掘藍田中學悠久厚重的歷史,開啟了時間長、跨度大的校園核心文化凝練工作,通過整理和研究學校歷史資料、搜集重要歷史物證,理清學校的發展脈絡,打造出獨具特色和充滿人文力量的校園文化,在繼承學校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整理和研究學校歷史資料方面,該校於2015年和2018年分別拍攝了題為《千載流芳桃李香,今朝勝景立鰲尖》《青春飛揚,圓夢藍田》的宣傳片,彰顯藍田中學的悠久歷史、深厚底蘊、人文風採、辦學特色,總結學校發展經驗,展示學校發展成果,塑造良好社會形象,通過發揮校史資源的育人功用,提高師生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在搜集學校發展過程中重要歷史物證方面,該校積極搜集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如學校的各類榮譽證書、以前使用的鐵鐘、教師自製的教具、師生的檔案、師生的書畫作品、媒體對學校的報導、各種老照片等請進展覽室,讓抽象的校史變成具體可感的故事,讓時間凝固在校史展覽室中。易址建校, 打造充滿活力的現代化農村學校 歷史精神的傳承給予學校極大的力量。 2007年,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支持下,「藍田」這一千年庠序第四次易地新建,成為一所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學校。如今的藍田中學,按照「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爭取50年不落後」的理念,嚴格執行廣東省一級學校標準規劃建設,實行教學區、科研辦公區、運動區、生活區四區分離。乘教育「創強推現」的東風,該校的辦學環境優越,教學配套設施基本齊全,成為一所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學校。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大、硬體環境的顯著優化、軟體建設的及時配套、辦學成果的極大產出,吸引了大量外鎮、外區(縣)、外市的學生到藍田中學就讀。 「學校老師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將學生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幾十年如一日撲在教學崗位上,真正做到了『安教樂教不計較』。」該校政教處主任陳冰如如是說。近年來,藍田中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竭心盡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書育人成績突出,為揭東乃至粵東地區的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前,全體教職工安教、樂教、勤教,全體學生樂學、勤學、善學,展現出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近年來,全校共有160多人次先後獲評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校長培養對象、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廣東省韓山師範學院兼職教授、廣東省教育督導學會高中教育督導評估專家、廣東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潮汕星河輝勇師表獎、揭陽市優秀專家和拔尖人才、揭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學、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揭陽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市、區各級「名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1人入選「2020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 今天的藍田中學,頭上頂著一個個市級甚至省級、國家級的「帽子」: 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試點單位、國家定點考場、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示範性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廣東省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示範單位、揭陽市一級中學、揭陽市首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揭陽市創建無毒學校先進單位。尤其是,學校辦學成績在粵東地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至2020年,藍田中學高考成績連年穩中有進,多次被市教育局授予「高考成績優異獎」錦旗,為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培養了2萬多名學生;學校男子足球隊在市學生足球賽中取得五連冠,連續五年代表我市參加「省長杯」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全省總決賽…… 千年庠序,薪火傳承。古老的書院轉身為如今以「文體並進、個性發展、品學兼優」為辦學特色的農村中學龍頭學校,在全市乃至整個粵東地區產生了較大影響力,這所千年老校正煥發著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圖片由通訊員 攝來源:揭陽日報網【來源:揭陽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