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魚爸
來源: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帶孩子出門,很多媽媽頭疼的是管不住孩子的嘴。總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口無遮攔。孩子天真無邪,沒想大人那麼多,可有時會讓別人聽到不舒服。朋友說孩子有一次見到同樓年齡比自己大一歲,卻個子比較矮的夥伴,就大聲問:「媽媽,為什麼他上二年級了,比我還要矮啊!」剛好她跟那個孩子的媽媽聊得正開心。這問題飛過去,瞬間啞口無言,竟無言以對。朋友會告訴你,其實這還算好的。因為他這次至少沒有說「髒話」罵人。 說起這事,真是一件讓無數媽媽傷透腦筋的事。特別是家有男孩,更加嚴重。 前幾天有一個媽媽跟我說,4歲的兒子在家裡人經常說髒話,甚至詛咒人。溫和一點的時候會說屎尿屁,說臭媽媽,或者屁弟弟。這些還尚且能接受。可是有的讓人一聽就炸了,覺得沒打他算自己脾氣好。比如經常跟奶奶說「你個傻逼」、跟弟弟說「你怎麼不去死」、跟爸爸玩得好好的,說「我要掐死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要不要胖揍他一頓,讓他下次再也不敢這樣說了?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理「他,先冷處理看看。至少不要把這件事突出,天天跟他念。因為你越這樣做,會發現情況更糟糕。我們看看孩子們都喜歡怎麼做?你會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跟一種人開玩笑。比如那些嚴肅的,對孩子的玩笑反應大的人。如果你沒有反應,他們是不會找你的。比如我家有一條玩具仿真眼鏡蛇,挺嚇人的。小小魚不會用它嚇媽媽,只會來嚇我。因為我怕蛇。所以他會趁我不小心,把它丟在我的旁邊。如果嚇到了,就哈哈大笑,為自己的惡作劇感到開心。而媽媽不會有任何的反應啊,就好像一件平常的玩具。說不定還要他撿起來,不要亂丟東西。這樣的話,他就不會跟你玩這個。而是會找另外一個能「刺激」到你的方式跟你玩。這樣他們會覺得好玩,互動性更強,關注度更高。孩子們就喜歡這樣。語言也是如此,當一個孩子發現原來有些字眼特別不同。這些特殊的字說出來好像很有力量,一旦用的時候,大人們的反應太有趣了。有時讓大人緊張,還能讓其他的夥伴模仿自己,感覺酷酷的。他們覺得這些詞彙用起來讓自己佔據了心理優勢。看上去像一個大人。就好比有的孩子偷偷學抽菸,其實並不是因為煙比糖好吃。而是那樣做,讓自己看起來酷酷的,像大人一樣。如果明白這一點,當孩子在你面前「飆髒話「的時候。就不要那麼火急火燎了。你可以試著冷淡他,好像沒聽見,沒人理會,他們就會覺得說起來沒意思。反而不會繼續這樣去做。 當然,還有孩子會變著法子,換著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繼續說。如果父母放任不管,肯定也不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之後,如果還不行,那就看看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心理學上定義的詛咒敏感期,指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一般在3到5歲左右)在接觸到一些髒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後,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又恢復正常,兒童這個時期的語言習慣稱之為詛咒敏感期。可以理解為孩子突然發現了語言的力量。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種而已。因為年齡的緣故,有些句子他們說出來,其實都不知道會不會傷害到人。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先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然後平時在孩子沒有說的時候,跟孩子聊聊他說的那些「字眼」。告訴他媽媽聽了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樣平靜的聊天,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遠比氣急敗壞地責備他或者警告一番要管用。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信號,告訴你孩子在尋求你的關注。你會發現,嘰嘰喳喳的孩子,不停地說著話。有時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他只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爸爸媽媽一回家就玩手機,不理會孩子。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嚴重。他們會故意跟你頂嘴,說那些髒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深層的心理是在尋求關注。所以,要記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多說說話。這樣做,可不止一點點好處。比如孩子們早期的詞彙積累,完全就是靠跟父母的交流。父母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任語言啟蒙老師。美國的BettyHart 和Todd Risley教授進行了一項以《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為課題的研究。
他們用兩年半的時間,錄下了42個家庭(包括13個高社會經濟水平家庭,23個中低水平家庭,及6個依賴社會福利生存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音頻,從孩子開始學習說話,直到他們三歲,每個家庭每月錄一個小時的音。
最後發現到孩子4歲的時候,高社會經濟水平家庭的父母已經對孩子說了4千5百萬字,而來自低社會經濟水平的家庭的孩子只從父母那裡得到了1千3百萬字的語言體驗。
在上學的路上,回家的路上,等電梯時,吃飯時,睡前的故事時間,其實任何時間都是聊天的好時機。也沒有什麼限制,聊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飯菜的味道,自己的見聞,書裡的故事,最近的新聞……都可以,無所不談。總比都盯著電子屏幕要強。當我們帶著孩子的時候,當孩子在觀察的時候。我們等他們細心地觀察完後,就能跟他們多說說話。可以提問,「你剛剛看到了什麼呀?」或者也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你仔細看看這個。」可千萬不要拿著一個手機,盯著屏幕。想想看,每天跟孩子聊天1小時,要說多少個字,輸出多少的信息和詞彙。而孩子也要接收、思考,然後反饋,跟你聊下去。長期來看,一年兩年下來,孩子間的差距就出現了。當然,也有父母會說孩子可以跟智能語音機器人聊天,或者聽APP上的音頻故事。拜託,再好的機器人能替代父母嗎?他們能了解孩子嗎?而且也沒有表情和情感的語調。聽故事倒是有了豐富的情感語調,可這是單向地輸出。我覺得還是不能替代父母。所以我每天等小小魚中午回家吃飯及晚餐後的時間,都會一起叨叨。聊聊他的事,回答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也說說我自己對一些新聞事件的看法。好像不管我們說什麼,他總能搭上腔,答上幾句(無所謂懂不懂,就喜歡這感覺吧) 而且在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時,孩子會學會表達,理解不同的詞彙,了解在不同情景下該如何說。而很多的詞語,就是通過父母說的話來接觸的。所以能在交流中跟孩子談談這些用詞。什麼樣的話是諷刺的,什麼樣的話是傷人的。這樣,他們就會自己明白有些「髒話」並不合適講。這樣遠比父母的指責和數落有效。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關於說話的問題,還是得在說話中解決。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心理諮詢/廣告合作
本號創始人劉鴻雁個人公眾號
專輯《1-14歲兒童心理全解》已全部完成,當您遇到孩子心理方面的困惑時,不妨先了解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如果屬正常心理成長過程,就不用那麼著急。
視頻號」兒童心理成長「
劉鴻雁出鏡講解
簡單、實用
投稿/轉載
兒童心理成長的微信號:ertong_xinli,是兒童心理資訊和服務平臺,歡迎關注。
關注我們還可以快速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A叛逆,B愛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東西,O教育方法,P做個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S興趣培養,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請關注本號後回復對應的字母,如「叛逆」回復「A」。
點擊在看讓更多家長受益↓↓↓
更多文章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