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畝
每到初秋,人們就開始忙著「貼秋膘」了。江南秋天的美食,應該是「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的螃蟹了。
元末四大畫家之一的倪瓚在《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裡錄有「煮蟹法」:「用生薑、紫蘇、桂皮、鹽同煮。大火沸透便翻,再大沸透便啖。凡煮蟹,旋煮旋啖則為佳,以一人為率,只可煮二隻,啖已再煮,搗橙齏、醋供。」
到了晚明,吃蟹變得更加精細。張陶庵在《陶庵夢憶》裡《蟹會》中寫道:「河蟹至十月與稻梁俱肥,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蜒(蚯蚓)。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一到十月,餘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期於午後至,煮蟹食之,人六隻,恐冷腥,迭番煮之。從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果蓏以謝橘、以風慄、以風菱。飲以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以新餘杭白,漱以蘭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酒醉飯飽,慚愧慚愧。」
「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蟹賞菊菊花天」。南方水網密布,涼風一起人們食慾大開時,最好的蛋白和脂肪來源就是這「無腸公子」河蟹了。加上江南文人眾多,吃起來情調很足,「待到菊黃秋蟹肥,共君一醉一陶然」。
到了北方,貼秋膘方式就從「文吃」變成了「武吃」。不管是什麼,都是把動物的「膘」貼到人身上。以前沒有空調,苦夏普遍胃口不好,等到秋天一到,牛羊為了過冬開始積蓄脂肪,蝦蟹也開始準備產卵,古人就開始大量進補,這才有了「貼秋膘」。一句話,要把夏天做不到的事情,在秋天補回來。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