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種日曆發布還有3天時,我們曾向大家拋出一個問題:如何把整個生態圈塞進一本108頁的日曆?
其實這個問題在《物種日曆2020》設計之初就不斷折磨著產品經理。
看這一眼望不到頭的「試驗品」,就知道,為了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設計師有多拼……
每年,《物種日曆》除了3款經典封面,還會根據當年主題做一些新設計。
《物種日曆2020》的年度限定封面一共兩款:等高線、自然帶。正式發售後銷量竟然力壓經典款!
這次的主題是「故事」,旨在詮釋人類與自然萬物的命運相互牽連。
放在設計師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通過日曆的封面設計傳達如此豐富的信息呢?
\ 太長不看,戳圖直接帶走 /
1991年9月26日,8位研究人員進入了位於亞利桑那州的一座整體面積接近180,000m 的封閉設施裡。這就是曾被視為「繼阿波羅計劃之後最激動人心的科學工程」——生物圈2號。
生物圈1號
圖:Wikipedia,PhiLiP
整個設施容納了熱帶雨林、紅樹林沼澤、熱帶草原、沙漠,甚至還有一片可容納珊瑚礁、能掀起陣陣海浪的「海洋」!
包括動植物、微生物在內的大約4000個物種與8人一起入駐設施。人們希望通過生物圈2號工程,打造一個完全獨立於外界的生態系統。
生物圈1號內部
圖:Wikipedia, Hbarrison
可實驗開始後,劇情就不再按照預想的劇本發展了。授粉昆蟲全部滅絕、大部分脊椎動物死去、研究人員長期處於飢餓狀態、設施內的氧氣含量不斷下降……
到1993年外部管理團隊不得不向設施內部泵入純氧,所謂完全獨立於外界的生態系統成了空談。
與地球相比,生物圈2號的設計實在太簡陋,甚至需要從外部提供巨量的能量才能保持運轉。
人類至今尚無法設計製造出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態系統」。但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設計師通過拼貼各類元素的方式,將不同的生態環境匯集在日曆的封面。
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年度限定封面「自然帶」最初的概念設計。
我們並沒有選擇直觀、具象的圖片,而是採用了完全原創的概括性圖形設計。
首先是通過各種顏色暗示不同的地理環境:沙漠、海洋、草原、雨林、針葉林……
但光靠顏色組合未免過於抽象了,整體看上去扁平、無力。因此設計師又開始嘗試在色塊上添加各種不同的紋理。
前後一共打樣3輪,廢棄方案加起來將近30組,終於選出了幾個比較理想的模板。但這和最終上架的版本還相去甚遠。
又是若干輪次的調整,設計師將斑點、雨滴、樹枝等各種單體元素,通過重複、疏密有致的排列,構成了不同地理環境的紋理。
與色塊配合,最終設計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圖形設計的工作就此告一段落,但這並不代表「自然帶」就此定稿,接下來就是注入靈魂的步驟了!
細小的雨滴圖案,附上了一層特殊的工藝。拿到手上細細把玩就能發現,日曆表面似乎被撒上了幾滴水——從視覺到觸覺都能直觀感受到。
沙漠地帶的表面附著了一層觸感細膩的磨砂表面,看上去也比平面的色塊豐富許多。
本是設計師展示用的小樣
結果直接做了出來
MINI版物種日曆便籤本
\ 下單即贈,戳圖帶走 /
《物種日曆2020》
淘寶也能買哦
$ZZf5YNUrhzp$
複製神秘代碼,打開手機淘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