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日曆層出不窮 「老黃曆」比新日曆價更高

2020-12-17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秋未至,《故宮日曆》《單向歷》等2020年文創日曆已經頻頻亮相。同時,2020年少兒版、精裝版、功能版日曆也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然而,記者觀察發現,雖然文創日曆市場不斷推陳出新,但市場到底有多大?是否出現飽和?至今沒人說得清。文物部門、文投部門等均表示,未曾做過相關統計。

打文創牌的不少,有新意的不多

自從11年前,一本《故宮日曆》紅遍大江南北,文創日曆帶火了幾乎退出人們生活的日曆市場。一時間,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湧現,發售時間也年年往前趕。

不過,細看市場上的文創日曆會發現,百分之八九十的日曆種類來來回回只有幾款。每天一圖類,或是各地旅遊大片,或是不同萌物,或是動物,或是植物。每天一句類,或是金句,或是格言,或是「雞湯」。每天一圖一文類,或是一件文物配幾句說明,或是一張劇照配一句經典電影臺詞等。還有一類走的是古風類,二十四節氣、古詩、宋詞統統集齊。

市民張女士一度是文創日曆的忠實消費者,但是今年的購買熱度明顯下降。她對記者說:「前些年,今年買一本唐詩日曆,明年一本宋詞日曆,後年一本介紹動物的日曆,感覺都不太一樣,擺在桌子上有點新意。但是,買了一輪下來,就發現沒什麼可買的了。」

不僅內容雷同,形式也是大同小異。大部分日曆都可歸納為「日拋型」和「月拋型」,總之定時讓人們聽到「刺啦」一聲,感受一下時光的流逝。

「這幾年總會選擇買本文創日曆送給孩子當新年禮物,最初孩子挺高興的,每天會主動跟我分享當日日曆的內容。可是,今年孩子早早地就開始囑咐我不要再送了。」郭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他說,「連小學生都看膩了,確實意思不大。我身邊買文創日曆的人也正在變少。」

蹭熱度的不少,本家勤奮的不多

《故宮日曆》火了,宮廷風就一窩蜂地刮起來了,《朕的一天》《本宮的一生》等紛紛出爐。市民劉女士去年曾經湊熱鬧地買過一本類似「宮廷日曆」,如今2019年還未過完已經被束之高閣。「看著名字挺有意思,就想嘗個鮮兒,但是整本日曆就是反反覆覆印了幾句俏皮話,比如『如朕親臨』『朕獨寵你一人』『朕已閱』等,翻一遍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當然,也有些蹭熱度的文創日曆走了心。去年,一本雖然不是天壇公園出品的日曆,卻打出了「可以撕出天壇」的噱頭而走紅。這本日曆是典型的「日拋型」,與眾不同的是每天撕下的日曆不再是方方正正的統一規格。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撕縫處會逐漸顯露出一座高約5釐米、直徑4釐米的袖珍「祈年殿」。

遺憾的是,一些手握大把珍貴文創資源的單位卻有些「偷懶」,或者只是簡單地推出一些「圖配文」的日曆。其中,博物館尤為如此。一般情況下,博物館推出的日曆都是「博物館名字+日曆」的模式。

出文創日曆的不少,做成「老字號」的不多

文創日曆年年發售的不在少數,然而真正讓人記住的「老字號」卻沒幾個。記者隨機詢問了50位市民,年齡從15歲至50歲不等,《故宮日曆》是惟一一本幾乎人人叫得出的文創日曆。

「每年,我們都會創新。」前幾天,2020年《故宮日曆》發布現場,《故宮日曆》主編陳麗華介紹,除了第一個月延續往年生肖風格,依然選取與生肖鼠有關的文物每日展示外,此後各月將筆墨留給了宏大威嚴的紫禁城。

於是,如何將佔地112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裝」入寬約10.8釐米、長約17.7釐米、厚約3.8釐米的2020年《故宮日曆》,成了新噱頭。故宮出版社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揭秘」帖閱讀量突破10萬+。

品牌效應還顯現在網友留言中。「每年都買,強烈建議推出一個擺架」「還想要故宮貓的日曆」「毫不猶豫地買了!毫無抵抗力」市民孫女士已經收到了2020年版《故宮日曆》,她說:「每年都會買,雖然形式沒有太大變化,但是11年了每一天都不重樣。翻看明年的日曆,就跟廣告裡說的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一段紙上故宮之旅』。」

陳麗華介紹,2020年版在設計過程中也頗費心思。以東西六宮為例,建築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每座宮殿裡發生過的故事都不同。所以,最終日曆將焦點放在建築裡的人和事,每一頁選取的圖片、內容,不是簡單地介紹建築本身,更重要的是兼顧歷史、知識和趣味。

「如此用心的,絕對是少數。」一位文創領域的從業人員直言,這些年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推出了自己的日曆,還有一些拍賣公司也會推出日曆,有些是公開銷售,有些則是作為禮品互贈。「做日曆的真不少,但真正當成品牌經營的卻不多,有些其實就是湊熱鬧的心態,別人有我也得有,但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沒有花費太多心思。」

「老黃曆」比新日曆價更高

其實,文創日曆不僅具有日曆的功能性,而且還因為其獨特的文化附加值而具有收藏性。一些文創日曆甚至越老越值錢。

以《故宮日曆》為例。故宮博物院出版旗艦店銷售的2020年版目前打折後售價為59元包郵,首發還贈送故宮特色手帳本。而2019年版的售價是96元,無贈品不打折。幾乎用不上的老款比新款貴,買家評論還多是「日曆很精緻,值得收藏」「收藏品,很好」等。

一位《故宮日曆》收藏者介紹,2010年版的曾經被炒到了2000元左右,身價翻了30倍。「這一年是《故宮日曆》復活年,被復刻後的首版印量不到2萬冊,所以奇貨可居,價格就被推高了。」故宮也透露,計劃明年推出12本一套的回顧裝,滿足收藏者的需求。

功能性文創日曆市場熱度高

與普通文創日曆相比,帶有功能性的文創日曆明顯熱度更高。

倒計時日曆算是其中一類。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考這一年》是一本倒計時日曆,這本日曆每天會預留出計劃表區域和總結區域,每個月結束還有月總結和下月學習計劃的專區。同時,每日金句也都是專為學生們加油的勵志語。還有一款高考日曆,每日金句改為了「作文素材+作文真題」,同時一些節日還會刊登作文範文。

減肥打卡日曆也頗受歡迎。一家淘寶店賣家表示,每個月大約能銷售一兩百張。他家銷售的減肥日曆每日會列出三餐、喝水、體重、步數等空格待填。在留言區,有買家直言,「一張紙,13元。有點小貴,但希望能起到監督作用。」

文創日曆補「注」

文創日曆帶火了一度頹敗的日曆市場。然而,無序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一位文創從業人員說,目前文創日曆的生產者很多,但「監管」者卻幾乎沒有,有關部門沒有對整個市場進行過測算,更沒有進行幹預。這就難免造成一些文創資源被過度包裝,有些資源被塵封箱底。如果想長久保持市場活力,也需要主管部門統籌調動起資源單位的能動性,讓更多京味兒文創被發掘,巧妙地運用在日曆中。

一些文創日曆的「老資格」則建議,應當對李鬼重拳打擊。此前,「單向圖書館」負責人塔麗那介紹,每年3月就會啟動新一年度「單向歷」研發,要到8月底9月初才能發布新品。「而抄襲者下個單,就能拿給工廠做仿製品了。」一些精明的「李鬼」還會打「擦邊球」,在原本的設計上稍作改動,在原創界定上鑽「空子」。智慧財產權業內人士介紹,一般前往專利局申請產品外觀的專利原創保護,需要半年或一年之久。

相關焦點

  • 舊貌換新顏 文創日曆將創意寫進日子裡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天津1月1日電 題:舊貌換新顏 文創日曆將創意寫進日子裡新華社記者慄雅婷、宋瑞這是天津一家書店擺放的新年日曆(2019年12月29日攝)。「很多人不買日曆了,但現在的日曆顏值高、內容有趣,和過去的日曆不太一樣了。」杜欣說。曾幾何時,每到新年,許多家庭都會買一本日曆,有紙張泛黃、用紅色或綠色油墨寫著每日宜忌的「老黃曆」,還有印著山水花鳥的掛曆,而如今紙質日曆已不再是每家每戶的必需品。
  • 2017年日曆登場:文創日曆走紅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 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 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故宮日曆、豆瓣電影日曆、單向歷……「網紅日曆」為啥這麼火?
    這裡所提的日曆可不簡單。不同於過去家家都有的掛曆、檯曆等傳統日曆類產品,現在的日曆紛紛變身為與時間管理結合緊密的文創類產品。「網紅」,每日宜忌與摘自文學作品中的句子,將生活的儀式感發揮到極致,有「新青年的老黃曆」之稱;丁香醫生的「健康日曆」則被譽為「健康生活指南」,內容涵蓋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還破除了不少健康禁忌和謠言……
  • 故宮日曆落選榜首,哪些2021日曆值得買丨調查解讀
    從一元一本的老黃曆、大卷大卷的明星/山水畫掛曆、手機裡的電子日曆到如今的文創日曆,時光的流轉中藏著我們有關日曆的記憶。2020這一年又快走到尾聲。越來越多的文博藝術場館、出版傳媒機構、自媒體和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躋身文創日曆市場;不少文創日曆早在今年8月就已上市發售。在年年都有新變化、新產品、新趨勢的當下,文創日曆是否已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剛性需求?
  • 趣新聞|2020年文創日曆大盤點,你pick哪一個?
    離2020年只剩十天,回顧即將過去的2019年,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文創產品層出不窮、更新迭代。博物館、景區、文創企業各揚所長、各顯神通,賦予文創產品奇妙的創意和精巧的設計。而年關將至,文創日曆的大戰已然打響。記者盤點了幾款日曆,這裡面哪一款將擺上你的書桌呢?文創界的扛把子———故宮日曆適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今年的故宮日曆選取表現鼠年與紫禁城的文物,體現財富與智慧。
  • 文創日曆熱銷,為何一年比一年更火爆?
    題圖 / 故宮文創日曆  圖源:網絡出品:NBS新品略  作者:吳文武01 文創日曆熱銷近日,百元文創日曆熱銷引起市場關注。不僅是在線上,文創日曆在線下店也十分暢銷。據不少商家表示,文創日曆的銷售早在九月份就開始了。近年來,文創日曆,特別是文創IP日曆特別受市場歡迎,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豆瓣電影日曆、國家地理中文日曆、故宮日曆等,這些IP文創日曆始終都有大批粉絲每年追隨。
  • 新年日曆熱銷中……有顏值、有內涵的文創日曆成年輕人新寵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儘管手機查看日曆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不少商店還是陸陸續續擺上了2021年的紙質日曆,其中有一類包裝精美、款式多樣的文創日曆尤為吸引眼球,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寵。訪談間,旁邊一名顧客正在打量一本厚厚的日曆,經了解,該店除了普通日曆外,還有兩款精裝文創日曆,售價為98元。該顧客武女士告訴記者:「我覺得這種日曆對我而言比普通檯曆更實用,可以學到一些知識,例如我手上這本茶日曆就會有很多茶知識,加之在辦公室寫一些工作記事也很方便。」
  • 2019年日曆書大戰:「新」成市場關鍵詞
    不過從日曆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今年各大出版社轉而求新求變——創作新產品、更換新版本甚至加入新玩法。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出版社入局,力圖在日曆書出版領域分一杯羹。  新入行 新產品  大學出版社也加入日曆書大戰  雖然在種類上呈下滑趨勢,但仍然有許多出版社在今年入局,比如全國連鎖的西西弗書店今年推出了《惜福日曆》。據了解,這本日曆耗費了其團隊6個月的時間精心打造,靈感來源於傳統老黃曆。整本日曆由365個問題組成,重在加強讀者與日曆的「互動感」。
  • 強敵頻現,2021年的文創日曆比拼依然激烈
    強敵頻現北京公園也推文創日曆近年來,不僅有佔據文創日曆市場大份額的故宮日曆、物種日曆、豆瓣日曆等頭部選手推陳出新,更有公園、書店紛紛「跟單」,加入年末文創日曆的大戰之中。頤和園今年推出了《頤和園日曆·2021(長廊彩畫)》,332個長廊彩畫匯集成冊,頤和園中的蘇式彩畫躍然紙上,其中還穿插了垂蓮柱、平金鬥拱等知識。
  • 傳統日曆穿「新衣」 填補新年禮品空缺 新青年愛上文創「老皇曆」
    在很多老人記憶中,日子是伴著撕掉的一張張日曆度過的。然而,人人手機在握的時代,單薄粗糙的傳統日曆成了堆在牆角落灰的老物件兒。近年來,日曆書、手帳、行事曆紛紛改頭換面,不僅「顏值高」,而且「氣質佳」,甚至加入了AR科技元素,這讓文創日曆逐漸成為都市新青年追逐的時尚潮流。
  • 今日美術館藝術商店上新 超讚文創「膠捲日曆」吸睛熱賣
    其中一款獨特的文創產品「膠捲日曆」受到大眾關注,不同於往常日曆翻頁或撕毀的形式,膠捲日曆採用全新轉動結構,消費者需要通過一把配套的小扳手來變更月份,體驗十分有趣!同時一目了然的月曆視圖和標註齊全的大小節假日,更是讓這款產品兼顧了實用性,隨手擺放桌面就可輕鬆陪伴全年,尤為適合文青、白領、學生等群體。
  • 日曆
    日曆、農曆、黃曆、陰曆、萬年曆一目了然!愛尚日曆是一款集日曆(萬年曆,月曆),黃曆(陰曆,農曆),節氣變換,事項提醒,星座查詢等各種功能為一體的日曆軟體。安裝體積小,運行速度快,用戶評價好。讓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更完美的結合,愛尚日曆讓您的生活每天過的不一樣的精彩!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以往每到年關,各式各樣的日曆、掛曆伴隨著各類年貨紛紛上架,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近幾年,隨著手機電子日曆和文創日曆的興起,傳統的舊掛曆、老懷歷銷量下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 2017,日曆也瘋狂
    自《故宮日曆》打開市場後,2017年將至,《生肖日曆》《單向歷》《西洋鏡日曆》《親愛的日曆》《傳家日曆》《紅樓夢日曆》《給孩子的日曆》《每日讀詩日曆》等不勝枚舉的主題日曆迅速「搶灘」文創市場。不僅僅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信出版社等大型出版機構發力,叫得上名字的出版社都在出自己的年曆。2017年的年曆市場,文藝日曆漸成爆款。
  • 2016年月不足 2017年日曆登場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公園書店博物館扎堆兒出文創日曆,拼完顏值拼「內涵」
    ……不要質疑,你看到的不是《十萬個為什麼》,想要了解這些小知識只需要翻翻日曆就可以。臨近年底,文創日曆的大戰已經拉開。記者調查發現,2021年的文創日曆不僅在顏值上、設計上依然競爭激烈、充滿巧思,還更加注重日曆的知識內涵和科普功能。
  • 萬年曆老黃曆免費下載
    下載萬年曆老黃曆免費下載後,你就會被它深深吸引住。萬年曆老黃曆免費下載官方介紹:頭疼找不到有趣的軟體?下載萬年曆老黃曆免費下載吧,享受別樣的樂趣。
  • 年關下的傳統「老黃曆」何去何從
    市場上銷售的傳統「老黃曆」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濟寧12月25日訊 (記者 郝亞松) 提起老黃曆,人們想起的無非是「那都是老黃曆了」的口頭語,對於80年代市場真正流行的、人們更多將其當作一本「生活指南」的老黃曆,現在卻鮮少有人提起
  • 中國老黃曆
    中國老黃曆 生活工具 大小: 21.6M
  • 文化創意日曆成「網紅」:DIY日曆花費數千元仍火爆
    ­  各式各樣的文創日曆讓這個市場重新回暖­  2017年即將到來,北京青年報記者最近走訪,本來在前幾年低迷的掛曆、日曆市場,銷售大幅回暖,各種被賦予了文化創意色彩和DIY的紙質日曆產品走紅網絡,有的網店一個月銷售出2萬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