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視頻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親自動手製作一支鑰匙扣,或者一款時尚腰包,或者一款實用的挎包,是不是一件既減壓又有意義的事情?眼下,濟南興起了不少這種具有參與感和創作力的DIY行業。比如這家隱藏於濟南青年東路7號院的一處居民樓裡的皮具工作室。
中午時分,一陣香氣撲鼻的飯香讓工作室裡的人都忍不住停下了手裡的活兒。惠敏端著兩盤剛出鍋的菜喊道:「開飯啦!」「今天吃什麼飯?」大家一下子圍了過去。這也是她的皮具工作室的日常。製作皮包過程漫長,需要一天或者幾天,為了方便做包的學員吃飯,中午惠敏會親自下廚給大家做頓家常菜,因為飯菜好吃,很多學員都開玩笑的說:「來惠敏這吃飯,順便做個包。」
面積不大的工作室被惠敏打理的整潔明亮,淡淡的皮具味兒讓人浮躁的心得以沉靜。今年38歲的惠敏做手工皮具已經有6年了。其實惠敏大學時候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畢業後她一直在IT行業裡工作了8年。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覺得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趁著結婚她辭職了,開始嘗試自己創業。
婚後一年裡,她做過化妝、手繪牆、還開了一家淘寶店,把自己平時做的一些手繪飾品和布藝拿到網上去賣。從小心靈手巧的惠敏很喜歡做手工,中學時候又喜歡上了畫畫,雖然大學學的專業和愛好毫不相關,但是畫畫和手工她都沒有丟下。也就是靠這些愛好,使得惠敏「順利轉型」,從IT行業的技術型員工,轉成了「手工藝人」。
2010年,惠敏的大兒子出生,她成了全職媽媽,但是並沒有停止做手工。這段時間,她從做布藝開始嘗試做皮具。那時候,濟南做手工皮具的還不是很多。惠敏就上網搜了大量相關的資料,自學了做手工皮具,邊學邊練習,給老公做過錢包、男士挎包。老公背上後舒適好看,去單位顯擺了好幾天。給孩子做了好幾雙帶著各種卡通圖案的小皮鞋,孩子穿上後出去玩,總是會被人問從哪裡買的。
2012年,惠敏在QQ群裡接了做皮包的第一單,有位寶媽想讓惠敏給做一個女士的單肩包。那時手藝還不太嫻熟專業的惠敏,用老式的腳踏縫紉機,吭哧吭哧兩天就做好了。沒想到對方非常滿意,這也給了惠敏堅持做下去的決心和信心。從那以後,惠敏就慢慢在照顧孩子的空隙接單做皮具了。經過幾年的積累,家裡囤的皮料已經裝不下了,再加上很多喜歡皮具的人想跟著惠敏一起學。於是2014年,惠敏在鬧市中租了一套三居室做起了工作室,有院子、有廚房、有工作間、有倉庫、有休息室,這是她對一間有煙火氣的工作室的基本要求。
打板、選皮料,下料,打孔,縫製,封邊……每天,惠敏就坐工作室裡一邊做包一邊等候著學員們的到來。惠敏的工作室沒有起名字,但是在老客戶群裡,大家都親切地叫工作室:「有個小院子」。惠敏說,這麼多年下來,從最初在網上論壇積累的那批粉絲,到現在接待過的客戶得有幾千人了。
如今惠敏的大兒子已經上四年級了,小兒子也一歲半了。一邊陪娃成長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惠敏對於當年的辭職並不覺得遺憾,因為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她還有個夢想,就是等小兒子上了幼兒園後,準備把工作室擴大規模,把手藝教給更多喜歡皮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