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遠赴大理 只為學習傳統手藝 精打細磨 只為做出獨特皮具
90後美女王靜:大學畢業選擇當皮匠
恩施晚報訊(見習記者許錦蘭 覃睿輝 )沒有機械的轟鳴聲,沒有工廠的流水線,王靜憑藉著一雙巧手就能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皮具。沉迷手工時,她專注、認真,甚至會忘記吃飯,忘記自己的手機放在哪裡……
打樣、裁皮、粘合……這是90後皮匠王靜每天都要重複做的事情。製作皮具的過程中,她全神貫注、精細打磨,每件皮具都是她精心創作的結晶。
遠赴大理拜師學藝
9月26日,記者來到王靜的手工皮具工作室。工作室簡單而古樸,工作檯上零散地擺放著刀具、打孔器、小錘子……牆上掛滿了手工製作的各種皮具,濃鬱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
王靜自幼就熱愛手工藝,動手能力極強,經常製作手鍊、中國結、髮飾等手工製品,就連家裡的一些小裝飾都是親手製作。王靜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了她家裡自己製作的一些手工藝品,木凳、小書櫃、收納箱……為家中平添幾分古樸、溫馨的氣息。
王靜在大學學習的是產品設計,為了學習手工製作,她經常上網瀏覽一些手工藝製作的視頻。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手工製作的皮包非常好看,於是便萌生了學習手工製作皮包的想法。「因為想學習這門手藝,我打聽到大理有個師傅叫COCO,她在製作皮包方面很有名氣。她製作的皮包很漂亮而且非常有個性,跟她聯繫溝通之後,我就動身去大理拜師學藝。」
學習的過程中,王靜可沒少吃苦,手被針扎破、被錘子砸淤青都是常事。「開始學的時候因為不熟練,手也笨,穿針的時候手都在抖,線也縫不直,師傅雖然嘴上很嫌棄我,但還是很耐心地教我,我真的非常感謝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哪怕再苦再累王靜都支撐著繼續前進。學習的時候,王靜一忙就是一整天。正是因為這份投入和堅持,才有她如今精湛的技藝。
製作皮包需要經過打版、裁剪、打孔、縫製等多個步驟,做起來可不容易,一個錢包要花費兩三個小時,一個普通的雙肩包要花費八九天時間。
介紹完這些,王靜還給記者現場縫製了一個小錢包。只見她一針一線都縫得格外仔細,製作皮具的時候,王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可沒這麼有耐心,只有做皮包的時候才能安靜下來。」她笑著告訴記者。
夢想創作土苗風情皮具
在很多人看來,製作皮包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但王靜卻樂在其中。王靜說,手工製作皮具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只需幾塊皮料就可以天馬行空,賦予皮料生命力,就連裁剪下來的邊角料,她都充分利用來製作成小鞋子或一些精美的飾品。
王靜做出來的手工皮具沒有重複的樣式,而且不斷地推陳出新。她告訴記者:「如果我總是複製,那麼皮具就沒有了生命力,我就是要不斷創新,探索出自己的風格,讓別人一看到某個包就知道是我做出來的。」王靜還向記者透露了她的下一步打算,她計劃將西蘭卡普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創作出富有土苗風情的皮具。
今年5月,王靜在土家女兒城開設了自己的手工皮具工作室。「製作手工皮具入門其實並不難,我希望更多的人來親手嘗試一下,釋放創造力,做出獨一無二的皮具。」
到王靜店裡進行皮具製作的人大多沒有基礎,王靜在教的時候非常有耐心。「有很多女生來嘗試製作皮具,她們和我剛開始學習時一樣,手很笨拙但有一顆希望把東西做好的心。我也真心希望能夠教會她們,讓她們做出讓自己喜歡的東西。」
現在,經營店鋪、製作各式各樣的手工皮具,佔據了王靜的大部分時間,她很少有時間出去遊玩。「雖然很忙很累,但是沉浸在皮具製作中時,我無比開心。」
(責編 董佳臨 周萍)
武漢、宜昌、襄陽、鹹寧、荊州、孝感這6個地方的網友有福了!
騰訊新聞APP武漢、宜昌、襄陽、鹹寧、荊州、孝感6個頁卡正式上線。
想最快獲取本地民生新聞、突發事件、生活指南,
趕快關注>>>>>>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