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 09:11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匠人】
傳統工藝美術作品,最能反映中國璀璨的歷史文化,最能彰顯民族的氣韻神採,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藝術的薰陶。但是,因為市場化程度低、學習周期長,傳統工藝美術從業者年齡偏大,年輕人很少問津,導致很多傳統技藝後繼乏人,陷入瀕危狀態。
如今,在一些傳統手工藝領域,出現了一群優秀的90後「新匠人」。
90後蘇州人姚蘭,是清華大學工藝美術系在讀研究生,同時也是一家知名蘇繡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在這個團隊裡,一共有8個90後小夥伴。他們都畢業於國內各大高校美術和設計類專業。姚蘭的媽媽是蘇繡的代名詞,國家級非遺(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在姚蘭眼裡,媽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姚蘭雖然很早就對刺繡產生了興趣,但囿於媽媽強大的光環,她起初並不想從事和媽媽同樣的工作。年齡稍長,她發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優長和欠缺,媽媽在她那一代人中做到了極致,但並不代表年輕人就沒有施展才華的天地了。
姚建萍對蘇繡的一大貢獻,在於她把油畫、攝影、雕塑等藝術表現手法與傳統刺繡針法結合在一起,讓傳統蘇繡有了質的飛躍。「但是他們那代人沒有接受過美術學院的系統訓練。他們的優勢在於技藝的出神入化,而我們的優勢在於有繪畫功底和現代設計藝術知識。」姚蘭說。用現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手工藝,正是這批90後的優勢所在。大型蘇繡作品《絲綢之路》就是由設計師原創設計的。先有了構圖精當、圖案精美的畫稿,再加上蘇繡大師的纖纖素手,才呈現出讓人震撼的藝術精品。「我相信設計的力量會越來越重要。」姚蘭說,「只有通過設計,手藝人才能提升到藝術家的層次,作品才有更多的附加值。」姚蘭坦言,現在設計在蘇繡領域才剛剛起步,但是這正是年輕人從事蘇繡大有可為的時候。
與姚蘭相似,90後福建雕刻師陳瀅也是家學淵源。剛剛當選壽山石界十大新銳雕刻青年的他,舅舅是玉石雕藝術大師劉傳斌。從小受舅舅的影響,陳瀅很早就對壽山石雕產生了興趣。畢業後,他發現自己比較適合精雕細刻的工作。在舅舅的指引下,他開始系統學習壽山石雕。「在石雕技藝之外,我還學習了國內外的設計知識,包括色彩的利用和內容的選擇。我們的題材選擇比傳統題材更廣泛。傳統雕刻往往以升官發財為主題,現在,很多生活化的題材都可以選擇。」陳瀅說。
硤石燈彩是浙江海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0後費志濤學習硤石燈彩製作已經有10年時間。11年前,他就讀於海寧市職業高中燈彩班,在嘉興市級非遺項目(硤石燈彩)代表性傳承人壽斌傑的帶領下,開始接觸這門手藝。隨後,他又親炙胡金龍、孫杰等多位硤石燈彩大師,為硤石燈彩博大精深的「八大技法」工藝和悠久歷史所吸引。「我們現在用LED光源代替傳統光源,更加環保、安全、美觀。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這門手藝,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硤石燈彩在全國都有了一定影響力。網上交易平臺讓硤石燈彩進入每家每戶成為可能。」費志濤說。從2008年正式從事這門手藝至今,同行中只有他一個90後。直到不久前,一個海寧市職高燈彩班畢業的師妹來到他所在的單位,從事這門手藝的90後增至兩人。雖然這條路很艱難,但是費志濤要做這門古老手藝傳承者的信心很堅定。
陝西90後彭方,從事的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烙畫藝術,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開始選擇這個職業,家裡人並不支持,他們希望他做一個更穩定的工作。他開了小店,生意逐漸有了起色。同時,家裡人對於烙畫藝術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逐漸開始支持他的選擇。
「以前,大多數烙畫是傳統的山水、梅蘭竹菊、觀音像等,現在各種題材基本都可以做,寫實人物、卡通人物、臨摹書法、建築畫、創意插畫等。在材料選擇上,也更加廣泛,比如木製品、牛皮製品、筆筒、木質筆記本、牛皮錢包、卡包、手機殼等等,都可以作畫。」彭方說。
年輕人從事傳統工藝美術還是小眾,但是這批90後給傳統技藝帶來的不僅是新力量,還有很多新觀念、新技術,這些都潛藏著讓傳統工藝美術煥發璀璨新生的動力。
(本報記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