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2號,在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成功拍賣的「鬼谷子下山圖罐」是一件元青花瓷器,是一個稀世珍寶。根據佳士得拍賣行的拍賣圖錄記載,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荷蘭男爵叫赫默特。本來這個赫默特男爵就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來到北京就開始搜集和收藏中國的文物古董,尤其喜歡中國精美的瓷器。「鬼谷子下山圖罐」就是赫默特男爵收集的瓷器中最精美價值最高的一件,可惜的是這個圖罐沒有款識,沒有製作年代,所以赫默特男爵也不知道它的價值究竟有多高。幾年之後回國,他就把這個「鬼谷子下山圖罐」也帶回了荷蘭,那會兒是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對文物的保護不嚴格,這個國寶就這樣流失海外了。
赫默特男爵回到歐洲,到拍賣行,古董店去鑑定。歐洲人不認識,不識貨,就說這是明青花,沒有多大價值。所以赫默特男爵就繼續收藏,沒有出手。赫默特男爵死了,他的後人又把「鬼谷子下山圖罐」拿到拍賣行去鑑定,結果還認定是明青花,只給了兩千美元的價格。赫默特男爵的後人覺得價格太低,就沒有出手,繼續收藏。可是他沒有珍藏,而是把這個「谷鬼子下山圖罐」這個珍貴的元青花當做儲物罐用。直到196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藝術館舉行了元代的藝術品展覽,其中包括基建元代青花瓷器。通過這次展覽,美國,歐洲這些西方人才認識了元青花的地位,意義和價值,引起了全世界收藏界的廣泛重視,賦予極大的關注。因此元青花的價值就暴漲,因為元青花的存世非常少,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物依稀為貴」。
直到2005年,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拍賣專家偶然的機會來到了這個赫默特男爵後裔的家中,發現這家人居然用一個元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圖罐」收藏光碟,真是暴殄天物啊。不過這位拍賣專家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欣喜過望,就對這家人說,這個瓷罐應該換一個地方保存了。於是佳士得拍賣行就把這個「鬼谷子下山圖罐」就收購了。
佳士得拍賣行得到這個瓷罐之後如獲至寶,於是就帶著這個瓷罐開始巡展了,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中國的北京,上海,香港,臺北,還有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法國的巴黎。轉完這一圈,引起了世界拍賣行和收藏家們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參與英國倫敦的拍賣,開始估計一百萬英鎊,後來從一百萬到三百萬,從三百萬到五百萬,又估計到八百萬英鎊。這個時候,我們國內有幾個大收藏家來到英國倫敦,想的是勢在必得,一個人不行,幾個人聯手,一定要讓這個珍貴的國寶回歸祖國。在當時,這技術上沒能操作完成,所以只好單人挑戰了。底價已經預期到一千萬英鎊。可是開始競拍,經過幾輪激烈的競拍之後,低價迅速到達了一千萬英鎊,國內的收藏家們只好放棄了,這個時候競拍的收藏家還有七八個人。顯然國際的收藏家們對這個元青花如此痴迷,經過激烈的競拍之後,這件「鬼谷子下山圖罐」被一個英國經營中國早期藝術作品的古董商艾斯凱納齊花一千四百萬英鎊收入囊中。如此高的天價,可是這個艾斯凱納齊只是中間的代理商,買主並不是他。那麼背後的買主是誰呢?艾斯凱納齊不說,只是含混地說反正不是英國人,也不是亞洲人。
那麼這個土豪究竟是誰呢?無論是誰,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對於中國的收藏家而言,面對這個瓷器之王「鬼谷子下山圖罐」只能望洋興嘆了。當這個「鬼谷子下山圖罐」拍出天價並流失海外的消息傳到國內,人們感慨萬端之後,有人卻撰文說,這個「鬼谷子下山圖罐」不是元青花,而是明青花。他還說所有繪製人物的青花瓷不可能是元青花,只能是明青花。這位學者如此說,他的依據是什麼?首先他認為所謂元青花是有典型樣式的,叫做「至正型」。「至正」是元朝的一個年號。「至正型」的特點是顏色非常鮮豔亮麗,花卉也繪製得非常繁複,而且體大,胎厚,製作的都是大型作品,大盤,大瓶和大罐。出自至正年間,所以叫做「至正型」。比如製作與至正至十一年的青花龍紋大瓶,此瓶是一對兒,外形非常複雜,花卉分為九層,幾乎把所有元青花的圖案都囊括之中,卻恰恰沒有人物繪畫。
因此這位學者就說,但凡有人物繪畫的青花瓷不可能是元青花,只能是明青花。他的理由是在元代,元朝的統治者把當時的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如果元代統治者要製作帶人物繪畫的青花瓷,他應該繪製他們認為的第一等人,怎麼可能繪製漢族人物,漢族歷史故事呢?
就拿這個「鬼谷子下山圖罐」來說,此罐表現的主題就是鬼谷子下山要救他的徒弟。據說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打仗,結果齊國的軍隊被燕國團團包圍了,效命於齊國的的孫臏被困在重重包圍之中衝不出去,就派他的師弟叫蘇代衝出包圍,去他的師傅鬼谷子隱居的地方請師傅來救援。蘇代殺出重圍,見了師傅鬼谷子,鬼谷子聽說愛徒孫臏被困,立刻下山展開營救。此瓶的團就表現了這個故事,圖中有一虎一豹拉著雙輪車,車中坐的就是鬼谷子,穿著袍衣,身體向前傾,一副運籌帷幄,神情自若的姿態,完全是勝利在握的樣子。前邊兩個士族扛著兵器,後邊一個將軍騎著馬,最後殿後的就叫蘇代。
鬼谷子雖然是傳說中的人物,據說他是縱橫家的開創者,他的那些徒弟個個是一等一的人才,個個縱橫捭闔,馳騁天下。這群人才如果同時在元朝出現,你這元朝的統治者還能坐得穩江上嗎?這位學者提出所有繪製人物的青花瓷都不可能是元青花,只能是明青花的這個觀點在業內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有人就撰文反駁說,青花瓷器上出現人物,是恰恰證明了元世祖忽必烈他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的表現。他也以「鬼谷子下山圖罐」為例,說鬼谷子是縱橫家的創始人,而縱橫家的學說是主張天下一統,教他的學生到處宣傳,宣傳百姓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天下一統,這種觀點當然是適合元朝統治者了,所以才會出現「鬼谷子下山圖罐」這樣的作品。
不過我覺得他這個觀點有問題,第一元世祖忽必烈主張民族融合政策,究竟落實多少,他的後任者是否繼續延續呢?第二,整個元代把人分為四等可是貫穿始終的。第三,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創者,那會兒青花瓷正在形成之中,「至正型」還沒有最終形成。
這些青花瓷上表現的人物都令人費解,比如有一個瓷瓶叫做《蒙恬將軍玉胡春瓶》,蒙恬是秦朝的將軍,秦朝建立不久,蒙恬帶領三十萬大秦軍北徵匈奴,把匈奴趕出幾百裡,收復了大量被匈奴佔領的土地,而且遷徙民眾,修築長城,英勇戍邊,保衛國家。當時就有這樣的說法, 只要有蒙恬在,匈奴不敢南下飲馬。這樣的抵抗匈奴的英雄,同是遊牧民族的元代統治者會喜歡嗎?還有就是《周亞夫屯兵細柳營圖罐》,周亞夫是漢代的將軍,他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細柳營,以治軍嚴明,常備不懈為典型,要抵禦匈奴,準備和匈奴打仗。同樣的道理,元代的統治者不會喜歡蒙恬,也不可能喜歡周亞夫。再比如更令人不解的是《昭君出塞圖罐》,王昭君出塞是為了和親,西漢年間,王昭君遠嫁匈奴去和親。這個故事在歌頌王昭君的獻身精神,放棄自己的感情到塞外,在漢族人眼裡,塞外就是苦寒之地,要受苦去了。自己的故鄉同樣是在塞外的元代統治者會喜歡漢族人嗎?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文姬歸漢梅瓶》,文姬就是蔡文姬,是東漢年間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 此人學識淵博,精通音律,擅長書法,是一個才女。先是嫁給了河東的衛仲道,後來丈夫死了,在家守寡,被胡兵擄到了西域,流落西域,由於生活所迫,不得已嫁給了南匈奴的左賢王。曹操聽說消息就花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人手中贖了回來。這樣的主題,元代的統治者會喜歡嗎?
當然也有不表現民族關係這樣的作品,比如《三顧茅廬圖罐》,可是仔細分析起來,這個圖罐似乎也不像是元代的作品,為什麼呢?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它在民間廣為流傳,是通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而「三顧茅廬」所體現的主題思想是「尊劉抑曹」,就是說蜀漢的劉氏是正統,踞北方的曹魏是篡漢。這樣的觀點元代統治者會喜歡嗎?他也曾經先佔據北方,面對南宋偏安一隅。所以這種觀點不可能是元代的作品。綜合以上眾多疑點,這位學者就得出了這個結論,說有人物繪畫表現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元代的產品,只能是明青花,這些瓷器製作的年代應該是在洪武到永樂年間,這個時候正體現了明朝建立者的一種政治意圖,就是恢復中華。,才會出現一連串以古代民族英雄人物為主題的青花瓷。就說這《鬼谷子下山圖罐》就是希望鬼谷子這樣的人才輔佐他,帶領一群他的弟子來幫助大明王朝。
上面的這個觀點的確很有道理,但是我認為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時間。前面我們說了,元青花的典型樣式叫「至正型」,「至正」是元朝最後一個年號,從公元1341年到公元1368年,加上至正元年一共僅僅有二十八年,就在這二十八年期間元朝發生了重大的變故。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也正是至正十一年,我們提到的典型的青花龍紋瓶也是這一年製作完成的。第二年,朱元璋加入紅巾軍。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被部下擁立為「吳國公」。至正十八年,陳友諒佔據江西,包括景德鎮。至正二十二年,江西被朱元璋所控制,當然也包括景德鎮。實際上元朝政府有效控制江西和景德鎮僅僅止於至正的十八年,沒有史料證明說景德鎮毀於元末的戰火,實際上朱元璋接手了一個完整的景德鎮制瓷工業,正是他宣傳政治主張的最好武器,所以大批的宣揚中華文化,宣揚中國歷史英雄人物的瓷器就應運而生了。可是這個時候離至正年間的結束和大明王朝洪武年間的建立還相差六年,這段時間生產的瓷器究竟屬於什麼年代呢?這就很難定位了。
不過我認為即使到了明洪武初年,生產的青花瓷也不能叫做明青花。理由一,元青花的製作,是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的,當它成熟的時候,有幾個代表性的特徵,第一就是進口鈷料的使用,第二就是在瓷土中添加了高嶺土,第三把爐溫提高到1300攝氏度。這些工藝不會因為朝代的更迭而變化,所以這個時候生產的瓷器在工藝製作上依然是延續元青花的水平。理由二,明代青花的典型樣式形成於宣的年間,宣的年間的典型樣式和「鬼谷子下山圖罐」相比,風格分別非常鮮明。
總之,認為所有繪製人物畫的青花瓷只能是明青花的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我認為「鬼谷子下山圖罐」是元青花,而不是明青花,它是我們的稀世珍寶,可惜流失海外而且被私人收藏。我只希望,像這種國寶流失海外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