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成長過程中總是狀況不斷,尤其是已經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嬰幼兒食物過敏就是其中一種。寶寶一旦出現食物過敏,除了面頰皮膚發紅、瘙癢、脫皮,有時還會漫過脖子到腹部、腿腳,甚至出現嘔吐、便血、呼吸困難等嚴重情況,那麼,當寶寶發生食物過敏或者懷疑食物過敏,爸媽應該怎麼辦呢?來聽聽北大國際醫院兒科醫生的辦法吧!
多大的寶寶易發生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食物不良反應的一種,指一種或多種特定食物成分進入人體後使機體致敏,再次反覆進入可導致機體對之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和(或)組織損傷,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通俗理解為針對食物蛋白的異常免疫反應。
醫生介紹,食物過敏大多出現在出生後第1年或第2年中(2歲以內嬰幼兒)。食物過敏的峰值患病率從1歲時的6%-8%,然後逐步下降,穩定在3%-4%。
食物過敏的常見表現有哪些?
食物過敏會影響全身多個系統,包括一系列症候群,如皮膚、呼吸、消化系統等,甚至影響心血管及神經等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是皮膚、呼吸道及消化道的一些表現↓
[皮膚]特應性皮炎(包括溼疹)、蕁麻疹等;
[呼吸]非感染性流涕、喘息、慢性咳嗽等;
[消化]反覆發作的反流、嘔吐、腹瀉、腹痛、便秘、便血,嚴重時發生缺鐵性貧血及生長發育受限;
[心血管]血壓降低、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肢體發涼;
[神經]頭痛、精力不濟、不安、意識障礙、乏力。
「速髮型」食物過敏要特別注意
「速髮型」食物過敏是由IgE介導發生,IgE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層淋巴組織中的B細胞合成,為過敏反應的介導因素。「速髮型」食物過敏一般在2小時內出現症狀,比如急性喉頭水腫、蕁麻疹及喘息發作。速髮型食物過敏可出現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反應,表現為嚴重皮疹、喘息、喉痙攣、血壓下降、意識障礙等多系統損害。而「遲髮型」食物過敏的免疫機制比較複雜,一般數小時或數天以後才會發生,可以有各種表現。
那麼,究竟是哪些食物讓寶寶們如此「痛苦」呢?醫生總結出食物過敏常見的7大「元兇」,嬰幼兒時期,90%的食物過敏與以下7類食物有關!
1、蛋類(佔「速髮型」第一位):包括雞蛋、鴨蛋、鵪鶉蛋;
2、奶及奶製品(佔「速髮型」第二位):包括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含奶的食品;
3、小麥(佔「速髮型」第三位);
4、貝類:包括蝦、螃蟹、牡蠣等;
5、堅果:包括花生、核桃、杏仁、腰果等;
6、魚類;
7、大豆。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生食物過敏?
想要判斷寶寶是否出現食物過敏,必須到具有資質的醫院進行專科檢查,由醫生結合寶寶的詳細情況進行分析診斷,包括食物激發試驗等。家長平常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多加注意↓
[記錄下日常飲食]
養成記錄寶寶日常飲食習慣,這樣可以幫助家長發現寶寶的過敏症狀與食物之間的聯繫。尤其在添加新的輔食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觀察寶寶的表現,比如說吃了之後有沒有皮疹,有沒有嘔吐,有沒有拉肚子等。如果有這些症狀,對這個食物就應該迴避,就暫時別吃了。
[了解家族過敏史]
如果有家族過敏史,或者寶寶本身屬於過敏體質,容易過敏的這幾大類食物,如雞蛋等異性蛋白食物或海鮮類食物,在添加的時候就要特別慎重,晚加甚至暫時不加。
[3歲後要繼續觀察]
約90%食物過敏者到3歲時臨床症狀自行消失,但仍有部分兒童例外,尤其是對花生、堅果、魚和貝類過敏者,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所以,寶寶成長路不易,家長們一定要多多關注哦!
新京報記者 王鹿 製圖 李石陽 編輯 趙昀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