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伴隨著新年的腳步,我收到了PMI的考試通過郵件,得到了2019年為之努力的PMP證書電子版,這是努力的最終收穫,也是對學習的肯定。
我是1910班裡學的比較差的學員,三次模考分數分別為99、110、119,我感覺通過這個考試真的是很費勁,所以考完試基本就處在準備補考的階段,沒想到最終卻以4A1B的成績成功通過。我看到通過考試的郵件是在我們集團年終考核企業會議上收到的,如果當時不是開會,我絕對驚喜的能跳起來。
當時就默默的截了個圖,發給我們單位的同聲翻譯的同事幫忙翻譯,整場會議我都坐在領導的旁邊聽取匯報和做會議記錄,但興奮的心思早已把自己帶到了九霄雲外,一年到頭總算沒白忙活,這也是一年來我最大的成長,其實管理這東西沒那麼玄,按部就班、流程規範、結果標準就是優秀的管理。以下我個人就從三個方面為學弟學妹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PMP備考過程:
一、目標明確,紮實準備
其實,在2018年新年7天放假在家瀏覽網頁時就注意到PMP的認證考試,就是在這7天,我認為2018年應該找一些事情來幹,於是發了個朋友圈,居然還真有一個前同事姐姐說她也準備考。她是PMP第六版改版後第一次考試通過的,我當時說她考過後我借鑑她的經驗再考,無奈今年的工作非常忙,幾乎每天基本下班都在晚上10點以後了,凌晨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於是考試擱置,直到朋友圈前稅友軟體的一堆同事2018年9月底曬朋友圈後,深深的刺激了我,當時負能量爆棚,由於各種對現實的不滿意,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困惑,於是我一天之內報了兩個考試培訓班,一個CMA,一個PMP。我記得,那天已經是9月底了,2018年10月10日收到第一封班主任黃曉玲老師的郵件,我正式進入PMP的學習階段。
其實,當時的準備根本不具備考試的基本條件,因為加班原因根本沒有時間學習,這一點提醒各位學弟學妹,無論哪個考試,必須在備考前考慮清楚,自己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哪怕是每天2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由於我的情況特殊,只能是在滿天繁星的時候回到家,經常是快凌晨的時候擠出時間來看老師的章節課程視頻,一章一章的過,由於年齡原因,精力跟不上,經常是看一會就不自覺的睡著了,第二天又重頭看,快到考試的時候偏偏又遇到兩個部門的工作夾雜到一起更加忙的時候,直到臨考的前一天才做完三套衝刺題,而考場上由於這次考試出現了很多敏捷管理的試題,自己沒有把握好時間,做到100道題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三各小時,最後100道題基本就是大掃一眼,按照張老師的教的經驗:不要選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要選擇PMP的規定動作來選擇,因為這門課是框架理論指南,而不是工作實施指南。
二、講究方法,找準重點
以下,我就學習PMP這門課給出一個流程:
1.先不要看書了,看到這本書的大部分人都很有壓力,直接看光環的精講課程好了,看上去蠻多,其實就整合管理一章比較多,內容比較長,其他章節每節都很短,15分鐘左右,基本一章一個晚上兩個小時就能看完。
2.看完精講視頻基本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模考了,如果內容吸收較好,基本考到120分沒問題,當時我是只看到一半的精講內容,考了99分。
3.第一次模考完成後,跟著張老師的模考串講課把書大概過一遍,其實跟著老師的串講翻書,你會發現這本書其實是很有套路的。簡而言之,每章一個系統框圖,一個ITTO圖,接下來的內容就是解釋這些圖裡面的內容的,基本每頁都寫不滿,所以看似一本磚,其實內容寫滿可能也就半本書的樣子。第一次考完後要有一個總結,其實考試題裡,項目的變更流程考了很大比重,再就是掙值的計算有一定比重,這兩個內容要重點把老師的圖好好看看,掙值的相互關係好好捋一捋。再一個就是10大知識領域套進5大過程圖,想想為什麼這些子過程會放到這個過程裡,有一個自己的認識。
4.如果有時間,根據考試的不足,將這些內容再細看一遍精講,鞏固知識,發現不足,將各個流程再順一遍。ITTO圖不用死記硬背,要理解前因後果和項目進度的來龍去脈,一些重要過程的方法要知道他屬於哪個知識領域哪個過程。如:魚骨圖及別名、帕累託圖與直方圖的關係、氣泡圖和蒙特卡洛圖與散點圖和控制圖的區別、三點估算在什麼時候用什麼公式、還有三種合同類型的區別、應急儲備和管理儲備所動用資金渠道的區別等等吧。其實PMP中的流程都是很有套路的,管理的框架也是很規整的。
5.對於考試,一定要把握好時間和做題的節奏,一道題絕對不能超過2分鐘,我們這次考試算是第六版的第三次考試了吧,難度是有的,而且有非常多超綱的題,前面至少20道都是聽都沒聽過的關于敏捷管理的題,我覺得大家以後見到此類題會做的做,不會做的直接蒙好了,我相信這些題肯定是在不計分的那裡面!
三、謙虛謹慎,善於求教
班主任老師會把一個班的同學加到一個微信群中,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已經考過了了二建、一建等考試,覺得自己很懂管理,其實我以自己的感受告訴大家,二建一建說到底就兩句話:人機料法環、三控三管一協調,配上一張甘特圖就打天下了,這種中式管理風險非常大,而且也過時和落後了。我們的管理不重視風險的控制,不識別相關方,說到底就是一味的拼工料誰最低,拼誰關係混的熟,結果項目越幹越費勁,以我接觸過得項目來看,這些項目問題都暴露到項目後期,解決起來都比較棘手,不解決吧,項目幹到這了,花了大把的銀子,解決吧,把人整的焦頭爛額還不一定能解決,如果當初在規劃時就考慮到周邊居民、企業職工、政府關係、名勝古蹟、國防航空、道路交通、人口密度等問題,投資就會變得保守和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