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郡中學,每年其亮眼的高考成績吸引無數家長的目光,也是湖南人的自豪。
與大長沙多數高中實行的「高一分班、高二分科」不同的是,長郡中學的分班操作同樣「亮眼」:
高中三年,三次分班,徹底打亂,重新洗牌。
與大長沙多數高中實行的「高一分班、高二分科」不同的是,南門口中學的分班操作簡直「變態」:高中三年,三次分班。
而更變態的是:徹底打亂,重新洗牌。
最初聽說這個分班制度時,很多家長內心是拒絕的,理由無非是「過於折騰」、「難以適應」。
實驗班的家長更是拒絕的。作為心理上的「既得利益者」,重新洗牌意味著「利益再分配」,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去。
長郡中學實驗班和平行班採取對半分的策略
畢竟,高一分到實驗班,不可否認有「運氣」的加持。下次分班,幸運之神還會眷顧嗎?
同樣的問題,長郡中學管理者的視角卻不一樣。
關於分班,南門口中學的官方說法是:三年三次分班,保留兩個層次,內部均衡分班。經過多次分班,適時進行適當調整,學校和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教學。「適當劃分層次,是因材施教的需要;而均衡分班,則是兼顧公平的保障。」
上述官方話語的民間解讀,就是建立「競爭機制」。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過一年的學習,同級和同班的學生也會分化和分層。通過三次分班,積極上進、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實驗班,而難以適應實驗班強度的孩子進入平行班。
「高一理科實驗班的學生進入高二,有的班級淘汰率達到30%以上。」
這種淘汰,對平行班的學生而言卻是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通過三年三次分班,建立「有進有出、可上可下」的競爭機制,從根本上杜絕了一勞永逸、好運氣吃三年,才有了南門口中學力爭上遊的濃鬱氛圍。
新高一的分班已經塵埃落定,高二、高三的分班考試也即將啟動。每年一次的分班考試是南門口中學的慣例,但卻不是分班的唯一依據。
進入南門口中學之後,下一年分到什麼班,要看全年的表現,也就是至少八次考試的綜合排名,分班考試成績的佔比只有12.5%。
這個「綜合排名機制」的背後,蘊藏著南門口中學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培養優秀的習慣。
長郡中學的老師們堅定地認為,「優秀是可以培養的」。高中三年,老師們始終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最重要的任務,致力於從書寫、計算、閱讀、作業、答疑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的習慣養成;並通過校內校外的多項特色活動和專項考核來強化能力的培養。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所以,在南門口中學,考察一個學生是否優秀,不僅僅看他某一次考試的發揮,更要看他持之以恆的表現。
「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和能力,成功必然是水到渠成,而不是依靠幸運和偶然。」
這句話,也許就是對長郡中學「高考大數據」的最好解讀。
長郡中學2019屆高考成績
關於均衡分班,實際上有兩層含義:生源的均衡和師資的均衡。
在生源分配上,同一層級的學生根據成績綜合排名,按照「之字形」分班,以確保各班生源的整體水平基本相當。
在師資安排上,執行「均衡配備、大循環;雙向選擇、適當調整」的總體原則,以確保每個班級的師資力量保持基本均衡。
各班的師資,主要由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進行雙向選擇,組成「班子成員」,學校、教務處和年級組根據老師的教齡、專長、風格、健康等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避免出現「貧富不均」。
不過,既然是「重新洗牌」,就難免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平行班家長最大的擔憂就是:「學校會把最好的資源向實驗班傾斜。」
其實在南門口中學,最常見的搭配是:一個科任老師同時兼任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平行班的教學。比如,非哥高二分在平行班,數學老師竟然是由國際數學競賽金牌得主張騄的教練華接春擔任。
生源配備和師資配備上的這種「平均主義」,客觀上有助於對各個「教學小組」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果進行科學評價和精確考核。
正如更高一屆的家長所言,江湖傳說南門口中學是地獄,其實是「老師的地獄、學生的天堂」,一切都是為了「只只螞蟻引上樹」。
從長郡中學近年的發展來看,也可謂是「統一起跑線,一年一臺階」。
相對於某些家長對「最牛班主任」的迷信,長郡的學生卻非常理性和坦然:長郡「牛人」薈萃,不止於某一個。與其說是最牛班主任帶出了最牛班級,不如說是優秀的老師與優秀的學生在一所優秀的學校裡共同成長、互相成就。
今天,作為「過來人」的家長,已經坦然接受了「殘酷的現實」:分班制度就在那裡,「生是南門口的人,死也要服從南門口的分配」。
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表示擔憂:
「我們家孩子適應性不強,好不容易適應了新班級,每年一次大洗牌,又要重新適應!
」「老師也需要時間適應新班級呀!」
誠然,任何人面對重大的調整變化都需要一個適應期,經過了現實與內心的翻雲覆雨,分班終於塵埃落定,面對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科目、新的對手、新的目標和壓力,內心出現焦慮、抗拒、擔憂、不安……這些負面情緒或多或少都會存在。
對此,長郡的老師們一致認為:外界客觀環境的變化是人生的常態。
比如,高中三年成績優異,高考卻分在一個陌生的考點;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卻調劑到一個非志願專業;住進了大學宿舍,卻無法迴避奇葩的室友;拿到了500強的offer,卻不得不面對極品上司和嚴苛管理……變化和逆境總是無可避免,唯有調整自己、努力適應。
至於如何提高適應能力,南門口的標準答案是:多多鍛鍊,別無他途。
所以,除了三年三次分班,南門口還有各種花樣翻新的學教實踐、社團活動、競賽評優、宿舍更換、室友混搭…花式折騰,樂此不疲。
不過,從更多「過來人」的經驗看,也恰恰是經過南門口中學連續三年的「花式折騰」,孩子的適應能力普遍得到了明顯提高,「任爾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毒雞湯往往是這樣熬製的:「學校給了我們重新洗牌的機會,但玩牌的是我自己。」
然而,做個完全順應機緣、順其自然的「佛系」家長,其實很不容易。所以,我去請教了一些已經「上岸」的家長和學生,他們的建議或許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小編甚至覺得:三年三次分班,同班同學多達150人,說不定其中就有你未來的「中國合伙人」呢!
對於長郡「與眾不同」的分班制度,你又是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