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錯的河南地名,讀對2個及格,3個優秀,全部讀對是高手!
一.滎陽
由於漢字滎字大家平時很少見到,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見到滎陽這個地名的時候,要麼不會讀,要麼就讀錯了!雖然滎字只作地名用,但是不同的地方居然是不同的讀音,在河南有滎陽市,在四川有滎經縣,但是這兩個地名中的滎字讀音是不一樣的!是滎(xíng)陽市和滎(yíng)經縣,有沒有覺得很神奇!
滎陽是河南鄭州市轄的一個縣級市,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立縣的歷史達2200多年,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的晉楚爭霸,曾大戰於此!
二.祭城
祭城,位於鄭州鄭東新區的一個地名,原為祭城鎮,現為祭城辦事處。
祭城並不讀 jì 城,也許你不知道,該地延續三千年讀作"zhà",之前就有報導說「在東郊有個祭(zhà)城鎮,在詞典裡怎麼查也查不到,明明是祭祀的祭( jì ),為啥要念zhà?」
關於這個讀音的由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歷史淵源!
在3000年前,祭城是商代、周代諸侯國祭國的國都。商朝時期,一位負責祭祀的官員被封賞到今鄭州市祭城鎮一帶建國,因受封者為主管祭祀的官員,國名稱為祭(Ji)國。
後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因平叛亂有功,他的第五子受封修建祭( jì)伯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鄭國軍隊攻城。祭( jì)伯城一帶的民眾在亡國之後,百姓懷念故國,準備集體改姓氏為祭( jì)。
由於考慮到祭(ji)有祭祀的意思,後來商議把讀音改為祭(Zhài)。春秋時期,祭伯城因為祭(Zhài)姓的產生,其讀音改為祭(Zhai)伯城。
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侵擾,祭城的百姓不斷的外遷,同時也有不少外地的民族進來,由於口音的不同,使得祭(Zhài)伯城的讀音再次發生變化,最後演變成祭(zhà)伯城,簡稱為祭(zhà)城。
這就是祭(zhà)城這個讀音的由來,歷史悠久啊
三.睢縣
首先我先來說說漢字睢,它有兩個讀音,分別是suī和huī,其中作地名的時候讀suī,比如睢縣!
睢縣屬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周朝屬宋國,戰國末期屬魏國!
睢縣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紅色革命老區!這裡名勝古蹟眾多,著名的有宋襄公墓、恆山漢墓群、聖壽寺塔、袁家山、睢杞戰役紀念館、恆山湖溼地公園等。
四.酇陽
酇陽鄉鎮名,屬永城市。酇陽的酇字讀cuó,不讀zàn!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酇字居然有三個讀音,分別是zàn、cuán 、cuó!
不得不佩服中國漢字讀音的特別!就算是用在地名上,同一個漢字也可能都是不一樣的讀音,就像開頭提到的滎陽和滎經!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說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