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讀就錯的20個地名,讀對五個就算牛!

2021-02-19 指尖泗洪

還有很多地名,身為江蘇人的你可能都不會念

20個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

讀對五個就算牛!


1.木瀆

正確讀音:mù dú

 蘇州的一個古鎮,每到節假日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去玩!有人讀成第三聲的嗎?

2.甪直

正確讀音:lù zhí


蘇州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水鄉文化古鎮。

有沒有人讀成yòng zhí?

3.北厙

正確讀音:běi shè


位於蘇州市吳江區,是蘇州工業區的一部分。


4.黿頭渚

正確讀音:yuán tóu zhǔ


心裡默念(龜頭豬),沒有猜對哈哈!

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去無錫,不能錯過的景點喲!

5.具區

正確讀音:jù ōu

太湖的古稱,黿頭渚景區裡面有個牌坊,上書"具區勝境"。

6.蠡園

正確讀音:lǐ yuán


位於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範蠡曾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

7.沙文丼

正確讀音:shā wén dàng


無錫市中心的一條小弄堂。

8.竹簀

正確讀音:zhú zé


位於常州溧陽西北部。

9.栟茶

正確讀音:bēn chá


如東的一個鎮。看來只靠讀一半的字也不靠譜啊!


10.六合

正確讀音:lù hé


多少人讀錯的?

六合區位於南京市北部,是國家東部地區現代工業基地。

11.石湫

正確讀音:shí qiū


南京溧水區的一個鎮,這裡有影視城,

《金陵十三釵》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哦!

12.珥陵

正確讀音:ěr líng


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南郊,

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

是丹陽市四大古鎮之一。


13.氾水

正確讀音:fàn shuǐ


揚州市寶應縣南部的一個鎮。

14.北漍

正確讀音:běi  guó


多少人把讀成了(huo)?

北漍鎮隸屬於江陰市,位於江陰市東端

現已與顧山合併。

15.弶港

正確讀音:jiàng gǎng


是個著名的漁港。

16.潘丿鎮

正確讀音:pān piě zhèn


17.盱眙 

正確讀音:xū yí


淮安的一個縣,小龍蝦很出名!

宿遷


18.鳴鳳漙
正確讀音:míng fèng tuán


      很多老宿遷人都熟悉這裡,昔日「釣魚臺」成了今朝夢幻園。

鳴鳳漙,取意為鳳凰銜來的一顆水珠,寓意吉祥如意。

19.垞城

正確讀音:chá chéng


徐州市曾經的一個煤礦。


20.朐陽

正確讀音:qú yáng


位於連雲港市區,南枕錦屏山,北依玉帶河,

辦事處座落在古城海州「黃金」地段區政府所在地。

作為正宗的江蘇人,

你讀對了嗎?

趕緊好好看看,可別鬧笑話啦!

相關焦點

  • 20個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我不信有你沒讀錯的.
    還有很多地名,身為江蘇人的你可能都不會念20個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讀對3個小微就服你!!!
  • 廣東一讀就錯的26個地名,讀對3個就了不起!!
    但其實「流花」作為廣州地名,個「花」字讀「fa3」,音同「化」。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的南礤鎮,毗鄰五個鄉鎮。多少人和小編一樣第一次都讀成了南zai鎮?外地的朋友,千裡迢迢去羅浮山旅遊一番,一看這三個字,就感覺仙風道骨啊,想說推薦朋友,結果拼音輸入半天都沒出來。14.蚨蜞藪正確讀音:fú qí sǒu
  • 一讀就錯的河南地名,讀對2個及格,3個優秀,全部讀對是高手!
    一讀就錯的河南地名,讀對2個及格,3個優秀,全部讀對是高手!一.滎陽由於漢字滎字大家平時很少見到,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見到滎陽這個地名的時候,要麼不會讀,要麼就讀錯了!祭城並不讀 jì 城,也許你不知道,該地延續三千年讀作"zhà",之前就有報導說「在東郊有個祭(zhà)城鎮,在詞典裡怎麼查也查不到,明明是祭祀的祭( jì ),為啥要念zhà?」關於這個讀音的由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歷史淵源!
  • 【車行天下 華勝豪車專修中心】江蘇一讀就錯的12個地名!讀對三個就了不起..
    咱大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城市區縣地名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發生了變化,早已不是字面上的讀音,作為江蘇人,有必要科普一下,以下這12個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
  • 河南一讀就錯的20個地名,能讀對3個就了不起!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居然還有不認識的地名?說出來,我第一個不服!一起來讀讀,讀不對簡直打臉了!瀍河回族區素有"洛陽東大門"之稱,雖然是洛陽面積最小的一個區,但容納了22個民族,是洛陽最具包容性的城區,也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城市區之一。
  •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後,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100個國內難讀的地名,我第一個就讀錯了……
    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小誦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7.安徽歙縣的歙,多音字,讀音為shè,不讀xī。
  • 100個最容易讀錯的地名,你能讀對幾個?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小編給大家科普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江蘇這12個地名,全部都讀對的人很少(你來試試)
    咱大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城市區縣地名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發生了變化,早已不是字面上的讀音,作為江蘇人,有必要科普一下,以下這12個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
  •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第一個就讀錯了……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第一個就讀錯了…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安徽一讀就錯的5個地名,一個比一個難,網友:一個都沒讀對
    安徽一讀就錯的5個地名,一個比一個難,網友:一個都沒讀對,美麗,安徽省已經在韓國有名的觀光大,內旅遊資源豐富,名勝黃山、九華山、宏村等更多的景色之外,安徽人,「痛」的地方也有很多地名容易讀錯的連讀不懂,比如這5處,一個更困難,網民是一個沒有讀過了!
  • 河南最難讀地名,讀對三個很不錯,讀對五個是老師,你能對幾個?
    河南最難讀地名,讀對三個很不錯,讀對五個是老師,你能對幾個?文/歷史大芒果如今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上,我們國家不斷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的語言也變成了國際上的潮流。那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一起來分享的是在河南省內的最難度的地名,有很多人看見這地名一定不知道讀什麼。小編你要講的這五個地名如果讀出來三個很正常,如果全部讀出來了那你就可以去當一個老師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澠池。這個地名如果大家不認識,第一眼看到的話一定會讀成ying,可是真正的讀音並不是這樣讀的哦。
  •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看到第一個就折了...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那些外地人一讀就錯的江蘇地名,看看你都讀對了嗎?
    江蘇這些地名你都讀對了嗎?沒讀對的自己打臉!小編的臉已經被打腫了……
  •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99%的人都讀錯了!
    雖是一個個簡單的名詞,卻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係。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漲知識| 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第一個就讀錯了……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這些,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1.浙江麗水的麗,不讀lì,讀lí。2.浙江台州、天台的臺,不讀tái,讀tāi。3.浙江嵊州的嵊,讀音為shèng。
  • 這些「河北地名」,你能讀對幾個?
    滄州有個「肅寧縣」,這個「肅」字,外地人一般都會念作「su」,即便是臨近縣市的人,很多也會念錯。但當地人卻讀「xu」(三聲)。不過官方現在是以「su」的讀音為準,所以讀「肅」現在也不能為錯了。這就屬於方言造成的誤讀。
  • 【科普·文明實踐】100個中國最難讀的地名,第一個就讀錯了...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看完後,絕對讓你心生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 洛陽這15個地名一讀就錯!難倒一大波人…你能讀對幾個?
    看到這個標題,估計有人順便翻了個白眼,不就是個地名嗎,這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