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個新地方
有人愛逛百貨公司
有店
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
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
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
熱熱鬧鬧,挨挨擠擠
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汪曾祺
中國人對吃的執著幾乎已經升級為一種近乎信仰的事情.
比如一群久不相見的朋友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了,大家會說,我們得出去好好吃一頓啊。
有朋友若是遇到傷心事,不開心了,你勸Ta,會說,要不,我請你出去吃頓好的。
在工作上取得了好成績,一開心,對辦公室的所有同事說,走!今天我請大家出去撮一頓。
考試結束了,項目完成了,買彩票中獎了,開開心心地去吃一頓,是犒勞飯;失戀了,分手了,公司垮了解散了,也要好好地去吃一頓,這是散夥飯。
。。。。。。
總之,不論何時何地,都是離不開吃的。
吃飯這件事,幾乎可以承載我們的所有情緒。仿佛通過吃飯,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找到出口。
而在每一個生命浪潮撲湧過來,我們試圖通過食物去尋找慰藉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卻是親自去逛逛菜市場。
如汪老先生所說,在那裡,可以感受到生之樂趣。
走了這麼多地方,最難忘的還是菜市場
古龍先生也曾說: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為什麼呢?
在那裡,你既可以看到人們為生計所奔忙的艱辛;也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不曾褪減的熱情。
你可以看見穿著體面的講究人站在嘈雜的空間裡和菜販子鬥智鬥勇;也可以看到不動聲色的普通人將老奶奶竹籃裡的青菜全部買走。
你可以看見爽快粗暴的叫喊,也可以看見溫和沉默的等待;可以聽到源源不斷的討價還價,也可以聽到當下兩廂情願愉快的成交。
生活,在這裡沒有任何隱瞞地進行著。它是直接的,真實的,充滿一種蓬勃而向上的力量。
當你看到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對生命的對抗與融合, 當你感覺,在大千世界,每個人不過滄海一粟,或許,你可以找到一個新的自己。
菜市場充滿生活味、人情味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
這個是自己種的本地香菜,你聞聞,香的很!要不要?要的話兩塊錢一把給你啦。
來,嘗嘗這個桑葚,這是山上野生的,別看長得不好看,可甜啦!你要買這個枇杷?不過那你剛剛吃完桑葚,再嘗這個可能會有點酸哦……
這個是只有我們這裡才有的野菜。只有到了這個季節才有。你拿回去用水洗乾淨,和辣椒一起炒,或蒸起吃,我們本地人很喜歡,外地人第一次吃可能會不習慣吶!
嘿,今天又來買菜啦!這個菜今天漲價啦,產地那邊連續暴雨,影響了收成。不要沒關係啦,再看看別的。
。。。。。。
在這裡,沒有在大商場所謂的被三六九對待,沒有售貨員對你不安的睥睨和緊緊的跟隨,只要你沒有過分的挑三揀四或討價還價,你總能在這裡收穫點真心。
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往往會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了自己做的美食,並且寫,愛自己,從好好為自己做一頓飯開始。
食物的溫暖最能抵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而親自去菜市場挑選自己或他人喜愛吃的菜,更是一種無聲而誠摯的關愛。
有一本書上寫:幸福是一種能力。當你嘗試不斷地去給予,你幸福的能力就會提升。
我們總以為,幸福,需要取決於物質基礎的富足與否。物質上成功的獲取,可以讓人感覺幸福。其實不然,人,是因為常常感覺幸福,才能慢慢成功。
比如,當你用心去菜市場為他人挑選食材時,你會變得專注而細心。
比如,在你同菜農交流的過程中,體會他們對待自然與土地的敬畏與熱愛時,你會多一份謙卑與尊重。
比如,當你目睹牲畜或家禽漁產被宰殺時,你的內心,會慢慢升起一份對疼痛感同身受的慈悲。
愛,是純粹真摯的給予和不希求回報的付出;愛,也是在不傷害其他生命時全然而開放的愉悅體驗。
有一篇小說,寫男主人公從小喪父,是媽媽拉扯大的。媽媽很愛他,也管得很嚴。當他第一次帶未婚妻回家,心裡很忐忑,很怕媽媽反對。
回家後,大家和和氣氣地相處,媽媽一直沒做評價。在他們要走的前一天,媽媽帶他的未婚妻去逛菜市場,回來後,媽媽跟他說,「這媳婦我很滿意,你要好好待她。」
離開家後,他問媳婦,「你們都做什麼了?」
「買菜啊」,媳婦說。
此後,他們婚姻美滿幸福,多年以後,他終於再次忍不住問媽媽當年的事。媽媽說——
「孩子,逛菜市場很能看出一個人的,她的性格,待人接物,會不會過日子,都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