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出自魯迅《故鄉》。其實不僅僅是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跟隨大眾,隨波逐流,久而久之,錯的可能變成對的。但是大家都認可的就是對的嗎?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一直被「曲解」的成語——出爾反爾,來探究它最初的涵義。
被曲解的本義:
曼且思教育了解到現在出爾反爾多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其實,出爾反爾一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中曾子的原句:「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爾:你、反:通「返」,回。 意思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意思和「自作自受」相似,為什麼到今天就變成完全不相干的意思了呢?
被曲解的原因:
曼且思教育了解到出爾反爾在往前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都是被正確使用的,被曲解的歷史並不長。大概可以追溯到1905年,清末洪炳文的《後南柯》裡,有一句「凡貴國所以待敝國的苛例,一一施之於貴國,此之謂出爾反爾」,在句意中,還表示自作自受,因果循環。但也是在這個時期,在《老殘遊記》裡,出爾反爾的表意就由自作自受變成了說話不算數,反覆無常了。但從成語結構和每個字的含義來看,確實容易產生前後矛盾的意思,然後這個意思被大眾所接納並廣泛使用,如今在成語的基本釋義中也添加了這一解釋。
曼且思教育簡評:出爾反爾可真謂是被曲解還被接受廣泛使用的成語典範,現在的用法雖不算錯誤,但是也應該了解它最初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