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黃 鶯 特約攝影 王 平
這兩天,谷歌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在杭州幾所高校做演講,每場的聽眾都是上千人,而現場的氣氛都是熱烈非常,使得他演講結束要順利脫身都是一件難事。在書店裡,他的書《做最好的自己》銷量有80多萬冊,《一網情深——與學生的網上對話》《與未來同行》兩本書的銷量也持續上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博庫書城工作人員說,是因為他的演講和他的書都特別勵志,而勵志書近年來一直比較受讀者歡迎。
【情況】
紅火已久,賣出上百萬冊也不是新聞
的確,勵志書的紅火不是一天兩天了。從最早的《窮爸爸富爸爸》《哈佛女孩劉亦婷》到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再到後來的《誰動了你的奶酪》《細節決定成敗》《給加西亞的信》,一茬接一茬的勵志書一直在影響著我們。
昨天,記者從一些出版社了解到了勵志書的一些銷售數字,銷量幾乎都達到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冊,非常受歡迎。而新經典文化的企劃負責人說,在整個社會都渴望成功的氛圍下,勵志書的確特別好銷,而且單位團購特別多。
勵志書銷售量
《誰動了你的奶酪》 200多萬冊
《禮物》 100多萬冊
《告訴孩子你真棒》 100萬冊
《靠自己去成功》 70萬冊
《告訴世界我能行》 50萬冊
《跨一步就成功》 30萬冊
《郵差弗雷德》 25多萬冊
《成長,成功》 20萬冊
銷量好,相關圖書自然多。記者在卓越亞馬遜網站的「圖書」商品分類中看到,「勵志與成功學」條目下共8000多本圖書,而當當網圖書商品分類中「自我實現、勵志」條目下共有 16000多種圖書。
在博庫書城文二店勵志書書架前,記者遇到了一些買勵志書的讀者,說起買這些書的原因,他們說,這些書教會他們很多解決目前面臨問題的方法,在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難時看看這類書,能夠給自己打打氣。
【動態】
類型拓寬
勵志可以是超級阿嬤的生活語錄
正因為勵志書好賣,2004年前後,很多出版社在利益的驅動下,開始製造一些偽書。這些書打著國外引進的旗號,動不動就說上了亞馬遜網站圖書銷售榜前幾名,其實很多是出版社找一些寫手七拼八湊編出來的。這類書一段時間內變得不太好賣起來。於是,2005年和2006年,不少出版社開始抓本土的原創勵志書,凌志軍、李開復、徐小平等人的書開始在勵志書市場脫穎而出,賣得也很好。
新聞出版署公布的偽書名單
《四種執著:要用心去幹每一件事》
《成交:談判大師的獨家營銷秘方》
《自勵·自助:修煉最完美的自己》
《氣度:管理大師的獨家領導藝術》
《把信送給加西亞續篇》
《你絕對不能失敗》
《沒有什麼不可能:培養最優秀的男人》
《108個青年必須通過的能力測試》
而到了今年,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勵志書的類型被出版社進一步拓寬。《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佐賀的超級阿嬤的快樂生活語錄」,比如「成績單上只要不是0就好了。1分2分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人生就是總和力。」這樣的勵志書生動感人,迅速徵服了讀者,至今已經賣出12萬冊。
另外,《潛水鐘與蝴蝶》這種影視勵志書也開始引起關注。世界頂級時尚雜誌——法國《ELLE》總編輯讓-多米尼克·鮑比在1995年12月8日突發腦中風陷入深度昏迷,甦醒過來後,僅靠眨眼皮確定一個個單詞,一個詞、一句話寫下了這本書。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獎。出版社把這本書作為勵志書推出,結果一上市就受到讀者歡迎,一個多月已賣出兩萬多冊。
【觀點】
讀者需不需要勵志?
勵志書市場這麼好。但讀者到底需不需要勵志,其實一直存在爭議。
反方:志不是勵出來的
前不久,易中天公開表示說:「我對勵志和培優深惡痛絕,這是摧殘人性」,一個人有沒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勵」出來的,現在流行的成功學像一劑毒藥,塑造出來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諧的社會應該是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花小草。說起勵志作品,易中天說,「誰願意寫、誰願意看是誰的自由,但說我的書很勵志,那是罵我,我自己不看、不寫勵志作品,也是我的自由」。
正方:勵志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李開復昨天接受採訪時說,青年人陷入迷惘,不知道方向,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很多人就急著富裕急著成功,這是發展中國家比較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青年人的確需要一些勵志書,幫他們找到做最好的自己的方法。他承認自己的成功,與當年看過的《愛迪生傳》和《海倫·凱勒傳》很有關係。他覺得目前圖書市場上的勵志書好的太少,不好的太多。
杭州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唐世明說,他也覺得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勵志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根據在國外考察的經歷,他覺得很多比較早取得成功和進取節奏比較快的人,往往是青少年時期受到了名人傳記等的影響。而且,在國外勵志書是很多的,外國人不僅年輕人會看這類書,不少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會看《心靈雞湯》之類的書。另外,他覺得中國的教育比較偏重科學和技能,傳授的是讓學生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最快最有效的通過方法,缺乏對人的正面肯定,勵志書能成為教育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