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點】大智慧還是小聰明
——對劉墉「勵志小品」的質疑
■儲勁松
世間自古多有好為人師者,而以近世為甚。論起好為人師者的現實表現,我以為最主要有三點:其一,自以為博學多智,常以開啟天下民智為己任;其二,以為別人都是愚鈍不堪的傻蛋,需要自己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以救之於水火;其三,也是頂頂滑稽可笑的,即把自己的小聰明當作大智慧,並沾沾自喜且面有得意之色。在我看來,這些人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勵志大師」劉墉。
臺灣當紅的「勵志派」作家劉墉,1949年生於臺北,祖籍北京,曾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學位,曾是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任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著有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等。他在華文地區最暢銷的勵志書有《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和《肯定自己》等。同時他還出版了《劉墉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白雲堂畫論畫法(中英文版)》等藝術類書籍數十種。所以,世人說劉墉是畫家、作家、演說家,這些名頭我都承認。
但有人大肆讚揚他寫的文章,尤其是這冊《世說心語》:「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揮灑談笑,卷舒風雲。」(出自《世說心語》一書內容簡介),我就覺得這馬屁拍得太肉麻了。一些生活小故事、歷史小掌故,加上一些自我小感悟,一起堆到一隻鋼精鍋裡隨便炒炒,就當作智慧大餐端出來饗客,甚至當作普度眾生的挪亞方舟來度人,這種端著架子的正色傳道人,真能稱得上手藝驚倒萬眾的大師嗎?
還是讓我們看看《世說心語》原文吧。不妨先讀讀各章的標題:「禍從口出」、「少說廢話」、「識破障眼法」、「不要喧賓奪主」、「把光芒讓給別人」,等等,無一不斬釘截鐵、不容商榷,如手持千年不爛的真理之劍。然而細一想,這些題目哪一個不是眾人嚼過的甘蔗渣?
如果說光看標題有「先入為主」之嫌,那麼再讀讀內容。在《把光芒讓給別人》一章裡,劉墉總共舉了4個例子,教育人們要當好名人的影子,千萬不能拂了別人的面子,哪怕明知皇帝什麼也沒有穿也不能說,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例子舉得庸俗倒也罷了,關鍵是劉墉在教育人們什麼?這不是教人虛偽、奸滑嗎?在《實話實說——幫老闆擋電話的技巧》和《實話實說——誰要你多那一句嘴》文章裡,劉墉又舉了些俗不可耐的例子,教人們如何在接電話時欺騙來電方,並美其名曰,這「不是教你使詐,而是教你防詐」。真不知道在劉大師的眼裡,「誠」字何在,「善」字何在?綜觀全書內容,全是如此這般庸俗而簡單的「真理」、似是而非的處世學問,它們貌似在傳播大智慧其實只是在耍小聰明而已!
在此書的前言裡,劉墉說這本書的書名源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拽古人衣袖,我倒能接受,雖然《心語》遠不及《新語》文詞典雅、事件新奇、意味雋永。但接著劉墉說:「(《心語》和《新語》)都寫得很淺白,有的能引人一笑,有的能發人深省」,「我的這個《世說心語》也一樣,非常輕鬆,十分實用。」這種自信實在讓人鬱悶至極:記載魏晉南北朝名士「放誕清談」的《世說新語》是供「實用」的嗎?《世說心語》倒是真實用,可惜小聰明耍得有些過頭。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端於港臺的「勵志小品」在大陸突然走紅,而且一直紅到現在。學生的書包裡,都市白領的辦公桌上,居家婦女的枕頭邊上,大多放著一本或幾本勵志書,林清玄、劉墉、吳淡如、張小嫻等「勵志派」作家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比之於中華經典文庫圖書以及現當代純文學作家的作品,「勵志小品」格調溫軟,文字簡單,道理淺白,讀者不需要有多少文學修養,也不需要心靈安靜,即可隨時隨地進行快餐式閱讀,並且據說也有不少人從中悟出了許多人生的道理,甚至真理。這或許就是「勵志派」作家走紅的原因。但「勵志小品」那種單一的「小故事+小掌故+小道理」的行文模式,很是有些投機取巧的成分,並無多少藝術性可言。那些充斥於書中的貌似參透了人生真諦、實則僅僅觸及生活的雞毛蒜皮的訓導,看上去仿佛是真理的一個個切片,讀者只需遵照執行,便可確鑿無疑地實現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事業成功。然而,究其實質,這不過是作者把自己的一點小聰明當作大智慧灌輸給了讀者。作者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讀者以為自己遇上了千古良師,各自陶醉在虛幻的「成功」感覺當中。所以,「勵志小品」可偶爾讀來消遣,但切不可奉之為人生圭臬——那些文章,不過是些文字遊戲罷了。
(《世說心語》,劉墉著,接力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中國教育報》2008年11月2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