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話題,因為教育有非常多成功的典範,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子。
為了能讓自家的孩子足夠優秀,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許多父母都在研究如何把孩子教好,如何跟老師搞好關係,希望老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但是,教育不是學校和老師單方面的責任,在教育這件事上,家長的作用甚至比老師所起到的作用還要重要。
教育是一場「長跑」,主角是孩子本身,家長和老師都只是陪跑者,是孩子的「左膀右臂」,二者都不可或缺,都很重要。
如果非要分出個主次和先後來,家長的重要性要遠大於老師。
在我國,流行著「知子莫若父」這樣的說法,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只有最了解孩子的那個人才有辦法對症下藥,給孩子最對位的教育。
在我國教育界存在著「5+2=0」這樣的公式,大意就是孩子在學校裡接受到的5天效率高、效果好的教育會因為周末2天的無效率、沒有用的家庭教育而被抵消,甚至還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效應。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影響非同小可,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老師。
為什麼在教育上,家長的影響力要遠超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呢?
1.寒門出貴子年年有,但畢竟是少數
之前有一位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寒門再難出貴子」,引發了大家的議論,更多的是反駁和批評。
確實,從每年的高考情況來看,出身貧寒的學生能夠拔得頭籌、成為狀元的也有不少,還有很多寒門學子雖然沒有成為狀元但也通過努力上了很好的大學,不得不說,寒門出貴子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如果我們按照比例來算的話,30個高考狀元中,又有幾個是出身寒門的呢?
絕大比例的佼佼者都出生在城市比較好的家庭,父母均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背景。
而農村家庭的父母由於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上給孩子的幫助和指導很少。
能夠跳出農門、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太少,即便有,他們更多靠的是自己成熟懂事、肯吃苦的毅力。
所以,很多教育成功的典型更多的是來自比較好的家庭的孩子,非富即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學霸、狀元和出類拔萃的行業精英。
同是接受學校教育,同樣的老師在教課,同等努力的程度,結果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根本原因在於家庭教育的影響力。
2.品德決定了孩子能不能優秀,家長是品德教育的先行者
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教育最成功的碩果,學習能力強、會讀書的學生並不能被認定為是成功教育的受益者。
品德的重要程度比學習更重要。
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和家長一起度過的。
習慣、禮貌、性格、心態等方面的養成從根本上看是由家長的教育決定的。
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如果沒有上等的品德,這一定是父母的失職,這樣的學生算不上是好學生。
好學生的第一標準是品德而非分數,家長是孩子品德教育的先行者和指導者。
學校教育,雖然也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教育更側重於知識教育。
重知識、輕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現象和大勢,老師的重任側重於提升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品德教育卻被邊緣化了。
德才兼備的人才始終更重視「德」,道德不過關,老師教會了很多知識,學生越有才,對社會的危害更大。
從人才標準要求上看,家長對孩子的成才更具決定性作用。
教育要靠多方努力,包括學校、老師、家庭、家長以及整個社會都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
家校共育、老師和家長精誠合作是培養好學生的前提。雖然老師給了學生很多的知識,為他們高考、上大學不遺餘力地默默付出,是有功者,是奉獻者。
然而,家長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是決定性的。
你認為在教育上,老師和家長哪個更重要呢?請留言參與討論吧!
我是朱老師,歡迎轉發我的原創文章!
各位家長在教育上有什麼困惑可以私信我留言,我必定知無不言為大家解答!
關注我,解答你在教育上的困惑,帶你了解家庭教育、高考、研考、專業和各地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