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的重要性如何看重都不過分。「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不僅僅是一句俗語,更是大眾心理和生存需求的體現。如今,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也列入2021年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同時注重處理好與正在起草的糧食安全保障法等有關法律的關係,對減少糧食、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浪費作出原則性規定。對我國糧食安全、大眾糧食保障和良好的消費習慣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2020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第一,糧食問題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為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的安全性時刻不能放鬆,需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從戰略的高度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未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至關重要。要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當然應該從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高度一刻也不能放鬆。
我國對糧食安全一直非常重視,並從三個方面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一是耕地保護和支農惠農。耕地問題對我國一直是一個大問題,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明確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
從今年現實結果看,今年糧食增產得益於糧食播種面積的止跌回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同時,從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一級對一級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各項支農惠農、種糧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也顯著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種的糧積極性。對耕地的保護政策和對各種支農、惠農政策要嚴格落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二是我國早已經從戰略上建立了糧食儲備,並已經建立了大中城市糧食應急儲備機制,能夠確保我國城市居民的糧食供給和保障。目前,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也就是說,我國糧食的儲備能力達到了9.1億噸,足夠保障一年半到兩年的糧食保障。而且,在大中城市和價格易波動地區,建立了10-15天的應急成品糧儲備。
三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增加產能、調整結構性供應、多渠道進口以外,減少各環節的損失和消費中的浪費也是重要的措施。從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也是我國糧食戰略和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我國糧食取得了大豐收,為什麼還要強化反糧食的浪費?因為我國仍然存在巨大的糧食缺口
今年我國糧食傳來喜訊,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七年大豐收,為什麼還要從立法的角度強調反對浪費、厲行節約呢?
應該說,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成績來之不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及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在糧食豐收的大背景下,為什麼仍然需要強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因為,我國雖然是糧食生產大國,糧食雖然獲得了大豐收,但我國是人口大國,更是糧食消費大國。雖然今年已獲豐收,但對糧食安全和糧食節約的重視一刻也不能放鬆。
今年8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報告稱,到「十四五」期末中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這個權威報告一出來,就引發了大眾的焦點關注,並開始憂慮是否會面臨沒有糧食吃。可見大眾對糧食的關心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我國的糧食問題一刻也不能放鬆。
而且我國還是糧食進口大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報告顯示,中國糧食自給率可以達到八成,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的數據,2019年中國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75%,仍然留有缺口。而且糧食的結構性缺口仍然很大,根據對2018年的進口數據統計分析顯示, 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飼料在內的糧食進口總量為11555萬噸,比1996年增長944.8%。
我國進口的糧食中, 2018年數據僅大豆進口一項就佔比總進口量的近八成,2019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810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851萬噸,進口量接近中國生產量的5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大豆消費量佔全球的30%左右,這也是我國大量進口大豆的原因。
因此,儘管我我國的糧食實現了十七年的連續豐收,但解決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增加產能、調整結構性供應、多渠道進口以外,減少各環節的損失和消費中的浪費也是重要的措施。
第三,糧食浪費在現實中大量存在,反食品浪費法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從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也是我國糧食戰略和策略的一部分。
同時,從各環節反對糧食浪費也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有數據測算,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就高達700億斤。而餐桌的消費環節更加嚴重,更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餐飲業收入達到4.6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食物浪費量更是驚人。
而餐桌的消費環節更加嚴重,更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餐飲業收入達到4.6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食物浪費量更是驚人。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課題組2015年撰文《我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指出,據估算,在消費環節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供養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
因此,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出臺,將對食品、食品浪費定義、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門職責、各類主體責任、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因為餐飲浪費表現為對食品、食物、糧食的浪費,涉及食用、銷售、加工、儲運、收穫等多個環節。因此草案主要針對實踐中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同時注重處理好與正在起草的糧食安全保障法等有關法律的關係,對減少糧食、食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浪費作出原則性規定。
從這一意義上講,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對有效節約、反對浪費既有現實的需要,也是我國糧食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麒鑑)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