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古語有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從古至今,無論中外,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
同理,一個國家的名字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也是無比重要的,通常都蘊含豐富的寓意。
以我們中國為例,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中國」這兩個字,它被刻在一口「何尊」上,銘文上書「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即周武王攻克了商朝,佔據了中國,統治了這裡的百姓,此後「中國」一詞便延續了下來,不過此時的「中國」指的是「中央之國」,與如今的意思並不相同。
直到1689年,清朝與俄羅斯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才正式使用「中國」作為國名,表示「天下的中心」,十分霸氣。時至今日,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以「中國」來稱呼我們國家,我們也會大方地自稱「中國人」。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亞美尼亞國,仍然以「秦那斯坦」來稱呼我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斯坦」又是啥意思呢?
對地理比較熟悉的朋友肯定聽過以下這幾個國家: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相信眼尖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它們的共同點,那就是都以「斯坦」結尾,由於這些國家中,穆斯林人口佔比很大,所以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認為,「斯坦」是穆斯林國家的專屬名詞,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咱接著看。
「斯坦」一詞源於古波斯語「stan」,意思很簡單,就是「……地方」或「……地區」,比如哈薩克斯坦,就是「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當年馬克思就把印度叫做「印度斯坦」。由於當時古波斯(今伊朗)非常強大,所以周邊的國家都受到了它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中亞地區出現了大量以「斯坦」為結尾的國家。
然而巧合的是,許多以「斯坦」為結尾的國家在後來都演變成了穆斯林國家,所以才讓大家誤會,「斯坦」是穆斯林國家的專用,其實,「斯坦」和「穆斯林」並沒有必然聯繫,純屬巧合。那麼文章開頭提到的亞美尼亞,為何還是以「秦那斯坦(Cinastan)」來稱呼我們呢?這就要從梵語「Cīnasthāna」說起了。
佛典中記載:「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震」就是「東方」的意思,古印度人認為中華大地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所以管我們叫「震旦」,也就是梵語「Cīnasthāna」的中文翻譯。
了解民國時期歷史的朋友肯定記得一個叫「震旦」的大學,它就是今天復旦大學的前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當年大家對「震旦」這個稱呼的接受度還是挺高的,只不過隨著新中國成立,這個稱呼才漸漸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