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疫與人共生共存,以複雜而微妙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的演化。霍亂、天花、鼠疫……人與疾疫相互博弈而共同塑造了歷史。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做客澎湃問吧,就全球疫情史的相關問題與網友進行互動。私家歷史精選部分問答,以饗讀者。
南京戀吧:100年內,哪些國家發生過大規模疫情?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是怎麼產生的?
高晞
:100年內爆發的大規模疫情有些是全球性的,比如1918年至1920年西班牙流感就是席捲全球的重大疫情,死亡人數千萬;1957年至1958年的亞洲流感,死亡人數超過二百萬;1957年至1958年的香港流感,死亡人數接近百萬,1961年至1975年的第七次霍亂等,這幾次疫情都是全球性傳播、大面積感染、大規模死亡。此外,比較大的疫情有1899年至1923年的第六次霍亂,集中在歐洲、亞洲和非洲; 1911年中囯哈爾濱的鼠疫、1974年印度的天花等。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大規模爆發的疫情依然在危險人類的生命,2010年爆發海地霍亂延續至今,截止到2017年的統計,死亡人數達9985;2013年西非伊波拉導致11300人死亡,2015年印度豬流感爆發,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野生動物的病毒如何產生,應該是野生動物學和病毒學專家回答的問題,資料顯示我國脊椎動物可能攜帶37萬多種病毒。
Titanium:有哪些疫情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人類從瘟疫中獲益多還是受害多?
高晞
:有哪些疫情徹底地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歷史學家認為公元2世紀左右「安東尼瘟疫」對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14世紀的黑死病影響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興起,也有中國歷史學家認為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因為瘟疫爆發在與吳劉聯軍剛交戰便敗退。但是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絕不可能是因為一場瘟疫,必定還涉及其他諸多的因素,比如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歷史上爆發的瘟疫的確使人類社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造成無法比擬的危害,但瘟疫也使人類獲得對新疾病的認知,發明對付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藥;生命價值觀發生改變,國家建立捍衛生命和維護健康的新機制,教會人類懂得與自然界和動物相處的原則等,這些都是大規模傳染病教授給人類的知識。因為流行病是與文明同行的。
飛雪☆:教授,瘟疫作為一種突然性的災難,對人類文明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歷史上人們在思想上、宗教上如何來解釋這種不可抗拒的自然威力。瘟疫造成的人道災難和社會衝擊,人類又是如何恢復、反思、彌補的呢?瘟疫又在人類歷史重大轉折節點上曾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高晞
:對於災難性的瘟疫,古人往往會從「邪惡」或「罪惡」的角度闡釋,比如說1世紀羅馬爆發的致命的「安東尼瘟疫」 ,羅馬人認為是軍隊洗劫塞琉西亞開始的,這是一個褻瀆的行為,是阿波羅神廟釋放出的有毒熱氣導致的。15世紀末歐洲人在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將舊世界的疫病,黃熱病、天花和麻疹等疫病傳染給了當地人,導致90%以上土著居民死亡,從而徵服了新大陸,16世紀梅毒肆虐歐洲時,歐洲人認為這是哥倫布從美洲帶回來的,是美洲人對歐洲人的報復。
古代社會的處理瘟疫方式是隔離(驅逐出村、或安置遠離鄉鎮的郊外空屋)、焚燒屍體;改變生活方式,比如開始洗澡、洗手;近代社會發明用了公筷、戴口罩;疫情爆發時調整交際方式。制定貿易新規則,比如港口檢疫,對貨物和外員人員進行檢疫,1374年威尼斯首先頒布法規,規定所有進出威尼斯的客商,若有感染或有感染嫌疑的商人一律不許進城,其他義大利城市也照例而行。1377年,在亞得裡亞海東岸的拉古薩共和國首先規定,所有被疑為鼠疫傳染者,必須在距離城市和海港相當距離的指定場所,同時是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環境裡停留至30天才準入境,後延長至40天,稱為四旬齋(Quarantenaria),即為今天的海港檢疫。1383年,法國馬賽正式設立海港檢疫站。
瘟疫可以對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也促使人們反思生命的價值,啟發醫學家探究致病原因,產生新型的學科,比如細菌學、流行病學的概念興起、統計學調查方法的廣泛應用、人口普查和疾病譜的出現。由霍亂而導致水資源的控制和水質量的監督管理、疾病研究的社會學取向等。瘟疫在人類歷史重大轉折節點上扮演的角色可參看前面回答。值得補充的是,SARS事件,不僅推動了中國公共衛生預防與應對機制改革與完善,而且將醫學史、公共衛生史和醫學社會史的研究從一個隱性的研究領域,推到了學術研究的前臺,成為一門顯學,越來越多地受到史學家、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關注,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
海關檢疫
《死亡地圖》,
史蒂芬·詹森著,熊亭玉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7年
幼麟:歷史上有哪些疫情防治會給這次肺炎防治提供經驗借鑑?
高晞
:歷史上有些對付疫情的方法與措施值得了解與借鑑。
1、比如對付麻風的方法是隔離,早期是將患者驅逐出境(鄉鎮),近代以來是建立麻風病院,將患者集中在規定地區療養,禁止與外人接觸。2、急性和大規模傳染病突發時採取強制性封戶或者封城,阻斷傳染病的傳播與擴散,比如1911年東北發生的鼠疫事件,伍連德採取的就是切斷由東北進入山海關的火車,將疫情首先控制在東北地區,防止疫病散播至關內;1665年英格蘭德比郡的小鎮來姆(Eyam)爆發鼠疫時,鎮內居民主動封城,不讓外面的人進來,也不讓裡面的人出去,以中斷疾疫外傳,全村350多人有260人死於這場瘟疫,這所被歷史學家稱為「瘟疫之村」的村民以自我犧牲的壯舉,使附近地區的疫情得到控制,鄰村的居民獲得生機(趙秀榮:《近代早期英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00頁);也有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在家自我封閉;或者是建立專門時疫醫院,集中接待傳染患者,專門治療,並與醫院其他患者隔離。3、建立嚴格的檢疫的制度,這點前面已有回覆。4、接種疫苗,歷史上持續爆發的天花,導致的總體死亡人數遠遠超過鼠疫,死亡率高達25%。自宋代以來,中國社會採取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亞洲其他國家和阿拉伯醫生也會此方法,18世紀前後人痘接種法傳到歐洲,1796年英國人痘接種師詹納發明牛痘接種術,成為有效對付天花的無害疫苗,但當時人們並沒有完全意識到此疫苗的作用與重大意義,英國議會立法強制推行接種疫苗。疫苗接種的方法有效防治諸多傳染病的爆發,20世紀之前危害社會與人群的斑疹傷寒、白喉等傳染病得到控制。5、每次疫情爆發,伴隨而來的另一場隱性瘟疫:流言、謠言和迷信、非科學的所謂民間療法的傳播,這些社會性疫病,其傳播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快,其危害並不見得比生物性疫情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更易造成社會恐慌;因而防治疫情的一個重要措施是信息透明、科學知識普及和及時的防治方法指導。
ZoeJi:全球疫情史作為史學的嶄新領域,其創生有何契機,是否有論著、綜述進行較為系統的學術史回顧?
近期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認知特色進行了發聲。其中我關注到了科技社會學中主攻健康的領域,故而產生疑惑:疫情史中對於公共衛生防禦機制、公共衛生知識體系的研究,與科技社會學中的相關研究相比,有何異同?史學的專業特色如何體現呢?
高晞
:謝謝您的提問,全球疫情史並非是史學的新題目,自2003年SARS事件以來,國內史學界和社會學界的學者就此題目已相當的多出色研究成果,國內學者集中在中國瘟疫史研究,代表者有餘新忠先生的:《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和《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梁其姿先生的《面對疾病》和《麻風》。全球疫情史研究專著不多,多是翻譯著作,有飯島涉的《鼠疫與近代中國:衛生的制度化和社會變遷》、羅芙芸的《衛生現代性》、張大慶的《近代疾病社會史》。可參看我前面貼出來的書單。
與科技社會學研究不同的是,史學界的學者比較關注近代以來中國公共衛生史的研究,歷史研究還是偏重史料的收集(尤其近代以來西文的醫學與疾病報告、地方式檔案)、分析與整理,從複雜的歷史陳述中清理出歷史的事實。
梁其姿著作《面對疾病 : 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商務印書館2013年出版)
七七八八:請問歷史上大規模的疫情從發生原因有何特點,哪些教訓是重複的?又有哪些經驗,在解除疫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晞
:歷史上疫情發生一般有幾個方面原因:
1、戰爭:軍隊和營房往往是疫病的重災區,戰亂會導致地方性疫病,流動的軍隊就是一個移動的大病菌,此外現代戰役是常會使用細菌戰,瘟疫成為戰爭的武器。2、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3、自然災荒,伴隨著地震、水災、旱災和饑荒等自然災害的結果,一定是疫病大流行。4、古代世界的商人、傳教士、信差和遊客推動了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同時也會導致大規模的疫情,黑死病就是典型的例子。5、民間習俗和飲食習慣。
哪些教訓是重複的?吃野生動物,是從來都沒汲取的歷史教訓。從古至今,諸多大規模的傳染病都由動物引起,並由動物傳播到人。1988年上海發生A肝,就是因為上海習慣吃啟東的毛蚶,導致那次疫情,感染人數超過了30萬,毫無疑問是一次罕見的特大公共衛生事件。SARS事件也是由於濫食野生動物引起,此次武漢冠狀病毒依然出於同樣的原因。
經驗:一、14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之後有兩項重要措施一直沿用至今,並能有效地起控制作用,1、1383年,法國馬賽正式設立海港檢疫站;2、政府設立一個委員會專門監督指導收屍、殯葬、戒備外來船隻、隔離、呈報病情等事項。二、衛生立法、設立隔離場所和收容機構,隔斷疫情,救助患者。三、國家衛生動員和公共衛生知識普及:衛生海報(現在網絡宣傳)、預防指導手冊(洗手、口罩、公筷、消毒等)。四、預防學和衛生統計學興起。五、傳統中醫有針對性的抗疫方子、現代有針對性的疫苗。
飛翔的兔子:在疫情擴散的時候,中國古代王朝都會採取哪些措施化解?有沒有專門管理疫情的機構?
高晞
:中國古代王朝基本沒有專門的措施,「遇有疾疫,不特各人自謀醫治,自為保衛,地方官府尤必代為之計,使合境之人同登壽域而後已。較中國之施醫設局,任人自便,來者聽之,不來者勿強不同」。一旦疫情爆發,會派「太醫」去地方觀察,要求地方政府代為處理,地方政府會設立「別坊」、「養病坊」和「癘人坊」接收患者,或者「民疾疫者,舍空邸第,這置醫藥」,大多情況下,主要依靠民間力量或是宗教團體設立臨時醫院接收治療患者,近代上海一旦遇到疫情,就會出現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設立的「時疫醫院」。
耳畔如廝:教授,14世紀的歐洲鼠疫最終是怎麼停止的?病原找不到新的宿體,才會結束嗎?
高晞
:關於進一步規範世紀歐洲鼠疫的消失,醫學家有多種假設和歷史學家也有多種解釋,基本而言,病種由黑鼠經貿易傳入,再經褐鼠擴散,但棕鼠沒有傳染功能,病種就此死亡。歷史學家認為鼠疫的消失與歐洲各國有組織地進行集體性防疫措施有關,歐洲當時實行最嚴歷的隔離制度:患者隔離、村莊隔離、外來人員隔離、往來貨物隔離。但是鼠疫襲擊歐洲時間長達四百餘年,直到18世紀才在歐洲消失。關於黑死病可參考弗郎西斯·艾丹·加斯凱著、鄭中求譯《黑死病: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
《黑死病: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凱著,鄭中求譯,華文出版社2019年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