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最初接觸座右銘這個詞是在小學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由此也被少年魯迅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模仿他在課桌上歪歪扭扭地刻上了一個大大的「早」字,用來提醒自己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但當時「早」字的警醒作用遠不及班主任的懲罰來的深刻:罪名,損壞班集體財產;懲罰,叫家長、寫一篇800字的檢討!相信大部分的八零、九零後都有過相似的深刻記憶。
何為「座右銘」呢?
「座右銘」一詞最早出自於漢代崔瑗所作《座右銘》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表述了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立場。因其「……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所以現在我們常說的座右銘一般是指寫在座位旁邊,作為警戒、提醒自己的有教益的話。
歷史上,許多中外名人都有一個或者幾個「座右銘」,不斷督促著自己前行。像魯迅先生少年時期的「早」字一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終其一生的座右銘是「思考一切」;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的座右銘是「知行合一」。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把座右銘鐫刻在心裡而不僅僅是桌子上是他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家長和老師深知座右銘給人帶了的精神動力,所以在緊迫的課業下總會耳提面命一遍遍地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所以漸漸地,像類似的詩文成了學生時期最受歡迎的座右銘。
讓我們看看這些熟悉的座右銘都是來源於哪些詩:
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這是一句俗語,最早的出處是唐代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原文是: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之後朱熹也作《偶成》,用意與此相同: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早在漢代,先輩們就寫出了勸誡大家珍惜光陰的《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三、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這句詩源自唐代五言律詩《金縷衣》,作者佚名,意思是勸說大家要珍惜年少時光,堪稱經典。全文如下: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四、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唐朝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作《勸學》,旨在勸勉人們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因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五、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代詩人錢福寫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明日歌》,勸誡世人勿要蹉跎光陰,全文如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其實,學生時代讀這些詩句的時候還很懵懂,總有一種「愛上高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虛無感。但長大真正「識得愁滋味」後,卻滿是「欲語還休」的無奈。
對於當下的無奈,只想再次把這些詩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會給大家帶來一些積極正面的影響。因為時間,總是彌足珍貴:於學生,珍惜當下,努力才有未來;於長大的我們,活在當下,堅持才會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