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小詩《苔》,很簡單,很通俗,為什麼近日來尤其受關注,甚至有催淚的效果。我們來看看這首小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小詩我很喜歡。作者用平淡的話語,讚頌了極其平凡的生命——苔蘚。苔蘚的生命看似卑微,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也有自己綻放的美麗,它渺小但不自卑。牡丹花有國色天香之驕傲,但是它和苔蘚一樣,都是大自然裡不可或缺的生命之一。
看看作者袁枚的生平,這首詩何嘗不是作者的自喻呢?
袁枚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他在世共82年。他23歲時,於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進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他更是清代乾嘉年間三大著名文學家之一。可是,袁枚四十三歲時,即辭官隱居,在南京隨園著書立說,招生授徒,女弟子頗多,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作品《隨園詩話》,取名即為他所在的隨園。
袁枚傳世詩作很多,他與趙翼、張問陶一起,被並稱為"性靈派三大家"。而且,後世學詩之人,無人不讀他的《隨園詩話》。
袁枚作為一代才子,他的小詩《苔》,這平凡小生命的美麗背後,隱藏的原來是他驕傲、自尊的一顆心。
我們稱袁枚為才子,是後世對他的評價,事實上,他的作品是後來才被重視或爆紅的。歷史上這樣的現象不少,比如詩人陶淵明、杜甫和張若虛等,均不被時人所推崇,是相隔幾十年後,或者隔了幾個朝代後,他們的詩名才如雷貫耳的。
袁枚這首小詩,最近因被傳唱,而被人們更為重視和喜愛。
透過苔蘚努力綻放花朵的姿態,讓人們很深刻地認識到:不要忽略每一個生命,只要它存在,就自有它存在的尊嚴和使命。這個世界,不光是為了牡丹而存在,也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像苔花一樣的小生命而存在。
芸芸眾生中,我們中間能有幾個人是驕傲的牡丹?更多的人,如同詩裡的苔一樣,默默地成長著,存在著。
其實從苔身上,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比如,我們不要輕易抱怨生長環境的惡劣,不要妄自菲薄,即使處於逆境,也要堅強地生活。與其羨慕別人的精彩,不如保持自身的從容自在,就算無人喝彩,我們也要在最美的季節,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瞬間……
你認為呢
我是粒小七,辛苦原創書寫文字,只為得到您的認可和交流。如果認同我的文字,請關注。如果你可以交流和探討,那就更加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