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小詩《苔》,簡單的四句話為何催淚?它到底寫出了什麼

2020-12-15 粒小七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小詩《苔》,很簡單,很通俗,為什麼近日來尤其受關注,甚至有催淚的效果。我們來看看這首小詩: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小詩我很喜歡。作者用平淡的話語,讚頌了極其平凡的生命——苔蘚。苔蘚的生命看似卑微,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它也有自己綻放的美麗,它渺小但不自卑。牡丹花有國色天香之驕傲,但是它和苔蘚一樣,都是大自然裡不可或缺的生命之一。

看看作者袁枚的生平,這首詩何嘗不是作者的自喻呢?

袁枚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他在世共82年。他23歲時,於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進士,授官翰林院庶吉士。他更是清代乾嘉年間三大著名文學家之一。可是,袁枚四十三歲時,即辭官隱居,在南京隨園著書立說,招生授徒,女弟子頗多,在當時影響很大。他的作品《隨園詩話》,取名即為他所在的隨園。

袁枚傳世詩作很多,他與趙翼、張問陶一起,被並稱為"性靈派三大家"。而且,後世學詩之人,無人不讀他的《隨園詩話》。

袁枚作為一代才子,他的小詩《苔》,這平凡小生命的美麗背後,隱藏的原來是他驕傲、自尊的一顆心。

我們稱袁枚為才子,是後世對他的評價,事實上,他的作品是後來才被重視或爆紅的。歷史上這樣的現象不少,比如詩人陶淵明、杜甫和張若虛等,均不被時人所推崇,是相隔幾十年後,或者隔了幾個朝代後,他們的詩名才如雷貫耳的。

袁枚這首小詩,最近因被傳唱,而被人們更為重視和喜愛。

透過苔蘚努力綻放花朵的姿態,讓人們很深刻地認識到:不要忽略每一個生命,只要它存在,就自有它存在的尊嚴和使命。這個世界,不光是為了牡丹而存在,也是為了千千萬萬個像苔花一樣的小生命而存在。

芸芸眾生中,我們中間能有幾個人是驕傲的牡丹?更多的人,如同詩裡的苔一樣,默默地成長著,存在著。

其實從苔身上,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比如,我們不要輕易抱怨生長環境的惡劣,不要妄自菲薄,即使處於逆境,也要堅強地生活。與其羨慕別人的精彩,不如保持自身的從容自在,就算無人喝彩,我們也要在最美的季節,綻放屬於自己的美麗瞬間……

你認為呢

我是粒小七,辛苦原創書寫文字,只為得到您的認可和交流。如果認同我的文字,請關注。如果你可以交流和探討,那就更加歡迎呢!

相關焦點

  • 「性靈」詩人袁枚的《苔》詩,精警理趣,意蘊深邃。(圖文原創)
    喜愛詩詞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史上曾經有一個「性靈詩」派。「性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人性最本真的內心世界,精神、思想、感情等。他主張詩文審美創造,要抒寫性靈,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個人生活中遭遇的真情實感。袁枚的詩歌,把自然性靈化,擬人化、個性化,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自然不再是僅僅供人觀照 寄託的審美對象,在他的眼裡心裡,自然就是活的宇宙生命。
  • 讀讀袁枚的這首詩,《苔》告訴你怎麼才能平淡地生活
    昨晚,看西瓜視頻時,無意被被鄉村教師梁俊和山裡的小女孩小梁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唱火的一首改編自清代詩人袁枚的《苔》所打動。袁枚《隨園詩話》:足不老,筆不老,心袁枚的一生,從24歲科考中進士開始,到34歲因父親去世辭官養母,十年的時間,他的性格與官場格格不入,看透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便在南京的小倉山,買了一處園子
  • 清代袁枚的作品《苔》有什麼魅力
    第一次在《經典詠流傳》聽到《苔》這首歌,讓我很驚豔,我熱淚盈眶,不知道是被孩子天籟般的童聲打動,還是這百年的詩句感動了我。那麼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它為什麼有如此大的魅力?我個人認為是它所傳遞的精神價值深深地打動了很多人。
  • 寫出「苔花如米小」的清代詩人袁枚,原來是位「寶藏詩人」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代詩人袁枚這首沉寂了300多年的小詩《苔》,一度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被鄉村教師和他學生的演繹深情喚醒。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生命卻在頑強生發。你看那苔花雖如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那樣卓絕開放。它告訴人們,縱使生長在不被矚目的角落裡,也不要哀怨和膽怯。把夢想裝進心裡,一樣可以讓人生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 從此做個有趣的人,袁枚的這首詩裡到底寫了什麼?
    苔花他寫過的一首詩《苔》曾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簡單易懂,純樸自然,以清新的筆觸道出了自然界中最美的一種力量:生命的力量。他寫出了生命之間最容易溝通的東西。苔花小而白,不依賴環境生存,給人一種慰藉,讓人心裡感動。
  • 清代袁枚十首詩,清雅脫俗,樸素自然,除了《苔》你讀過哪首?
    因為CCTV《經典詠流傳》上的一首《苔》,袁枚真的火了,讓很多人開始注意到這位清代大才子。翻看袁枚的資料,再看他筆下的詩句,袁枚原來這麼厲害,他的詩句清雅脫俗,樸素自然,除了《苔》還有很多優秀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具有生命的詩句吧!幼年時期,袁枚天資聰慧,學習又刻苦,將同齡的小夥伴遠遠落在身後。與大部分有才識的人一樣,袁枚踏上官場,但在三十餘歲的時候,歸隱田園,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82歲去世。
  • 詩詞欣賞:除了突然爆紅的《苔》,袁枚那些經典的小詩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沉寂了300年的詩句因鄉村教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經典詠流傳》舞臺重新喚醒,一夜爆紅,也讓袁枚重新走回人們的視野。
  • 讀讀清朝袁枚的小詩《苔》和當代詩人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一2018年的央視春晚節目《經典詠流傳》讓清朝才子袁枚的一首五言小詩火了。這首小詩的名字叫《苔之一》。其一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而《苔》前兩句細品一下,則令人堅強。生命不止,時光未息,鬥志昂揚,壯心不已。萬物生長靠太陽,而沒有太陽的地方呢?你就不生長了,不生存了?握緊自己的小拳拳,把青春奢侈地綻放給自己看也行!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青苔,按照現代植物學家的研究來證實是不會開花的。
  • 袁枚夜裡看到外面下起了大雪,於是寫下一首詩,成就了一首經典!
    袁枚也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美食家等等,一生也是放蕩不羈,活得極為灑脫,為此還寫過了無數的經典詩作,特別是一首《苔》,更是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告訴了世人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即使是很渺小,那也應該要活得轟轟烈烈。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袁枚的詩中最出色的是哪篇?是《苔》?讀完這篇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央視的節目《經典詠流傳》上,來自貴州的支教老師,帶著學生們詠唱的一首《苔》,感動了無數人。將這首沉寂了200多年的小詩帶入到人們的視線中,它的作者清代文學家袁枚也進入到大家的視線裡。不過袁枚的詩中出色的不只有《苔》一首,這篇《馬嵬》同樣的別出心裁,引人深思。
  • 另一視角看傳統文化的傳承:若不是《經典詠流傳》,袁枚的《苔...
    《苔》,新華社客戶端也對該詩做了重點推介,「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影響億萬中國人。   在自然熱度帶動下,《苔》節目短視頻點擊量突破4000萬,成為春節期間最熱門歌曲;24小時內產生了20篇「10萬+」微信文章,創造了單期節目10萬+文章之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尤被《苔》所觸動,並在朋友圈分享感受,「一首詩何以唱哭人?因為它依然有著強大的現實意義:普通人可以最偉大。」
  • 風流隱士袁枚的《苔》告訴你: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首詩是清代大文士、大雅士、大隱士、大吃貨,最具文藝精神的同性戀者袁枚的詩句。一首短詩,全文如下: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及其短小精良,意思也很淺顯。說我們常見的最普通最不起眼的青苔,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雖然沒有陽光的照耀,沒有多少人去喜歡它關注它,但是青苔自己關照自己,活的還很青春自在。雖然是青苔,但是人家也開花,雖然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美麗,在青苔的心裡,自己就是一朵美麗的花朵。用現在的話說,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天使。這個天使不在別人的眼裡,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 苔這首詩的翻譯 苔這首古詩的意思
    說到青苔,大家應該都見過,並且很熟悉,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它。青苔總是在潮溼的地方默默生長,生命力頑強,令人敬佩。詩人袁枚便作了一首詩名為《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弘揚傳統、傳承文化,書寫經典第67期——清·袁枚《苔》
    2018年2月16日,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由袁枚作詞、梁俊作曲的一首歌《苔》,被來自貴州山區的孩子們唱紅,這首沉寂了300多年的小詩迅速紅遍大江南北。可能300多年前的袁枚,也沒想到他的一首小詩,會在300多年後重新紅起來,成為經典流傳。袁枚在歷史上名氣並不大,但他的事跡卻值得我們現代人回味,細數他的歷史,簡直可以稱為辭官下海經商第一人。
  • 袁枚這首小詩短小精悍,十分勵志,彷徨失意時不妨讀一讀
    雖然苔蘚的花朵十分微小,小得只有米粒那般大,但它卻可以像美麗華貴的牡丹那樣,自由驕傲的開放在這片天地中。詩詞淺析這首小詩表面上是「詠物」,但其中卻滿含著人生勵志的內容。而就苔蘚本身而言,它是一種十分矮小,甚至可以說是低等的植物。但就是這種「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發育不良』」的小植物,也像牡丹那樣綻放花朵,這種精神是可佩的。詩中第一句「白日不到處」點明了苔蘚的生存環境,那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但第二句卻說「青春恰自來」,沒有陽光,為何會有青春來呢?
  • 袁枚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雖然我們很渺小,但也可以活得轟轟烈烈
    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清朝詩人袁枚的這首《苔》,這首詩雖然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它裡面的哲理性,卻是最為令人震撼。袁枚正是描寫了很普通的苔花,這種花開得很小,它猶如米粒一樣,所以它並不起眼。《苔》清代:袁枚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一首極其勵志的清詩,只有短短20字,卻言淺意深,令人感動不已!
    它形制短小,只有短短20字,卻言淺意深,令人感動不已!它就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苔》。苔 袁枚 (清)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主人,倉山居士,清朝乾嘉時期著名的性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評論家和美食家。袁枚一生著作頗多,佳作不少,例如《隨園詩話》《子不語》《峽江寺飛泉亭記》等等。這首《苔》因其短小直白,常常被人們忽視,沉寂了很多年。
  • 閱讀袁枚《苔》感想,不負韶華,用生命綻放
    苔 【清】 袁枚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從古至今無論是李白在《長幹行二首》中的「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的落寞青苔;還是葉紹文的《遊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 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
    趙孟頫行書集字《苔》 苔 清·袁枚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20字小詩《苔》 被鄉村老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 在《經典詠流傳》舞臺重新喚醒 孩子們最樸質無華的天籟之聲 唱哭了庾澄慶和曾寶儀
  • 袁枚,風流才子,桀驁不羈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小小的生命也可以盛開綻放,平凡的人也可以偉大。花就算如同米粒般大小,但也是花,也能接種,繁衍後代,靠著自己的頑強生命力,也有生存、驕傲的權利,它的頭頂也有廣闊的藍天、潔白的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