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玉婷說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玉婷說史。說到烏託邦,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事一描繪虛擬的不存在的沒有階級的的幸福社會。那麼,美託邦又是什麼呢?在當時的英國,美託邦的興起有意味著什麼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威爾斯在《將要出現的事物形狀》中寫下對威爾遜的揶揄頌詞之前,他已經表達了這種讚美並且正在對一系列關鍵性的與美託邦相關的作品進行研究。當吉ト林洋洋灑灑地想像了一個沒有美國民主威脅的未來的時候,威爾斯卻似乎在積極支持美國日益增長的權力和影響。早在1906年,威爾斯就已經宣稱「我們的未來與美國的未來緊密相連,並在某種意義上依賴於它」。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吉ト林戰前的那些關於美國附屬性的科幻小說不再完全站得住腳的時候,威爾斯的作品卻展現了對美國登上全球舞臺的一種基本認可。世界英語文壇上同時期的作家愈來愈抵制美國影響力的上升,而與此相反,他仍然認為美國的命運與英國以及世界的命運無可阻擋地交織在一起。
《將要出現的事物形狀》將未來新的世界秩序的起源追溯到威爾遜和美國,而威爾斯鮮為人知的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則明確地將美國理念作為跨越和批判英國特性的一種手段。在《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一書中,威爾斯將他的烏託邦式的政治願景與他所認為的精英主義的英國文化理想聯繫在一起。雖然今天這部小說不再為人熟知,但是在其出版之時,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激起了F.R.利維斯的怒火,他在頗具影響力的文章「大眾文明與少數人的文化」的篇末指明了對《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的批判。畢竟,是在《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中,威爾斯將英國文化的精英主義或者對所謂高雅藝術的讚美抨擊為原法西斯主義。
而且,威爾斯將戰後英國最大的威脅描述為,其自身對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的「傳統」進行的再投資。與這種倒退的英國特性形成對比,威爾斯通過大眾娛樂和政治民主,將美國想像成普通人的國度。甚至比吉ト林早期對政治和功績的讚美更為明顯,威爾斯的小說將正在蓬勃發展的高雅和低俗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國家主義和全球未來等更為廣闊的問題聯繫起來。最後,他提出了美國價值觀的擴散一一個「無處不在的美國」一作為給他在戰爭期間定位的英國精英主義的一個解決辦法。
威爾斯將他的小說分成現實和幻想兩部分,以此完成他對英國精英主義及其深遠影響的批判。首先,在現實部分,我們會見到眾多人物,包括小說的主要反面主角:一位致力於精英審美理想的牛津大學的學監和一位嘲弄學監等級嗜好的英國資本家。在第二部分,超自然的方法將這個低微的小學監變成了手握重權的獨裁者。小說然後就切入到思想實驗中,將學監的文化理想轉化成災難性的公共政治。在英國與美國互相較量的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提出要引領世界朝向新的方向,要廢除英國帝國主義的舊成見,並且要實現近似威爾遜的全球和平的願景。小說將美國的主張作為一個真正的可能性,使美國代表一種仁慈的資本主義,完全處於舊世界秩序暴政的對立面。
小說開篇相當戰略性地設在倫敦國家美術展覽館,學監帕勒姆閣下關於藝術和文化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幕確立了小說將立足於文化問題,伯西想知道流行的色情文學與委拉斯凱茲的裸體之間的區別。對於伯西而言,不是畫作本身而是畫作所具有的的估價令他感到困擾。伯西渴望一個擺脫了令人窒息的歐洲傳統主義的世界。小說最終使伯西得到了肯定而判定帕勒姆的野心有罪,帕勒姆在伯西身後喃喃低語表現出的侮慢「他沒有任何傳統」——在小說結尾被轉化為對帕勒姆自己的一種控訴:「帕勒姆先生是傳統的」。
一位極其富裕的實業家,他的事業被簡單地表述成買入和賣出,對他的諷刺代表了大眾趣味,這似乎沒有令威爾斯感到憂慮。對於小說的目的而言,伯西是通俗的贊助者。伯西對傳統的缺乏不僅體現在他對藝術和貴族同樣的輕蔑,還體現在他在宴會上展示的爵士樂。正如帕勒姆看到一支美國黑人爵士樂隊時所表達的震驚:「貞潔女王,她最親愛最忠誠的伯利怎麼成了那個古銅臉的指揮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爵士樂隨著美國黑人樂隊的領隊詹姆斯·裡斯歐羅巴來到英格蘭正如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所指出的,在20世紀20年代,倫敦許多地方都跟著爵士樂跳舞。
威爾斯在此注意到,英國對爵士樂的迷戀程度已經幹擾到傳統的文化理想,尤其是在種族界限方面。在這方面,威爾斯的《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是對國家主義者反應的一種模仿,國家主義者集合了英國歷史以對抗美國黑人對國家音樂的入侵。在帕勒姆對英美政治關係的沉思中,這樣一種並置風格顯示了它的怪誕回應。帕勒姆考慮這個問題:尤其是自從戰爭開始,美國人似乎已經詭秘地、不知不覺地從世界的指揮思想中溜走了…叛徒!他們究竟有什麼更好的?以伊莉莎白女王、莎士比亞、羅利、五月花號、尼爾森和維多利亞女王的名義,這些人有什麼更好的呢?
帕勒姆的反覆誦念試圖將英國的遺產變成對抗美國的魔法。這些將英國定格在過去的名字將莎士比亞變成了意識形態的維護,以抵制美國在諸如國家聯盟等國際聯盟方面的企圖。儘管帕勒姆將國家聯盟視為「可憐的威爾遜的垂死的紀念」,但是對於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美國所扮演角色的前景卻深感困擾。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威爾斯顯然站在美國國際主義這一方,以伯西為代表,與英國資本主義展開較量,以對抗國家主義傳統,這些傳統都醒目地寫在帕勒姆的英國歷史象徵的清單上。
可以說,那時候的美國的發展也是相當迅速的,畢竟作為一個剛成立的國家,美國能做到當時候的地位,也是值得其他的國家學習的,而威爾斯則是站在了美國這一邊,試圖想借鑑美國的長處來推動英國的發展。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