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站在美國那一方,與英國資本主義較量,對抗國家主義傳統?

2020-12-22 百家號

百家原創作者:玉婷說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玉婷說史。說到烏託邦,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事一描繪虛擬的不存在的沒有階級的的幸福社會。那麼,美託邦又是什麼呢?在當時的英國,美託邦的興起有意味著什麼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威爾斯在《將要出現的事物形狀》中寫下對威爾遜的揶揄頌詞之前,他已經表達了這種讚美並且正在對一系列關鍵性的與美託邦相關的作品進行研究。當吉ト林洋洋灑灑地想像了一個沒有美國民主威脅的未來的時候,威爾斯卻似乎在積極支持美國日益增長的權力和影響。早在1906年,威爾斯就已經宣稱「我們的未來與美國的未來緊密相連,並在某種意義上依賴於它」。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吉ト林戰前的那些關於美國附屬性的科幻小說不再完全站得住腳的時候,威爾斯的作品卻展現了對美國登上全球舞臺的一種基本認可。世界英語文壇上同時期的作家愈來愈抵制美國影響力的上升,而與此相反,他仍然認為美國的命運與英國以及世界的命運無可阻擋地交織在一起。

《將要出現的事物形狀》將未來新的世界秩序的起源追溯到威爾遜和美國,而威爾斯鮮為人知的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則明確地將美國理念作為跨越和批判英國特性的一種手段。在《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一書中,威爾斯將他的烏託邦式的政治願景與他所認為的精英主義的英國文化理想聯繫在一起。雖然今天這部小說不再為人熟知,但是在其出版之時,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激起了F.R.利維斯的怒火,他在頗具影響力的文章「大眾文明與少數人的文化」的篇末指明了對《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的批判。畢竟,是在《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中,威爾斯將英國文化的精英主義或者對所謂高雅藝術的讚美抨擊為原法西斯主義。

而且,威爾斯將戰後英國最大的威脅描述為,其自身對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的「傳統」進行的再投資。與這種倒退的英國特性形成對比,威爾斯通過大眾娛樂和政治民主,將美國想像成普通人的國度。甚至比吉ト林早期對政治和功績的讚美更為明顯,威爾斯的小說將正在蓬勃發展的高雅和低俗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國家主義和全球未來等更為廣闊的問題聯繫起來。最後,他提出了美國價值觀的擴散一一個「無處不在的美國」一作為給他在戰爭期間定位的英國精英主義的一個解決辦法。

威爾斯將他的小說分成現實和幻想兩部分,以此完成他對英國精英主義及其深遠影響的批判。首先,在現實部分,我們會見到眾多人物,包括小說的主要反面主角:一位致力於精英審美理想的牛津大學的學監和一位嘲弄學監等級嗜好的英國資本家。在第二部分,超自然的方法將這個低微的小學監變成了手握重權的獨裁者。小說然後就切入到思想實驗中,將學監的文化理想轉化成災難性的公共政治。在英國與美國互相較量的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人提出要引領世界朝向新的方向,要廢除英國帝國主義的舊成見,並且要實現近似威爾遜的全球和平的願景。小說將美國的主張作為一個真正的可能性,使美國代表一種仁慈的資本主義,完全處於舊世界秩序暴政的對立面。

小說開篇相當戰略性地設在倫敦國家美術展覽館,學監帕勒姆閣下關於藝術和文化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幕確立了小說將立足於文化問題,伯西想知道流行的色情文學與委拉斯凱茲的裸體之間的區別。對於伯西而言,不是畫作本身而是畫作所具有的的估價令他感到困擾。伯西渴望一個擺脫了令人窒息的歐洲傳統主義的世界。小說最終使伯西得到了肯定而判定帕勒姆的野心有罪,帕勒姆在伯西身後喃喃低語表現出的侮慢「他沒有任何傳統」——在小說結尾被轉化為對帕勒姆自己的一種控訴:「帕勒姆先生是傳統的」。

一位極其富裕的實業家,他的事業被簡單地表述成買入和賣出,對他的諷刺代表了大眾趣味,這似乎沒有令威爾斯感到憂慮。對於小說的目的而言,伯西是通俗的贊助者。伯西對傳統的缺乏不僅體現在他對藝術和貴族同樣的輕蔑,還體現在他在宴會上展示的爵士樂。正如帕勒姆看到一支美國黑人爵士樂隊時所表達的震驚:「貞潔女王,她最親愛最忠誠的伯利怎麼成了那個古銅臉的指揮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爵士樂隨著美國黑人樂隊的領隊詹姆斯·裡斯歐羅巴來到英格蘭正如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所指出的,在20世紀20年代,倫敦許多地方都跟著爵士樂跳舞。

威爾斯在此注意到,英國對爵士樂的迷戀程度已經幹擾到傳統的文化理想,尤其是在種族界限方面。在這方面,威爾斯的《帕勒姆先生的獨裁統治》是對國家主義者反應的一種模仿,國家主義者集合了英國歷史以對抗美國黑人對國家音樂的入侵。在帕勒姆對英美政治關係的沉思中,這樣一種並置風格顯示了它的怪誕回應。帕勒姆考慮這個問題:尤其是自從戰爭開始,美國人似乎已經詭秘地、不知不覺地從世界的指揮思想中溜走了…叛徒!他們究竟有什麼更好的?以伊莉莎白女王、莎士比亞、羅利、五月花號、尼爾森和維多利亞女王的名義,這些人有什麼更好的呢?

帕勒姆的反覆誦念試圖將英國的遺產變成對抗美國的魔法。這些將英國定格在過去的名字將莎士比亞變成了意識形態的維護,以抵制美國在諸如國家聯盟等國際聯盟方面的企圖。儘管帕勒姆將國家聯盟視為「可憐的威爾遜的垂死的紀念」,但是對於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美國所扮演角色的前景卻深感困擾。在小說的第一部分,威爾斯顯然站在美國國際主義這一方,以伯西為代表,與英國資本主義展開較量,以對抗國家主義傳統,這些傳統都醒目地寫在帕勒姆的英國歷史象徵的清單上。

可以說,那時候的美國的發展也是相當迅速的,畢竟作為一個剛成立的國家,美國能做到當時候的地位,也是值得其他的國家學習的,而威爾斯則是站在了美國這一邊,試圖想借鑑美國的長處來推動英國的發展。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揮之不去的2020與美國的基督教國家主義 | 臨風
    「美國基督教聯盟」的新聞信在圖片下面說:「美國是唯一的一個將感恩節植根於『猶太-基督教傳統』的國家。.大多數美國人把這個節日看作是他們信仰的一種表達。」這樣講基本沒錯。然而話鋒一轉:「我們很快就要慶祝第400周年的感恩節(還有9年),上帝仍然沒有收回他對這個國家的祝福,儘管我們現在應當承受天譴。
  • 為國家主義(Nationalism)說幾句話(1/2)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國家發現,國家主義能賦予國家難以想像的巨大力量。而一戰中,各國通過國家主義而動員的軍隊和工業生產,遠遠超出了傳統王朝國家所能想像的。二戰後,對西方來說,國家主義浪潮給予了西方殖民地追求獨立的意志和力量,最終導致了歐洲殖民帝國的崩潰。
  • 英國財經作家:美國的不平等為何高於歐洲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國的十字路口|英國財經作家:美國的不平等為何高於歐洲澎湃新聞記者 蔣夢瑩2020年初,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推入危機之中。為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採取了激進的「零利率+無限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國國會通過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財政紓困政策,極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市場陷入無序與混亂之中。
  • 剛剛,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站上了資本主義的土地!
    英國「推倒種族主義者」網站製作的《英國推倒指南》相當諷刺:在如今的歐美諸國裡,一場自美國而開始的「黑命貴」運動,正以秋風掃落葉的姿態,迅速的破滅著西方社會一切根植文化的精神與驕傲社會主義光芒照耀資本主義世界黑暗,引領革命時代步伐?戎評為何這麼說?6月10日,美國眾議院議長,民主黨籍政客佩洛西在個人推特上公開對「推倒種族主義者雕像」表示了支持。在此則推文中佩洛西還進一步呼籲稱,目前正擺放在美國國會大廈大廳內的11座南方邦聯雕像是在「向仇恨致敬」,我們應該拆除他....
  • 瀧川事件:大學和國家權力的較量
    大正時代的民主風氣日漸式微,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思潮迅速泛濫。國家主義主張國家權力高於一切,無所不在,積極對外擴張;民族主義則高舉「國粹」和「日本精神」的旗幟,把日本的一切都無限美好化。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合流,就形成了日本的法西斯主義,侵蝕腐蛀著新興大國日本。
  • 美國權貴無症狀也能優先檢測,這就是先進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生
    還記得那讓人震驚的香甜、清新、奢華的空氣嗎?如今,我們也震驚了。被那些自詡擁有「優越」制度和「高級」醫療系統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新冠疫情肆虐下的「輝煌」戰果震驚了。因為在此之前,美國聯邦政府搶走了麻薩諸塞州自行訂購的300萬隻口罩,所以中國口罩的到來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看「高級」的資本主義把人都逼成了什麼樣?我們說點深層的。為什麼眾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的表現都那麼拙劣。
  • 美國的十字路口|英國財經作家:美國的不平等為何高於歐洲
    英國財經作家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Adrian Wooldridge)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書面專訪時肯定地表示,美國的不平等狀況顯著高於受過民主社會主義衝擊的歐洲和英國。伍爾德裡奇為《經濟學人》雜誌「熊彼特」專欄作家,曾任該雜誌駐華盛頓站主任。他曾與《經濟學人》雜誌總編約翰米克爾思韋特合著《右派國家》一書。
  • 英國人為何「瞧不上」美國人?
    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鉤沉梳理以及研究與分析,揭示了20世紀上半葉英國人直面美國文化入侵而生發的焦慮和擔憂。作者通過文化批評家F.R.利維斯和T.S.艾略特的作品折射出英國人圍繞著美國的爭論。通過對電影、回憶錄、小說、詩歌以及期刊等大量史料的分析,作者展現了英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文化如何在與美國文化的紛繁而複雜的權衡較量過程中進一步確立自身民族文化認同的定義。
  • 訪談|資本主義為何既依賴民族主義,又被民族主義瓦解?
    作為蘇格蘭人,他研究2000年之後崛起的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探求其為何在近年來突然崛起。並出版相關著作《發現1692-1746蘇格蘭革命》(Discovering the Scottish Revolution 1692-1746)、《蘇格蘭民族身份的起源》(The Origins of Scottish Nationhood)等等。2012年,他出版著作《資產階級革命何以成立?》
  • 丹·席勒講座:數位化時代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完成了現代化
    他表示:目前,美國仍在戰略領域佔主導地位,但多種挑戰其統治地位的因素也在不斷增長,而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發展而言,資本主義的數位化並不能拯救其自身深處的危機趨勢。數字產業為何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建構誘人前景、吸引大量資本?接下來,丹·席勒通過對主要的政治力量和大型企業的對抗史進行整體性梳理,進一步分析了他眼中的當今世界信息地緣政治格局。丹·席勒(Dan Schiller)美國:數字資本主義主要為誰服務?
  • 英國《金融時報》:資本主義的道德困境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約翰-普倫德乍看之下,最近幾周給上海和深圳股市造成混亂的巨大泡沫似乎是中國特有的。畢竟,政府對泡沫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無疑希望借著股價飆升來以極低的成本重組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
  • :黃河式資本主義
    就是很多人一談起新左派跟自由派的爭論,就有這麼一個很簡單的二元分化,就是覺得自由派都是一幫主張更激進的市場改革,讓中國變得更加資本主義,同時政治上要求自由、民主、人權。而所謂的新左派則反過來,主張一種國家主義的威權統治,贊成一種比較傾向於公有制的社會經濟跟更廣泛的福利保障。那麼同時對外要捍衛自己的主權,要保衛好自己的民族利益,國家的利益等等。
  • 「網際網路+」發展的最終結果必然引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大危機和生產...
    英國牛津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評估了美國700個職業「計算機化」的可能性,得出結論:「『美國47%的就業機會面臨危險』。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係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毋庸爭辯的事實。」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屬性,但科學技術必然為科學技術佔有者所服務。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條件下,資本為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還必然利用和佔有科學技術,技術和科學的進步就意味著資本榨取血汗的藝術的進步。
  • 工業產值早超過英國,可為何美國一戰後攫取世界霸權卻失敗了?
    樓主「veauz」:美國南北戰爭後迅速發展,1890年工業產值超過英國,到一戰前工業總量超過德國、英國之和,如果說由於軍事上的劣勢,綜合國力還在英德之後,那一戰後,德國、俄國近乎崩潰,英、法元氣大傷,美國毫髮無傷,大發戰爭財,以兩倍於英國的人口,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英國,而且是歐洲的債權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40%以上,已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強國
  • 美國:州長敢公開叫板總統,美國各州的權力為什麼這麼大?
    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時,川普號召全國有序恢復經濟活動,但卻引來各州長的反對由此可見,美國總統並非想的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甚至不能干涉州長的事務。為何會這樣呢?美國並不是集權國家,其實施的是聯邦制,每個州都是政治實體,享有相對獨立的主權。
  •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為何沒有發展成為工業革命?
    但是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家魏斐德所說的;「他對商業的輕蔑意在垂範未來,而非描述現實。」即商人低下的社會地位僅僅是就名義上而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甚至是「士」都羨慕商人富有的生活。尤其是在明清以後,商人在國家經濟中擔任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不僅是富商巨賈,就普通的商人也被視作具有社會價值的成員。
  • 為何工業資本主義發生於歐洲而非中國
    專欄編輯:李曉龍,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原文引:本文欲達成三個相關目標:首先,介紹「加州學派」學者們的中心論點;其次,圍繞彭慕蘭(KennethPomeranz)所撰寫的加州學派的扛鼎之作,對加州學派作出批判性的評價;最後,就「為何工業資本主義發生於歐洲而非中國」這一大多數加州學派學者所關心的中心議題提供一個不同的解釋。
  • 生病的英國:冰冷的資本主義外表下,藏著一顆溫暖的社會主義內心
    資本主義越發展,這種矛盾就越激烈,將不可避免導致一場無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將實現工人的自由。他督促工人階級時刻做好革命的準備,迎接革命的到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這就是第一國際,認為武裝革命才會實現全人類自由。馬克思晚年,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接踵而至,資本主義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為什麼資本主義導致了前蘇聯地區的民族衝突
    而且,就像在印度的英國人一樣,塔吉克人對抗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對抗哈薩克人,亞美尼亞人對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對抗阿布哈西人,俄羅斯人對抗所有其他人。沙皇的命令是:「如果巴什基爾人或吉爾吉斯人表現出反叛的傾向時,他們將互相較量,俄軍則可以坐收漁利。
  • 什麼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萬惡嗎?
    1883年,英國班敦鐵路公司併購西科克鐵路公司。就在併購籤字花押的前一刻,西科克宣布向管理團隊發放巨額獎金。班敦公司立即向英國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認為西科克不應該那麼幹。英國高等法院受理此案。法庭權衡再三,最終作出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