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
主講人:淨土法門老法師
高雄醫學大學大講堂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五日
主辦單位: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
協辦單位:極樂寺
尊敬的杜教授,諸位教授,諸位同學,還有諸位嘉賓,佛門裡面的諸位法師,大家下午好!
今天這場講演,我到現在還不清楚是什麼人促成的,給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生命輪迴,宇宙奧秘」。這個題目太大了。
我最近一年多來,我們在電視、在網絡與許多朋友們,在一起學習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這篇文章文字雖然不多,確實是講這個問題,講宇宙的奧秘,講生命輪迴。生命怎麼來的,宇宙怎麼形成的,跟現代科學講得不一樣,可是也有很接近的地方。就是近代的科學家發現,物質的宇宙不是真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這個說法跟《還源觀》的很接近,確實是無中生有。宇宙的現象是不是真實的?這個學過大乘經教的同學都知道,《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金剛經》在中國可以說是第一部經,知名度最高。在過去,無論學佛或者不學佛的、這些士大夫、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什麼?相是現象,我們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的現象,這就把整個宇宙概括了。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金剛經》最後有首偈子,非常出名,很多人都能夠記得,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因緣生法,也就是有生有滅的法。你說哪一法沒有生滅?動物有生老病死,這是有為。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我們講的星球,它有成住壞空。大概除了虛空之外,你找不到一法不是有為法。那就說明,這些就像「夢幻泡影」一樣。這四個字,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講經教學裡頭應用得最多,這四個字是以夢為主,後面幻、泡、影都是襯託的,它主要的在夢。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夢中東西是有還是沒有?說實在的話,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所以佛舉這個例子好。我們現實的這個宇宙,這裡頭的萬物,包括我們自己身體,跟這個非常相似,也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這個理很深。
我們今天到這邊來講,我也簡單地畫一個表,這是我們講演的大綱,可是這個內容很豐富,要照這個講起來,大概十幾個小時也講不完,我們今天就簡單的跟諸位介紹。
宇宙這東西到底從哪裡來的?這是個奧秘。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面講,講自性,講本性,這個東西是真的,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而自性的本體,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有類似的地方,但是沒有佛法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把它配起來講,我們講中國傳統的學術,《大學》裡面講的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很像《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大是講體,方是講現相。大是講本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這是形容。廣是作用,它的用處,起用無量無邊,廣是起用,明德。
我們這次是用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就是用《華嚴經》的方法來修行,讓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是什麼?性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在現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從它那裡發現出來的,但是這個體,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什麼都不是,宗門大德說,「說似一法即不中」,沒有法子跟它比擬,找不出東西來跟它相比。它在不在?它在。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你看外國科學家發現的,也很有道理,物質從哪裡來?無中生有。那個無就是自性,它會變現出來,它為什麼會變現?我們先要把這個東西有個概念。
自性有個概念,自性是什麼樣子?那得找明心見性的人,讓他們來談談自性是什麼樣子。第一個,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明心見性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代表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分子,好學,很用功,他是王子出身,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尋師訪友,到處去參學,去學習,他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的身份是王子的身份,這很特殊,聰明好學,這樣的人,哪個老師不喜歡?當然都非常喜歡,樂意去教他。
在當時印度的宗教跟學術,是那個時候世界的最高峰,頂尖的地方。印度人做學問,他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禪定。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這是古婆羅門教。古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興都教,我跟他們往來很多,這裡面一些長老,我認識得很多,他們告訴我,他們應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們能相信的。婆羅門教他不重視歷史,不重視文字記載,他重視禪定。禪定可以突破空間維次,他直接看到。全世界對於宗教,都承認它至少有八千五百年。我們佛教在世界上公認的,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這樣說起來,印度教至少超過我們五千年,所以它歷史悠久。不但宗教普遍的修定,學術界也修禪定。所以禪定在當時印度是一種很普通的風氣,大家都學。
能夠入禪定入到第幾個層次,不一定。我們也能相信達到第八定的人一定不少,六道這個事情是在定中看見的。有四禪八定的功夫,對於六道輪迴裡面的空間維次,可以全部突破。他最高的定功,上面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是一個人見到,只要你修定,你都能夠見得到,這是事實上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不例外,他的功夫肯定達到最上層,但是對於一個好學的人來講,這裡頭有問題,我相信世尊也有這個問題,第一個,六道從哪裡來的?(第二個)為什麼會有六道?(第三個)六道外面還有沒有世界?我們都能想到這個問題,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也想到。但是這個問題在印度,無論是宗教、學術,都沒有法子回答。在印度當時把四禪天、四空天,就認為是宇宙的源起,特別是四空天,我們中國人也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這個話就很像四空天的境界,把這個當作宇宙的開頭,沒有認真再去向上追。
釋迦牟尼佛他當然是不太滿意,沒有找到圓滿的答案,學了十二年。所以他就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在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就超過八定,入更深的。入更深的定,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完全解決,這叫大徹大悟,這叫明心見性。諸位要知道,十二年所學的要不放下,他不會見性,古印度這些人學了多年不肯放下,所以他見不了性。不肯放下叫所知障。佛見性之後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又為什麼不能知道?《華嚴經》上特別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你見不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兩種。妄想是所知障。所以佛就示現,教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可不可以學?可以學。學,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障礙,變成所知障。所以佛家講障礙明心見性,兩大類障礙,一大類是煩惱障,一大類是所知障。所以《金剛經》上佛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可以學,學了你得放下,不能執著,不能分別。
你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我們用什麼樣心態來學佛呢?聽經,聞法,讀經?他教導我們不執著言說相。聽經的時候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分別言語,讀經呢?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語不能執著,文字當然也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所以你要曉得,它是一個指路牌,它不是目的地,這要清楚,你可以循著它的指示往前面走,走到那裡就把它丟掉,就不要再去理會它,你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第一個,不能執著言語文字。第二個呢,不能執著名字相。經典裡面許多的名詞術語,是為了方便起見幫助你回歸自性,你一執著,你就回不去了。譬如說,我們從高雄到臺北,你看到高速公路上的牌子「臺北」,你以為那就是臺北,那你永遠不能到,所以名字相不能執著。給你說佛說菩薩都是假設的,你要執著真有佛,真有菩薩就壞了,你就不能成就,你不執著你就真的是菩薩,真是是佛陀。這是第二個,名字相不能執著。第三個,心緣相不能執著。心緣相是什麼?我一聽,我懂了!你沒懂,你錯了。所以你聽要怎麼聽?你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那你就真懂,你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會跟惠能大師一樣,你真的懂,你一起心動念就不懂了。為什麼?起心動念是無明,是煩惱障,分別執著是更嚴重的煩惱障,煩惱不能見性,無明不能見性,它障礙了,所以所知障跟煩惱障,都是嚴重的障礙。
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之後,把心性的體相用做個報告。這個報告很詳細,時間也很長,我們在經典上講的,他用了二七十四天,也有經上講三七二十一天,他做報告,這個報告是什麼?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報告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性的體、性的相、性的作用,非常詳細。
在中國,諸位要知道,也出現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同一個境界,決定沒有差別。這是大家曉得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釋迦牟尼佛是表演知識分子,現在講是有文化的,慧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是什麼?是不認識字,沒有文化的。他也能見性,就說明明心見性與有文化,沒有文化沒有關係。你有沒有讀書,有沒有去學習也沒有關係,慧能大師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一堂課都沒有聽過。你看《壇經》第一篇就是他的自傳,他沒有聽過一堂經,也沒有念過一部經,大部不必說,連小部經他也沒有念過,五祖忍大師居然把衣缽傳給他,什麼道理?他明心見性了,他為什麼明心見性?放下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放下
我記得我是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那個時候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最後一個單元,給我講佛經哲學,我非常訝異,我說佛是宗教,是迷信,是低級宗教。什麼叫低級宗教?多神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唯一的一個真神。佛門裡頭什麼都拜,神是數不清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回歸自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所以秘訣是在看破、放下。,這就叫泛神教。泛神教就是多神教,在宗教裡頭,所謂是低級的。我說它哪有哲學?方老師很嚴肅的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頭一次聽人家這麼講。「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樣子接受他老人家教誨,把對佛教以前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他老人家很慈悲,還告訴我,你要真正想學佛經哲學,現在寺廟裡頭你可能找不到,我說到哪裡去找?「經典。」他說你要依經典去學。在過去,寺廟裡面的出家人,真是了不起,有大學問,可是現在一般他不研究了,所以你找他可能也會得不到。這個話說得很有用處,為什麼?如果我們接觸一些人,他都不懂的話,往往我們會退心,認為方老師說的話有問題。他把話講在先,叫我在經典裡面去找,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東西。
這是我學佛的因緣,絕對不是一般的緣分,介紹我去,拉我去學佛。我們真正從學術裡面下手。慧能大師他放下之後,所以以後我是從方先生那裡明白之後,我認真學,搜集佛教的經典。在當時,民國四十二年,那年我二十六歲,經典很不容易找到。全臺灣只有三家印佛經,而且數量很少,種類也少。臺南慶芳書局,臺中瑞成書局,臺北是朱鏡宙老居士幾位居士搞一個臺灣印經處,沒有固定的住所,有這麼一個機構,他們數量很少,很不容易得到佛經。所以方老師指導我要看的這些經書,我都到寺廟裡找《大藏經》去抄。我記得我還抄了十幾部經書。你找不到(經書),哪像現在,現在太方便了,印刷術發達,要什麼資料都很容易得到。
接觸佛教之後,我的緣分還不錯,大概兩個多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出家人,是藏傳密宗的一個大德,是一個朋友介紹我跟大師認識。大師那年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六十五歲,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非常慈悲,對我很愛護。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向他提出一個問題。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了解佛法博大精深,微妙到不可思議,我請教大師,有沒有秘訣讓我很快就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開示,這樣我們就沉默了大概半個多小時,他看我看了半個多小時,我也很有耐心在等待,半個小時之後,他說了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來了,耳朵也豎起來了,他又不說話了,有之後就沒有了,他又不說話了,我就再等,這次大概等五六分鐘,他跟我講「看得破,放得下」。我第一天跟他見面,我沒有耐心,沒有定功,我聽得似懂非懂,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你要從布施。
你看第一天,真的,他一點保留都沒有,把轉凡成聖的秘訣告訴我,可是我並沒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那我就變成惠能第二,沒真正懂,似是而非的懂得,到什麼時候才懂?過了二、三十年之後才懂。老師沒有騙我,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但是你要曉得,為什麼一個問題提出去,看你半個多小時?這也是二、三十年之後領悟到,為什麼?年輕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怎麼能學佛?不但佛沒有法子學到,世間學術你也得不到。真正得到的東西,人要穩重,心地清淨,精神意志集中。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那個時候畢竟是年輕,比一般年輕人還好一點,如果不好,人家不肯教你,所以他半個小時是考驗你有沒有耐心,你能不能把浮躁的習氣放下,這個太重要了。心浮氣躁,聽東西就是耳邊風,不能夠領悟。我們看看現在的年輕人,比我那時候差遠了,所以你們要找到章嘉大師,他不會教你,他嘴裡笑咪咪的給你說幾句笑話,讓你走開,不會教你東西。誠敬重要。所以他還是用這個方法,就是看到我還有心浮氣躁的習氣,必須要降溫,要放下,再跟你說,說了之後,你一輩子不會忘記,說了之後,你會真的去幹。
釋迦牟尼佛他當然是不太滿意,沒有找到圓滿的答案,學了十二年。所以他就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在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就超過八定,入更深的。入更深的定,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完全解決,這叫大徹大悟,這叫明心見性。諸位要知道,十二年所學的要不放下,他不會見性,古印度這些人學了多年不肯放下,所以他見不了性。不肯放下叫所知障。佛見性之後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又為什麼不能知道?《華嚴經》上特別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你見不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兩種。妄想是所知障。所以佛就示現,教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可不可以學?可以學。學,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障礙,變成所知障。所以佛家講障礙明心見性,兩大類障礙,一大類是煩惱障,一大類是所知障。所以《金剛經》上佛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可以學,學了你得放下,不能執著,不能分別。
你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我們用什麼樣心態來學佛呢?聽經,聞法,讀經?他教導我們不執著言說相。聽經的時候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分別言語,讀經呢?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語不能執著,文字當然也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所以你要曉得,它是一個指路牌,它不是目的地,這要清楚,你可以循著它的指示往前面走,走到那裡就把它丟掉,就不要再去理會它,你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第一個,不能執著言語文字。第二個呢,不能執著名字相。經典裡面許多的名詞術語,是為了方便起見幫助你回歸自性,你一執著,你就回不去了。譬如說,我們從高雄到臺北,你看到高速公路上的牌子「臺北」,你以為那就是臺北,那你永遠不能到,所以名字相不能執著。給你說佛說菩薩都是假設的,你要執著真有佛,真有菩薩就壞了,你就不能成就,你不執著你就真的是菩薩,真是是佛陀。這是第二個,名字相不能執著。第三個,心緣相不能執著。心緣相是什麼?我一聽,我懂了!你沒懂,你錯了。所以你聽要怎麼聽?你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那你就真懂,你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會跟惠能大師一樣,你真的懂,你一起心動念就不懂了。為什麼?起心動念是無明,是煩惱障,分別執著是更嚴重的煩惱障,煩惱不能見性,無明不能見性,它障礙了,所以所知障跟煩惱障,都是嚴重的障礙。
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之後,把心性的體相用做個報告。這個報告很詳細,時間也很長,我們在經典上講的,他用了二七十四天,也有經上講三七二十一天,他做報告,這個報告是什麼?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報告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性的體、性的相、性的作用,非常詳細。
在中國,諸位要知道,也出現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同一個境界,決定沒有差別。這是大家曉得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釋迦牟尼佛是表演知識分子,現在講是有文化的,慧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是什麼?是不認識字,沒有文化的。他也能見性,就說明明心見性與有文化,沒有文化沒有關係。你有沒有讀書,有沒有去學習也沒有關係,慧能大師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一堂課都沒有聽過。你看《壇經》第一篇就是他的自傳,他沒有聽過一堂經,也沒有念過一部經,大部不必說,連小部經他也沒有念過,五祖忍大師居然把衣缽傳給他,什麼道理?他明心見性了,他為什麼明心見性?放下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放下
我記得我是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那個時候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最後一個單元,給我講佛經哲學,我非常訝異,我說佛是宗教,是迷信,是低級宗教。什麼叫低級宗教?多神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唯一的一個真神。佛門裡頭什麼都拜,神是數不清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回歸自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所以秘訣是在看破、放下。,這就叫泛神教。泛神教就是多神教,在宗教裡頭,所謂是低級的。我說它哪有哲學?方老師很嚴肅的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頭一次聽人家這麼講。「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樣子接受他老人家教誨,把對佛教以前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他老人家很慈悲,還告訴我,你要真正想學佛經哲學,現在寺廟裡頭你可能找不到,我說到哪裡去找?「經典。」他說你要依經典去學。在過去,寺廟裡面的出家人,真是了不起,有大學問,可是現在一般他不研究了,所以你找他可能也會得不到。這個話說得很有用處,為什麼?如果我們接觸一些人,他都不懂的話,往往我們會退心,認為方老師說的話有問題。他把話講在先,叫我在經典裡面去找,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東西。
這是我學佛的因緣,絕對不是一般的緣分,介紹我去,拉我去學佛。我們真正從學術裡面下手。慧能大師他放下之後,所以以後我是從方先生那裡明白之後,我認真學,搜集佛教的經典。在當時,民國四十二年,那年我二十六歲,經典很不容易找到。全臺灣只有三家印佛經,而且數量很少,種類也少。臺南慶芳書局,臺中瑞成書局,臺北是朱鏡宙老居士幾位居士搞一個臺灣印經處,沒有固定的住所,有這麼一個機構,他們數量很少,很不容易得到佛經。所以方老師指導我要看的這些經書,我都到寺廟裡找《大藏經》去抄。我記得我還抄了十幾部經書。你找不到(經書),哪像現在,現在太方便了,印刷術發達,要什麼資料都很容易得到。
接觸佛教之後,我的緣分還不錯,大概兩個多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出家人,是藏傳密宗的一個大德,是一個朋友介紹我跟大師認識。大師那年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六十五歲,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非常慈悲,對我很愛護。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就向他提出一個問題。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了解佛法博大精深,微妙到不可思議,我請教大師,有沒有秘訣讓我很快就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開示,這樣我們就沉默了大概半個多小時,他看我看了半個多小時,我也很有耐心在等待,半個小時之後,他說了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來了,耳朵也豎起來了,他又不說話了,有之後就沒有了,他又不說話了,我就再等,這次大概等五六分鐘,他跟我講「看得破,放得下」。我第一天跟他見面,我沒有耐心,沒有定功,我聽得似懂非懂,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你要從布施。
你看第一天,真的,他一點保留都沒有,把轉凡成聖的秘訣告訴我,可是我並沒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那我就變成惠能第二,沒真正懂,似是而非的懂得,到什麼時候才懂?過了二、三十年之後才懂。老師沒有騙我,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但是你要曉得,為什麼一個問題提出去,看你半個多小時?這也是二、三十年之後領悟到,為什麼?年輕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怎麼能學佛?不但佛沒有法子學到,世間學術你也得不到。真正得到的東西,人要穩重,心地清淨,精神意志集中。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那個時候畢竟是年輕,比一般年輕人還好一點,如果不好,人家不肯教你,所以他半個小時是考驗你有沒有耐心,你能不能把浮躁的習氣放下,這個太重要了。心浮氣躁,聽東西就是耳邊風,不能夠領悟。我們看看現在的年輕人,比我那時候差遠了,所以你們要找到章嘉大師,他不會教你,他嘴裡笑咪咪的給你說幾句笑話,讓你走開,不會教你東西。誠敬重要。所以他還是用這個方法,就是看到我還有心浮氣躁的習氣,必須要降溫,要放下,再跟你說,說了之後,你一輩子不會忘記,說了之後,你會真的去幹。
以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教給我們什麼?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是阿羅漢,你就成正覺,所以佛法學什麼?佛法追求的,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的,可以翻譯,為什麼不翻譯?叫尊重不翻,這是學佛唯一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求這個,這就是自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執著是三大類的障礙之一,這三大類裡面都有煩惱,都有所知,第一個是執著,一般大乘經裡面講的,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這個放下了,你就成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成正覺,正覺是學位,學位的名稱叫阿羅漢。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是最高的學問,像博士一樣,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所以你放下執著,你就成正覺,那你就是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你就提升了,你是正等正覺,你叫菩薩。如果再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把佛陀的學位拿到了。所以它這是三個學位的名稱。取得學位的條件,就是你放下多少。你把這個都放下了。
慧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諸位看《壇經》知道這故事,半夜三更老和尚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我們相信沒有書本,他不認識字,不用書本,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見性了。
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也得去報告。你看,他報告出來了,他報告只講二十個字。釋迦牟尼佛的報告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你就要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是什麼?就是慧能大師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展開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濃縮就是慧能大師二十個字,不增不減,妙不可言。
能大師說的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這個地方,自性清淨。「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解釋下面的「圓明」,圓是圓滿,明是智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在圓裡頭,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楞嚴會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三昧,都是講本定。本不生滅,一部《華嚴經》就是細說這五句,詳細的講解。
所以說,能大師在中國是,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世尊在印度那個時代,是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就現什麼身,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佛。《華嚴經》上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騙人。為什麼?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無論淪落在哪個法界,我們講十法界,六道裡面有天、有阿修羅、有人,下面有畜生、餓鬼、地獄,無論你在哪一界,你的自性沒有變。所以從自性上講,你是佛,你是真佛,不是假佛。從現相上講,你是個迷惑顛倒的佛,就是如此。迷惑顛倒不是真的,你會恢復,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不會失掉,你決定會成佛,只是時間長短不一樣,為什麼?不覺是假的,你總有一天會丟掉,你一下明白了,你就把它舍掉。
所以學佛的秘訣,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煩惱習氣,這是什麼?這叫修行,這叫真功夫。不是念多少,每天拜多少,不是這個。是真正放下,放下煩惱,放下分別執著。妄想我們是決定沒有辦法的,暫時不要去理它,先從分別執著下手,為什麼?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菩薩了,先從這裡下手,它有次第。如果說開頭就想把妄想斷掉,是不可能的。妄想是起心動念,這個念頭非常微細,都是從體變現出來。
我們的老祖宗(說)「明德」,「明德」現在它上面再加個「明」字,「明明德」,上面加個「明」字,那個「明」是動詞,這個「明德」是名詞,加上一個「明」,你想想看,這什麼意思?你的明德已經都明了,所以才叫你明明德,不就這個意思嘛。如果本來「明德」上已經是「明」了,再加個『明「,那不多餘的嗎?這就是說,從名詞上來說,明明德,我們已經是迷惑顛倒,已經變成無明了,這個意思要懂。它起作用是親民,這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明德不明,它就起作用,起的是什麼?現相。
怎麼現相的?現在科學裡面叫波動的現象,這是宇宙的起源,是自性裡面起了波動。自性是真的,是真如,它怎麼可能會起波動?它要起波動,那就不是假的,不是真的?對,這話就問得很好,它真的不會有波動現象,可是波動現象真的起來了,起來是叫什麼?這叫無明。因為自性它是明的,明德,起了一念妄動,那就不明,明就失掉了,失掉是什麼?這叫無明,所以這一念妄動,明就失掉了,就變成無明。
你看我們現在晚上,白天的時候你有錯覺,你不知道天空是黑的,因為有陽光照著,你不曉得,把太陽拿掉,月亮拿掉,星星拿掉,天空怎麼樣?一片漆黑。那是什麼?那叫無明。如果你見性了,天空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星辰,是光明的。所以佛家叫大光明藏,我們淨土宗裡面,最高的淨土叫常寂光淨土,那就是常寂光。自性就是常寂光,永恆不變,是一片光明。為什麼現在變成漆黑的?我們念頭動了,就是有無明。你無明有沒有斷,就從這裡去看。無明要是斷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光明的,沒有黑暗的現象。如果還有看到黑暗的現象,你的無明沒斷,這是真的。
這種波動太微細了,所以科學家給我們講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那是講不通的,那裡頭問題很多,佛這個講得很圓滿。佛問彌勒菩薩,這段經文是在《菩薩處胎經》,這個經並不長,《菩薩處胎經》裡面說的,佛問彌勒菩薩,他說「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個念頭,這個我們能夠懂,我們起個念頭,但是我們對這個念頭起來,實際上真相不知道。所以佛問彌勒菩薩,讓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彌勒菩薩可以說是唯識專家,是佛門裡面的心理學家,唯識是心理學,由他來回答。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相就是形相,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在這一念裡面,我們凡夫起這個一念,裡頭有幾個細念,有幾個物質現象,有幾個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回答說彈指,這彈指,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就是三十二億乘十萬,那是多少?三百二十兆。你看,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分之一一彈指,那叫一念。我們怎麼會曉得?
可是這種微細的念頭,什麼人才能夠感觸到?那真叫功夫。心思非常靈敏的人,極其微細的波動能感覺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你有八地菩薩的定功,你就能感覺到,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愈來愈清楚。這一念起來的時候,他說「念念成形」,就是說每個念頭都會現物質現象,每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精神現象,精神跟物質則同時起來的,都是從一念不覺。所以,一念不覺,我們講根本無始無明,一念不覺,那個念我們想不到,這個念是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分之一。一彈指,不能說秒。我們現在一般用秒做單位,秒的時候,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我能彈四次,可能有比我更快的人,彈五次,六次,那你就乘六次,我們以四次為標準,三百二十兆乘四,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彌勒菩薩講,念頭太微細了,沒法子止住,你不能想像,你這一想像,多少兆了,幾千兆的念頭過去了,你怎麼能知道?
「念念成形」。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是什麼?是這種現象的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現在我大概有四五十年沒看電影,以前的電影我懂得,我也玩過這些玩意。電影的底片是膠帶,那個膠帶是幻燈片,裡面就一格一格的,一張一張的。放映機打開,銀幕上投射一片,立刻關掉,換一片再打開,第二片進去了。一秒鐘二十四次,二十四張,已經把我們迷惑到,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以為它是真的。現在這個速度是多少?是一秒鐘,假定就四次彈指,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個速度,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相續相,不是真的,叫相似相續相。因為我們看電影的底片,這個膠片沒有一張相同的,相似相續相。
整個宇宙的現象,遍法界虛空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是這麼個現象,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也是這種現象。所以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真的。物質跟精神分不開,這我們也是多年解不開的一個問題,一個秘訣。物質裡頭有精神。我們動物裡頭說,物質裡頭有精神,行,我們能感覺到,我們身體,皮膚都是屬於物質,我們用針刺一下真痛,真能感覺到。樹木花草你刺它,它懂嗎?磚瓦石頭你去刺它,它能懂嗎?它會痛嗎?我們很難明了。可是《華嚴經》上有一句,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怎麼解釋?這句話是說無情眾生,這個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相,無情眾生它有感覺,它有精神在裡面,這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早年我們在佛光山教書,我們有幾個老師,有唐一玄,有方倫,星雲法師,還有會性,我們幾個人常常這個問題想不通,只好照著祖師的話說,祖師怎麼說,我們就這麼描,反正有祖師負責任。我們學教學了五十八年,講經也講了五十一年,沒有證悟,有解悟,終於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有,所有物質裡面都有精神現象,換句話說,整個宇宙是有機體,我們得出這麼一個結論,這是大乘教裡面,得出這個結論。
沒想到日本江本博士,前幾個禮拜到高雄來做一次講演,水實驗的,這也是我的老朋友,他來看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他的講演?他做了十幾年,應該有十二、三年,他做水實驗,水是礦物,實驗出,證明水有見聞覺知,還有受想行識,它就是有機的,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它是活的不是死的。這個實驗是我在澳州的時候,好像是二〇〇三年,我在澳洲,悟平法師,在網絡上看到這個信息,把它下載,印了四張來給我看,我一看,他把《華嚴經》上講的,證明了,用科學方法證明,太好了,找他,把他找到澳洲來做幾次講演,他也很難得,他就答應了,就在澳洲住幾天,正好我那個時候出國,所以我沒有在澳洲招待他,我們的學院接待他,他也很滿意。我在之後第二次,應該是二〇〇四年,二〇〇三我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是在曼谷,二〇〇四年在日本崗山開會,我就特地到東京去看他的實驗室,看他做的這個實驗。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做得很好,佛在經上早就講過。他很驚訝,非常驚訝。我說你做的這個實驗,還不完全,因為佛給我們講,所有現相裡面含有色聲香味,你現在做的才讓我們看到色相,還有美妙的音聲,你沒有能實驗出來,還有妙香,妙味,這三個你還沒有,你還要好好用功再去研究,肯定有!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有,不僅僅是水,任何物質現象統統都有,我這一跟他講,對他幫助很大,真的幫助他提升,他會用其他的物質來做實驗。
真的,證明確實有見聞覺知,確實有受想行識,所以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能改變世界。因為現在災難這麼多,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我們的念頭來的,我們的念頭不清淨,惡念太多,所以感召地球上這麼多災難。假如我們把惡的念頭都息掉,我們統統都來修戒定慧,都來講倫理、道德、因果,給諸位說,所謂現在講的自然災害完全沒有了。你看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佛說的,水災怎麼起來的?水災是貪心所感的,貪婪感得水災。火災,現在地球溫度上升,從哪裡來的?嗔恚,你看人發脾氣就上火,嗔恚,所以不能發脾氣,我們要一發脾氣馬上想到,我又替地球溫度上升一點,我要負責任啊,如果地球上人再不發脾氣,氣候馬上恢復正常,就不會有這個事情。這個並不神奇,它有理論依據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風災是愚痴,地震是傲慢,傲慢不平。你看世尊講的這些話,現在我們用科學也能把它證明,真的是這樣的。
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很重要。我們的念頭不能夠不善,善還不夠,再往上提升是清淨,要淨念,不要有染。你看六道裡面有善惡,善感有三善道,惡就感三惡道。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它沒有善惡,它有染淨。四聖法界是淨,所以它是淨土,它跟六凡六道來比,六道是染,它是淨。他心清淨,見思煩惱都沒有,塵沙煩惱也斷了。到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清淨。真清淨還不是究竟,究竟是常寂光。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男人無志,家道不興】
【女人不柔,把財趕走】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日行一善」 增福增慧!
轉發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