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潘宗光教授在中國佛學院開講《科學家眼中的淨土法門》

2021-03-02 成都文殊院

2015年10月10日晚上,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在中國佛學院大禮堂,為全體師生作了題為《科學家眼中的淨土法門》的專題佛學講座。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主持講座。潘教授與中國佛學院的全體師僧一起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從一個科學家到建立佛教信仰的過程,並如何從學修禪宗轉向淨土宗的心路歷程。

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從「量子力學」「弦論「「電臺」「蟲洞」等科學的理論以及量子糾纏、細菌的溝通、人的意識對水結晶狀態的影響等科學實驗出發,並結合自身學佛多年的親身經歷,客觀科學地為大家剖析大眾對淨土法門存在的一些疑惑:

一、淨土真的是阿彌陀佛從零創建,真的那麼殊勝?

潘教授指出,大量的實驗證明,人類的意識可以影響物體、環境與生活,甚至可以創造及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共同願望及群體意識的影響力更加強大。沒有生命,就沒有意識,沒有真實的世界。阿彌陀佛經過歷劫修行,累積無量的功德與願力,這種願力無可估計的強大,由願力而建立淨土世界與現代科學「意識創造宇宙」非常吻合。極樂淨土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共同的願力意識越加強大,故淨土方是如此的殊勝。

二、淨土不停接引十方眾生,淨土怎能容納下?

潘教授表示,宇宙,世界甚至微塵的大小只是相對的概念。每一點無論多大或多小,除了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外,還可能存在五維、六維等空間,每一點都可能有不同的生命體存在,各自有自己的世界。一粒微塵可以呈現整個世界,一粒微塵也可能有十維時空。

三、念阿彌陀佛名號真能往生?

潘教授提到,「聲音」本身是一種能量,專注地念佛,與佛相應,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是能量接軌,從信仰上說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的願力與加持力,以及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已經超過十劫的時間,能量累積如此之久,可以想像「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的能量是何等的大。只要我們能夠誠心誠意的念佛,就能和「阿彌陀佛」這股能量產生共鳴,那就能與宇宙的能量接軌,臨命終時定得阿彌陀佛接引。

四、淨土離我們有十萬億土那麼遙遠,真的可以去?

潘教授表示,在科學界,量子糾纏理論認為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透過量子糾纏的關係,意識的傳越不受時空限制。念佛求往生的意念強大無比,就能把我們與淨土間的距離拉得很近,剎那就能往生。

總之,往生西方淨土,「信、願、行」必須具足,缺一不可。要持續不斷地堅定自己的信、願、行,從而提升自己的善根,增加自己的福德資糧,努力念佛,必然就能往生!

潘教授的講座,有理論、有實驗依據、有自己的體悟,讓在場的每一個人不由得對淨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堅定的信心,二個小時的時間過得飛快,聽眾們發自內心深處的掌聲不斷響起,並且經久不息。

相關焦點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
  • 【最新佛訊】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大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潘宗光教授作《佛教與科學》講座聽眾踴躍提問菩薩在線北京訊 2015年10月11日晚,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京大學作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
  • 科學家潛心學佛: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訪談錄
    潘宗光教授,廣東番禺人。倫敦大學化學科哲學博士學位,復獲倫敦大學科學博士資深博士學銜。自1991年始,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至今歷任香港政府科技委員會創會主席等職,其工作對推動科技發展和培育人才貢獻良多,於1997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並曾屢獲勳銜殊榮。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開講啦:清華美女生物科學家顏寧為何不喜歡被叫作「女科學家」?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繼續推薦《開講啦》這個節目,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顏寧表示科學的世界她對性別沒有偏向性,認為每一個女孩子都應該遵從內心,勇敢做自己。同時她也在《開講啦》的現場闢謠「餓死癌細胞」的言論,她表示,科研從基礎研究到產生療法是一個漫漫長路,要給自己定好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是我們今天講的主題是,為什麼顏寧會這麼不喜歡「女科學家」的稱呼?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前沿 2020-12-24 20:43:59    首期「CUSPEA之家」論壇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䇹故居)正式開講。
  • 麻省理工教授二外開講:好奇心能幫你成為科學家
    近日,在重慶第二外國語學校學術報告廳,享譽世界的著名華裔科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陳剛教授以《科技之美和成功之路》為題,為該校高中生們帶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講座一開始,陳剛教授給同學們講起了一個前蘇聯科學家如何從鉛筆筆芯中發現石墨烯+拿下諾貝爾獎的故事,臺下的同學們紛紛驚訝得張大了嘴巴。    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驚訝不已的表情,陳剛笑著為大家揭秘「沒錯!就是我們從小學習寫字用的鉛筆,他用膠帶一層層的粘,從鉛筆芯裡發現了單層石墨烯。它的排列圖像個足球,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每天要削筆,卻不知道它能夠得諾貝爾獎。」
  •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每年人數眾多,但成才的不多
    清華和普林斯頓的區別顏寧曾經對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做過一個對比,作為曾經兩所世界名校的學子,同時也是兩所高名校的教授,她眼中的兩所母校各有不同,清華大學用莊重大氣來形容,普林斯頓大學用優雅淡定來形容。
  •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課本裡的中國】在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專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書寫著屬於中國的科學故事。
  • 於洪濤:美國名校教授回國到西湖大學,致力於培養中國優秀科學家
    曾經,中國學術一直被很多人吐槽有著各種弊端,甚至是沉痾頑疾;然而,他們卻看不到中國學術界正發生的悄然變化。或許,有科學家離開祖國漂洋過海去了異國他鄉,但是卻又有更多頂尖科學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了祖國。
  • 李蓬院士、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
    哈工大報訊(楊明欣/文 商豔凱 楊明欣/圖)7月1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蓬院士、廈門大學長江學者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分別通過學術報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會後,校長周玉會見李蓬院士和林聖彩教授,並為他們頒發科學家講壇主講嘉賓聘牌。
  • 鄭振煌教授應邀在中國佛學院做「穿越生死」主題講座
    鄭振煌教授講座現場鄭振煌教授講述中陰救度法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宗性法師等領導出席此次講座學僧們在認真聆聽鄭振煌教授應讀者邀請在自己翻譯的著作《西藏生死書》的扉頁上簽名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9月17日18時30分,臺灣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鄭振煌教授應邀在中國佛學院禮堂為中國佛學院師生及居士信眾做了一場題為《穿越生死——中陰教法》的主題講座。
  • 中國重金挖在美科學家歸國效力?
    如果他禁止外國科學家在美工作,大多數美國研究機構將立即關閉,因為並沒有很多美國人有興趣成為科學家。」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29日對此表示,出現中國吸引科學家回國從事軍事研究的論調肯定有美國對此警惕的原因在其中。事實上,很多華裔科學家回國,本身是中國發展的結果,美國提供不了相應的工作機會,而中國有需求,科學家自然願意回國。
  • 中國海洋大學李三忠教授入選全球地球科學領域科學家排名第190位
    中國海洋大學李三忠教授入選全球地球科學領域科學家排名第 http://www.huaue.com  2014年9月5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的地球科學家有來自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四期開講了:來聽牟善軍教授講化工安全新進展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四期開講了:來聽牟善軍教授講化工安全新進展 2020-12-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化學會2017傑出科學家獎與傑出青年科學家獎揭曉
    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是由中國化學會和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於2001年共同設立的學術獎勵,旨在獎勵從事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天然產物及有機合成、表面及膠體化學、生物工程及相關領域,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傑出青年科學家。
  • 為何1000名頂級科學家皈依中國?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1074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皈依我國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經有1074名頂級海外科學家到我國進行科研工作,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日本。從日本外務省的數據來看,長居中國展開科研的日本頂尖科學家同比上漲25%,他們在我國各大高校、研究院,成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 李大光:中國需要科學家的科普
    中國總是號稱科普隊伍有幾十萬大軍。但是,這些人多數不是科學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員。這是中國科普一直處於落後境地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的科普受到體制上的約束和激勵。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每年參加科普活動的人大多數是志願者或者剛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我在每年的科技周或者大型的科普活動中都會去觀察,發現這個問題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無法想像的。在美國,做科普的主要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
  • 貴大教授王錦榮連續兩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本報訊 (記者 肖慧)記者日前從省科技廳獲悉,近日美國湯森路透網站公布全球「2016高被引科學家」名錄,繼2015年入選「高被引科學家」名錄,貴州省第二批「百」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貴州大學教授王錦榮再次入選。
  • 你眼中的科學家 vs 現實中的科學家
    從《MIT科技評論》全球傑出青年創新者,到《財富》認證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從微軟研究院到京東數科,他不斷推動著中國城市計算這個全新領域的發展。用鄭宇自己的話來說,他所設計的智能城市是一座座「未來城」:「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個『作業系統』,才能注入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