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中國需要科學家的科普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總是號稱科普隊伍有幾十萬大軍。但是,這些人多數不是科學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員。這是中國科普一直處於落後境地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問題就是,科學機構的團體主義過於濃厚,自己掏錢做的事情就必須鼓吹自己的成績,否則就不配合。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美國的科學素養理論和指標,在長達20年的時間內,中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一直在1%到3%之間徘徊。近年來,影響公眾科學素養變化的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因素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中國的公眾科學素養卻遲滯不前,確實讓人難以理解。

我國的「科普」一詞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科學社會化協會」在討論中提出「普及科學」的概念。那時的學者認為,中國公眾「非愚即諛」,處於「貧」「陋」狀態。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現了「科普」這個術語。「科普」一詞在接近百年前的教育水平落後、信息不公開、公民意識尚未形成的時代也許具有意義。但是,在現代公民意識強烈、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信息自由的時代,「科普」已經隱涵著不平等的思想。

西方在經歷了17世紀的「大眾科學」,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公眾理解科學」階段以及20世紀初的「科學傳播」,這些觀念的轉變都是根據社會公眾的意識變化而變化的。「科普」一詞在西方國家也出現過,就是所謂的「Science Popularization」,但是,應該翻譯為「科學大眾化」。對比中外,我們不僅應該改變術語,而且應該對其概念進行深刻的思考。

中國的科普存在行政體制管理方面的問題。行政區劃和管理機構的績效評估導致科普狹隘化和明顯的體制化,經費撥款體制與西方國家不同。比如,美國除了軍事撥款和航空航天研究項目經費外,科研經費主要是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撥款。基金會的撥款除了申請人的資歷與聲譽以外,研究結果是否得到公眾的支持也是決定撥款的主要因素。英國有些基金會甚至要求撥款項目結束後必須進行與該項目有關的科普活動(比如寫科普書或者演講等)。因此,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的科普受到體制上的約束和激勵。

中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機制,每年參加科普活動的人大多數是志願者或者剛參加工作的科技人員。我在每年的科技周或者大型的科普活動中都會去觀察,發現這個問題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無法想像的。

在美國,做科普的主要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從17世紀開始,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之時,不僅第一次將科學家的活動與其他人類活動(比如宗教和藝術)相分離,研究機構成為人類的獨立的學術團體,使得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在科學家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活動,同時,科學家作為獨立的研究機構,開始科學家的科學傳播活動。英國科學協會和英國研究會更是將公眾參與作為主要目的。

從18世紀開始,英國就創立了傳統的科學家公開講座。比如聖誕科學演講都是科學家對公眾的講座,在過去的200多年時間內,包括法拉第和廷德爾等著名科學家都是講座的主要人員,至今沒有中斷。赫胥黎關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著名演講和爭論也是在英國科學協會的系列講座中進行的。美國的科促會(AAAS)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2月份的年會以及出版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英國和美國從17世紀開始就先後成立了專業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機構。至今這些國家的科學傳播工作都是科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擔負的。當然,包括每年讀者評選出的科學書都是著名科學家寫的。其中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霍金、道金斯、威爾遜等等。

在19世紀末成立的英國和美國的科學促進會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而促進科學家參與科學技術傳播的主要手段不僅僅是號召,更舉辦了科學家科學傳播培訓班。這些培訓項目主要是培養科學家與媒體合作,用媒體語言講述自己的研究領域的成果以及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科學家們踴躍參加,每次的培訓名額都不夠。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慣例與模式。他們認為,科學傳播一定是科學家與媒體的合作,這種模式是社會效果最好的。

反觀中國,我國目前主要的問題是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從事科普,而科學家參與的程度較低。中國總是號稱科普隊伍有幾十萬大軍。但是,這些人多數不是科學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員。這是中國科普一直處於落後境地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問題就是,科學機構的團體主義過於濃厚,自己掏錢做的事情就必須鼓吹自己的成績,否則就不配合。

因此,中國應該以某種程度的制度性約束激勵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加強媒體與科學家團體的合作,可以學習發達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的做法,由專門的基金會撥款、由科學家參與製作電視科學節目,用這種大社會和大科學的模式,最有效地進行科學文化建設。但願這一天早日到來。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傳播系教授)

相關焦點

  •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在京舉辦
    近日,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活動在中國科技館成功舉辦。
  •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2日,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活動在中國科技館成功舉辦。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程東紅等出席活動。
  • 2020,這一年 |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演講招募
    2020,這一年 |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演講招募 2020-12-08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50位科學家及科普專家寄語新學期孩子們
    新學年開學之際,50位科學家及科普專家在《小雨講故事》app寄語孩子們,要懷著好奇的心,多去感知、了解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科學史家、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渝生先生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好奇、好問是科學家最基礎的素質,好動、好玩是發明家最早的能力!」 他希望孩子們通過科普故事了解科普知識,增長科學力。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科普、數學等門類「進駐」低幼段讀者書單,與此同時,科普、宇宙科學、科幻、中國歷史等門類均受到中小學生追捧。顯然,雖然文學閱讀熱情不減,但科普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們的選擇。 如何選擇合適的科普書?如何判斷課後閱讀材料是否適合小學生?又是否適合帶入到小學的科學課當中?事實上,對於科學閱讀,我們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呢?
  • 健康|通過高壓氧艙,以色列科學家首次將人體衰老過程逆轉
    以色列科學家在加壓艙中對老年人進行氧氣治療,首次將人體的衰老過程在生物學上得到了逆轉。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衰老》(AGED)雜誌上。染色體是人體的遺傳物質、基因的載體。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表明,細胞的分裂是一個極為精細有序的過程,其中癌基因、抑癌基因、細胞周期基因等起著重要作用。美國三位生物學家因為發現端粒酶的作用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於遺傳物質在細胞分裂時從染色體上複製,所以整個DNA鏈必須從頭到尾進行複製,否則就會丟失部分遺傳信息。
  • 老科學家進校園 小學生享科普大餐
    信息化時代的空中力量與國防建設、衛生習慣與病毒變臉、世界軍用飛機與現代空中作戰揭秘……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團的8名科學家應邀來到惠城區,這些科學界的「星星」為6000多名青少年學生送去20場高端科普報告會,勉勵孩子們成為「眼裡有星辰,胸中有丘壑」的新時代青少年,涵養一流科普氛圍,助力惠城打造一流中心城區。
  • 2020,這一年|「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2020年度盛典」演講招募
    這一年,科學家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為民而戰。 這一年,重重封鎖,困難重重,但我們去火星,我們去月球,我們下海底,我們做九章,科學家們的拼搏,一刻未停。 回望這一年,我們淚眼婆娑; 回望這一年,我們奮力拼過!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走進靈丘豪洋中學開展科普活動
    9月2日至3日,新的學期剛剛開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就受邀走進這些老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頗有建樹,專業造詣很深。本次科普活動旨在「播種童心潤苗,探索科學築夢」,向同學們展示科技的神奇魅力,為同學們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導航。
  • 弘揚科學家精神 普及科技新知識——科普大篷車開展科學小會科普...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技館與騰訊公司青少年科學小會項目合作,於10月17日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舉行中國科協科普大篷車-科普小會活動,為當地中小學師生送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大餐。中國科協科普大篷車-科學小會活動暨甘肅省張掖市巡展啟動儀式在甘肅省肅南縣活動現場,學生們爭先恐後地體驗互動展品,與機器人共舞、親手製作並操作微型無人機、仔細觀察軍用機和民用機模型、高舉航模放飛「航天夢」等。
  • 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過去,科學家不喜歡跟公眾對話,他們甚至不喜歡看到別的科學家過於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但現在不同了。」辛納克說。 當下,迫於經費申請和成果轉化等壓力,德國科學家開始注重與公眾交流。這樣的變化為科普提供了機會。 與之配套,德國出現了不少機構,為有意願做科普的科學家提供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各類科普平臺。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教育基地落戶文昌
    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9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文昌市維嘉國際大酒店舉行。據悉,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於1997年,是由中國科學院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的退休和未退休專家、教授組成的一支科普隊伍。從2011年至今,在文昌市開展的科普知識講座已累計約220場次,每一場講座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 變身小小科學家 長沙圖書館舉辦親子科普活動
    天儀研究院衛星遙感測繪應用專家顏翔現場講述《中國探月之路》。噢哇啦科學探索中心課程研發總監週遊宇帶來親子互動科普課《簡易飛行器-伯努利原理的理解與應用》。紅網時刻9月19日訊(記者 袁思蕾)今天是全國科普日,長沙圖書館內舉行了一場以「我的理想上太空,變身新時代科學家」為主題的親子科普活動,100組通過網絡招募的學生及其家長,現場傾聽了有關於航天科學的科普講座,並展開了一次趣味十足的親子互動探索。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走進大東街中小學,帶來精彩科普演講!
    >上周,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第四年來到廣州越秀區,12位老科學家走進區內70多所中小學開展不同主題的科普講座。其中,三位科學家分別來到大東街轄內的東川路小學、紅火炬小學和廣州市第四十中學。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吳瑞華研究員來到東川路小學,為東川學子們作了一場題為《科學思維漫談》的精彩科普報告。
  • 【我與協會】我在科普作協做點事——寫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40周年
    拿起話筒講科普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我國的科普事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2002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我們的科普工作有法可依。科普事業的繁榮也推動了科普形式的發展,此時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科普演講的團隊。機緣巧合,我被「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吸收為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