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科學家發現計算行星系重量新方法

2020-12-25 科學網

據澳洲日報報導,關於太陽系,科學家還有數不勝數的疑問,但其中有一個或許是最沉甸甸的了:如何準確地算出行星、其衛星以及光環的確切重量。如今,澳洲的一個科學小組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澳洲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了一個計算行星系重量的新方法,他們稱,這個方法也將微調太陽系的模型,改善航空器的飛行計劃。這一突破性進展同時也將加快科學家對重力波(gravity waves)和愛因斯坦於1915年在相對論中預測的太空和時間太空漣漪,即引力波的探索。這一新的行星測量方法利用高速旋轉的恆星脈衝星(pulsars)定期發射出的無線電訊號來測量行星系的重量。

 

這個科學小組的領頭人David Champion稱,「這是人類首次掌握測量行星系重量的方法,包括帶有衛星以及光環的行星。我們也將對此前的結果進行獨立的核查,這對於天體科學而言是個巨大的進步。」

 

這項新技術將刊登於《天文學雜誌》(Astronomical Journal)上。迄今,科學家都是通過測量行星衛星或太空飛行器在經過它們時的軌道,計算出該星球的引力,再以引力大小估測該行星的重量。

 

這個科學小組的成員以及CSIRO天體物理學家George Hobbs稱,新發現的測重法比現行方法要更通用。「它可測量許多天體的重量,從行星到小行星,都不在話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你看除了冥王星以外,我們還在海王星軌道外,也就是柯伊伯帶附近發現以上的一些矮行星。如果不貶冥王星的話,太陽系的行星數量現在已經飆升到了兩位數了。所以說就目前我們所知,按照我們對行星的新定義,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不過,喜歡天文學的你應該也聽說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 行星的質量是如何測量出來的?科學家給出了幾種方法,每種都實用
    行星是巨大的天體,所以在物理上稱它們的重量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並沒有像一個地球或木星大小的秤。因此,實現這一任務的唯一方法是通過理論方法來測量。聽起來有點難……有多少求知慾強的人自願承擔這個宇宙任務?行星越重,它的引力就越大,所以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地球對另一個物體的引力來測量地球的重量。圖解:萬有引力使行星按照自身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轉首先,我們來確定地球的質量。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之積除以它們質心之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 我們如何計算一個行星的質量?
    他證實了兩個物體間的吸引力是可以通過兩個物體的質量、他們距離的平方以及萬有引力常數計算得出的。當你把一個蘋果放在天平上,你其實是在測量蘋果和地球之間的力。蘋果的質量是取決於它和地球兩者的質量,如果地球的質量不同了,蘋果在地球上的質量也會改變。所以,一旦我們測出了蘋果的重量,就可以回過頭來。我們可以很容易轉換蘋果的重量來找到它的質量。
  • 帶來生命希望的行星GJ 357 d,是怎樣的一個系外世界?
    每一顆圍繞遙遠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被發現,都意味著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世界將呈現在我們眼前,甚至為我們帶回生命的信息。比如,由NASA的TESS(過境系外行星測量衛星)所發現的「超級地球」GJ 357d,就位於其主星的「可居住區」外緣,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這個星球表面很可能有水的存在、能夠支持我們所知的生命存活。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行星狩獵望遠鏡目前進入了K2任務,由於反作用輪的故障導致該望遠鏡被迫切換了觀測任務。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跟我們地球好像!
    外媒消息,科學家發現了一顆行星,它的大小與地球相近,而在公轉周期上,它是3.14天一周,因為它與我們的圓周率π一樣,所以網友把它戲稱為「派大星」。一、它的大小與地球相近。這顆行星的正式名稱是K2-315b,在科學家計算之後,發現它的半徑為地球的95%,是與地球的大小最為相近的行星。不過,它所圍繞公轉的恆星,卻比我們太陽系的太陽要小,它的恆星K2-315恆星,是一顆紅矮星,只有太陽的20%大小。它離我們地球有185光年,算得上離我們比較近了。
  • 139個全新小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們或發現第九號行星的證據!
    在整個太陽系之中,對於小行星的發現可能我們多數都是建立在是否與地球存在關係的上面,而根據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系列中,天文學家又最新公布了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地區的一個新發現,那就是發現了100多個小行星,這可以說,可能為我們尋找「第9號行星」尊定了一個基礎。
  • 科學家發現圍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這代表宇宙是被定製的?
    天文學家發現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難道宇宙真是被「創造」出來的嗎?準確的說三星系統在銀河系中並不罕見,但三星系統還存在行星需要有相當的條件,比如天狼星和它的伴星,一顆約相當於太陽質量的白矮星在距離天狼星約3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繞行,看上去似乎很遠,但在恆星系中這個距離並不遙遠,兩顆恆星形成時會將兩者之間物質抽吸徹底,將沒有足夠的物質形成行星,更不要說宜居行星了!因此天狼星雙星系中沒有行星!
  • 科學家稱流浪行星或存在生命: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
    近日,美國航天局(NASA)科學家宣布將在20年到30年內發現外星生命。這個消息讓人非常興奮。那麼,目前科學家採用哪些新技術和新思路來尋找地外文明呢?  氣候學家:冷暖知你心  尋找太陽系外生命的研究隊伍迎來了新隊友:NASA的氣候學家。
  • 系外行星衝擊!新發現的6顆行星將改變人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追溯地球等巖石星球的起源。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六顆離恆星很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地球地質的認識。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國外科學家提出新定義,只有一顆行星符合
    然而前段時間國外研究指出,銀河系內或許遍布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地球不再那麼獨特了。為此國外許多研究人員都開始研究系外宜居行星,那麼他們有什麼發現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對宜居行星提出了最新的定義,並且在新框架下發現了24顆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發現質量為木星三倍的系外巨行星 它的軌道很是怪異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質量為木星三倍的系外巨行星,但它竟然在一條長長的蛋形軌道上繞恆星運轉。科學家表示,若將這顆名為 HR 5183 b 的行星放入我們所在的這個太陽系,它將擁有一個高度橢圓形的軌道,並小行星帶一路掃到海王星的位置。
  • 科學家計算出宇宙的重量只有28克?說了理由後又不得不讓人信服
    科學家們在研究宇宙的天體,行星,各種奇觀,但卻沒有人關心宇宙的重量,或許人們都認為,宇宙的重量誰知道啊,那肯定是想當重的,宇宙的重或許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大多數人都認為宇宙的重量是個天文數字,但有一位科學家卻說,宇宙並不重,只有28克。這是怎麼回事?宇宙怎麼可能只有28克?這是在胡說,但你要聽了這位科學家的解釋和算法,你還真得不服不行,說得太有道理了。
  • 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這些備胎靠譜嗎?
    這個新聞繼金星發現磷化氫的新聞之後,在各種營銷號筆下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們會這麼熱衷於尋找宜居行星呢?事實上,人類對地外生命的好奇心由來已久,但是真正開始有計劃有目的性的進行探測,還是要等到20世紀50年代。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當一顆行星「四處漂流」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
  • 科學家發現3800光年外的「三體世界」,行星正在被恆星折騰
    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服役十多年,KOI-5是很早就發現的三恆星系統,位於天鵝座方位,距離地球3800光年,在NASA的第二次行星搜尋任務中,科學家發現恆星KOI-5A存在一顆行星,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 | 環球科學要聞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宜居的行星近期,美國和德國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24顆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抗體一般與HA的頭部結合,但由於頭部是HA蛋白中變異最快的部分,科學家每年都需要針對新的突變,開發新的流感疫苗。據一項《細胞系統》上的研究,科學家這次把重心放在不易突變的HA主幹部分。他們先用計算機建模發現形狀是影響抗體與HA頭部或主幹結合的關鍵,並證明一種攜帶低密度、呈Y型的HA主幹蛋白的納米疫苗,更易與B細胞表面抗體結合,促使免疫系統產生更多針對HA主幹的抗體。
  • 比恆星大300倍的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宣稱它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在一陣大爆炸過後,一些宇宙塵埃就慢慢的開始自行的生成一些行星了。當然宇宙星辰的形成是在以億年為單位計算的時間裡演變的。在眾多的宇宙星辰之中,也只有地球是有生命的,目前為止是這樣說。可能有的行星上面也有生命,但是我們人類目前也只是知道地球,自己的家園。因為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支撐人類對宇宙之中的其他行星進行一個細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