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捐給了重慶歷史名人館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重慶晨報訊 (記者 蔣豔)一幅栩栩如生的徐悲鴻畫像,珍藏在箱底近半個世紀了,重慶歷史名人黃開基的後人黃振惇昨天將這幅畫像,捐贈給了重慶歷史名人館。這填補了歷史名人館無徐悲鴻實物的空白,對研究徐悲鴻各個時期的歷史很有價值。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抗戰時期曾到重慶,寄寓在江北盤溪石家花園,創作了大量作品,著名的《巴人汲水圖》、《貧婦》、《負傷》、《側目》等,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為支援抗戰,他還舉辦了畫作藝展,轟動一時。

徐悲鴻入選為重慶歷史名人館200位名人之一,客籍,雕塑就展示在館內。

昨天捐贈的《徐悲鴻半身像》,作者曾廣書是徐悲鴻在南京、重慶盤溪時的女弟子。徐悲鴻於1953年去世,曾廣書在恩師去世10周年後,於1963年創作了這幅國畫。畫中徐悲鴻左手撫畫紙,右手握毛筆,面帶笑容提筆作畫,神態輕鬆自然。

右上角的題跋,作者表達了對恩師的思念、景仰之情。這幅國畫長117釐米、寬62釐米,俗稱「四尺宣」。有意思的是,作者曾廣書本身是重慶歷史名人曾吉芝的女兒。曾吉芝是重慶籍著名教育家,曾創辦巴縣中學堂和昭武小學,1927年創辦巴縣女子中學並任校長,1928年創辦贛江中學等。

捐贈者黃振惇則是另一位重慶歷史名人、曾任清朝臺灣知府的永川人黃開基的第四代後人,也是曾吉芝的外孫。這幅畫就「牽連」了重慶的3位歷史名人。

黃振惇說,姨媽曾廣書去世前,把畫像交給他的哥哥保管,哥哥去世後又交給了他。近半個世紀以來,這畫就靜靜地珍藏在他家。「家族的記憶是短暫的、狹義的,只有國家的記憶才是長遠的、廣義的。」黃振惇說,捐贈出來才能讓更多人看到這幅徐悲鴻畫像。

重慶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林達開介紹,歷史名人館以前沒有徐悲鴻的相關實物,現在填補了這一空白。目前,重慶歷史名人館已收到歷史名人後代捐贈的實物上百件。

昨日,黃先生(中)將《徐悲鴻畫像》捐贈給重慶歷史名人館。重慶晨報記者 何熠 攝

相關焦點

  • 重慶歷史名人館15日起迎客-(圖)
    位於朝天門廣場負一樓,毗鄰市規劃展覽館,票價15元/人次  本報訊重慶歷史名人館(以下簡稱名人館)本月15日開館。昨日,市文史研究館通報,名人館開館暨全國部分文史館書畫藝術展,經市委、市政府批准,納入重慶直轄十周年活動和首屆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活動項目。
  • 蘇州市名人館開講「老蘇州」 講述歷史逸文趣事
    11月20日下午,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市名人館的「聽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寒假特色系列活動第一場開講,百餘名中小學生到場參加。志願者顧鳳娟講述的「闔閭建造蘇州古城」引起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聽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活動由熟悉蘇州方言、具有紮實講解功底的名人館志願者擔任主講人,通過蘇州話妙趣橫生地講述蘇州歷史名人的逸聞趣事。2016年寒假期間14場專題活動場場爆滿,暑假15場報名連結一經發出立馬被秒殺。
  • 重慶過去什麼樣?即將開放的「城市記憶館」有答案
    原標題:重慶過去什麼樣?即將開放的「城市記憶館」有答案 郭旭 攝 「這條見證了重慶變遷歷史的老街,雖在青石板、灰磚牆中留存下城市的記憶,但我們更希望打造一個讓市外遊客直觀了解其歷史的一個場所。」龍門浩老街負責人介紹,吃穿住行用,只要具有南岸歷史文化元素,滿含城市情懷,包含南岸元素的詩詞,都將是城市記憶館的展示範圍。 走進老街會客廳,一幅龍門浩全景圖以及歷年曆代的城市地圖,讓這座城市的變遷一目了然。
  • 蘇州市名人館招募新一批志願者
    一年之計在於春,蘇州市名人館志願團將開啟2019年新一批志願者招募,此次招募主要針對講解類志願者及公教活動策劃類志願者。  所招志願者年齡須在18至65周歲,學歷為大專或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熱愛吳地文化,具有良好的蘇州歷史文化基礎知識和無私奉獻精神,願意利用業餘時間無償服務於社會。
  • 風雨60年 重慶圖書館今閉館
    重慶圖書館辦公室主任王寧遠介紹,自1947年建館以來,至今已走過60年的歷程。從2000年至2006年底,該館共接待讀者1532694人次,外借圖書371300人次,外借圖書1164582冊次。老館故事記錄英雄之城見證歷史滄桑  位於兩路口的老重慶圖書館,銘刻了山城飽經戰火創傷的印記。這樣一座深藏著英雄之城厚重歷史的圖書館,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 百餘幅手繪藝術作品亮相安徽名人館
    」杯首屆手繪藝術大賽作品展22日在安徽名人館開幕。現場展出百餘幅優秀手繪作品,從自然風景、徽派建築、歷史名人等多維度展示安徽傳統文化。合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陳江麗致辭 趙強 攝  合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陳江麗表示,此次作品展主要展示入圍「安徽名人館」杯手繪藝術大賽44位畫家共62幅作品。這些作品將安徽的方方面面訴諸筆端,讓大家能夠在畫卷中共覽魅力安徽。
  • 市名人館「老蘇州」開講哉
    1月20日下午,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市名人館的「聽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寒假特色系列活動第一場開講,百餘名中小學生到場參加。志願者顧鳳娟講述的「闔閭建造蘇州古城」引起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聽老蘇州講蘇州名人故事」活動由熟悉蘇州方言、具有紮實講解功底的名人館志願者擔任主講人,通過蘇州話妙趣橫生地講述蘇州歷史名人的逸聞趣事。2016年寒假期間14場專題活動場場爆滿,暑假15場報名連結一經發出立馬被秒殺。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在這個書房裡,除了普通的書櫥,還有一箱箱裝滿手稿的鐵皮櫃,裝滿採訪錄音磁帶的塑料箱……半個世紀的寫作,葉永烈累積了數量驚人的寫作素材、參考文獻、名人信件、採訪筆記和錄音等,所有這些葉永烈私人檔案即將整體由上海圖書館收藏,檔案數量近一卡車。昨天下午,作家葉永烈手稿等文獻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這是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近年入藏數量最大的一批捐贈文獻。
  • 安徽名人館問鼎建築業「奧斯卡」——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安徽名人館  中安在線訊 (方方 記者 彭旖旎) 近日,由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單位承建的安徽名人館工程,榮獲中國建築業協會授予的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安徽名人館成為合肥首座獲得「魯班獎」的公共文化場館類建築。
  • 南大圖書館昨天曬寶名人手跡古籍善本「亮瞎眼」
    為迎接世界讀書日,南京大學組織了一系列讀書活動,昨天的首場活動便是邀請媒體參觀南大仙林校區的杜廈圖書館。當天,圖書館特別展出珍藏的古籍善本和名人手跡,其中不僅有7位名家教授的「書法聯句」,還有套印書中顏色最多的古籍《五家評杜工部集》。  「《豁蒙樓聯句》是我們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南大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李丹博士說。
  • 臺灣大學廣收校友金援名人館「金」光閃閃
    四處可見以企業名人命名的新館。  據臺媒介紹,臺大將在15日舉行校慶,儘管受到島內政局紛擾,不少知名校友涉案或遭非議,讓學校的龍頭地位蒙羞,甚至引發部分人士有恥為臺大人的感嘆。但是臺大仍擁有得天獨厚的校友金援。例如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便各捐贈2億元給臺大法律學院,興建「萬才館」、「霖澤館」,預計兩年內讓法學院搬回校本部。
  • 劉天雄調研中國·楊凌教稼名人館項目建設情況
    12月10日,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劉天雄一行來到中國·楊凌教稼名人館項目建設現場,調研項目建設以及館內布展情況。劉天雄聽取了項目建設和布展情況匯報,詳細了解館內展示的從上古時代到近現代的著名農業科學家的名人事跡。
  • 122中學以名人命名班級
    重慶商報訊(記者黃平通訊員冉燁)「袁隆平班、盧作孚班、梁實秋班、老舍班、張自忠班……」昨天,記者在重慶市122中學看到,全校18個班自3月30日開始,每個班的門口都掛著一塊寫有北碚名人的牌子,用以砥礪學生志向。
  • 沈氏歷史名人
    歷史上的沈姓人才濟濟,名人眾多。這一大姓氏從古至今出現了不少有名的人物,那么姓沈的歷史名人有誰呢? 姓沈的歷史名人 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沈姓名人   姬季載:西周初人,周文王第十個兒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子國,子孫以地為氏。
  • 大陸「小鄧麗君」驚豔臺北花博名人館
    大陸「小鄧麗君」驚豔臺北花博名人館 2010年11月19日 08:3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報恩寺遺址景區開放5周年,二期將建南京名人館
    展示南京名人故事,二期將建設南京名人館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大報恩寺遺址遺址景區二期規劃已經完成,將建設南京名人館。 據了解,為延續歷史文脈、弘揚南京名人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內涵,培育南京城市精神和構築城市文化自信,在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二期黃泥塘地塊規劃建設南京名人館。
  • 漫遊山城:古時候來重慶的第一站,朝天門碼頭的歷史與文化淺析
    雖然重慶本地人把朝天門當作一個批發市場,但是在外地遊客的眼中,朝天門就變成了一個來重慶必去的景點。朝天門是否配得上這樣的地位呢?答案顯而易見,它實至名歸。從歷史發展進程來說,朝天門是重慶眾多城門當中,最重要的城門,應該沒有之一。
  • 重慶大學90周年校慶,校友任正非捐了什麼?網友:這贈品很有新意
    比如電子科技大學60周年校慶前夕,該校1986級校友熊新翔捐資10.3億元,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專門支持母校發展,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大一筆校友捐款。重慶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大學、「985」「211」高校、建築老八校之一,傑出校友眾多。在90歲生日之際,當然也會有眾多知名校友以捐贈等形式,用實際行動慶祝母校生日,支持母校建設發展。
  • 畢姓起源、歷史與名人
    畢姓即使從唐·垂拱年間(公元685 688年),河南偃師的憬公算起,至今也有2770多年歷史。從宋·乾德丁卯年(公元967年),畢氏婺源始祖文進公遷居嚴溪起,畢氏在婺源已生息了1035年。三、歷代名人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