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起起落落,不知不覺間已翻過四個山頭,穿過兩條隧道。我們乘坐的旅遊巴士一面不緊不慢的向東行駛,一面重複做著繞圈打結的動作,如一根隱形的棒針不斷挑起新的路段,穿插在織毯般被綠意包裹得密不透風的山壁間。桂林的山水名勝中有不少以形象作為稱呼的例子,如象鼻山、駱駝山、老人山、貓兒山,想來龍脊山之所以得名,跟山嶺形貌如巨龍俯伏不無關係。
對於絕大多數旅行者來說,梯田才是龍脊山的本體。規模宏大、盤繞錯落的梯田群自西向東把山脈切為數段,龍脊古壯寨梯田、平安壯寨梯田、大寨紅瑤梯田,既是人丁興旺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又是聲名在外的行山目的地。
而我們此行造訪的金江村,屬於平安壯寨景區外圍的盲點,與前者相距三十分鐘車程。這裡聽不見遊人如織的喧譁,空氣中有濃鬱的稻米原香,沿著麻石鋪就的臺階走進村子深處,一轉身隨時可以看得水氣充盈的農田,位於山谷腹地的密林、溪流,藍天白浪下的群山淡影。
桂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與Airbnb愛彼迎合作歷時兩年打造的鄉村旅遊扶貧試點,就落腳在金江村的江邊寨,這是一個僅有38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五千元,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壯族自然村。
江邊寨坐落在大片的梯田之間。
我們造訪的當日,正好碰上江邊寨作為桂林龍勝縣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試點展示、分享項目階段性成果的大日子——由來自D+architect加拿大著名設計公司的建築師張健操刀,基於傳統幹欄式壯族民居改建的兩棟民宿,正在舉辦竣工開業儀式。與此同時,位於兩棟複式木結構建築上層的6間客房,也分別以「微風」、「細雨」、「竹海」、「稻香」、「晨曦」、「斜陽」的「藝名」,率先在愛彼迎網站上線,單間客房標價六百元一晚。
不過,與愛彼迎網站上的其他桂林地區房源有所不同的是,六個房源連結裡的「概要」欄目,除列明民宿內部設施、現代化改造細節、村寨歷史及周邊旅遊資源之外,還有一句特殊的歡迎詞出現在介紹段落的最末尾:「
房子由我們村民聯合經營,房費開銷會以分紅的形式分給全村的38戶居民,歡迎您的到來
!」
這一天,寨子裡外一派喜樂的節慶氛圍,38戶人家的女主人幾乎全數出動,煮了染色糯米飯糰,用竹筒盛出自釀米酒和百香果汁殷勤招呼。來客中不乏來看熱鬧的鄰村人,從外省市特意前來觀摩學習的民宿行業從業者,以及跟我們一樣帶著採訪任務而來的媒體人,大家各有各的初衷,毋庸置疑的是,所有人心裡都裝著同樣的好奇與疑問——桂林龍勝國定貧困縣的土壤是否真的具備成為現代民宿改造試驗田的條件?
修舊如新的幹欄式民居,窗外美景如畫。
扶貧還是扶志
在項目伊始,江邊寨的民宿改造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建築工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系統」二字的官方釋義是多方參與、投入,分期分批的推進。愛彼迎出資進行項目的規劃設計,邀請專業人才協助進行調研、施工、運營、推廣;桂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參與項目推進的全過程,並派公務員駐村監督,與市政府、縣政府相關部門協調,著力完善村容村貌與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體系;村民協作成立農村合作社,以向個體租賃的方式,集中閒置資源,實現民宿統一經營;桂林當地旅遊管理相關院校與資深民宿業者提供技術培訓和一對一的幫扶,賦予村民持續致富能力;另外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專家學者應邀對項目模式進行研究提煉,追蹤運營收益及扶貧效果,以期不斷改進完善這一創新模式,將之覆蓋到更多貧困縣市。
在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這個大框架下,民宿改造只是一條清晰易讀的線索,幫助外界看清江邊寨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改變,然而就實際結果來說,還有更多不易被察覺的改變自始至終都在發生。比如說,村裡的路改、電改,新增的公廁、停車場、汙水處理廠和垃圾清運處理設施等等,都在全盤規劃之中,一環緊扣一環。
村官楊國棟告訴我,江邊寨之前使用的電路是幾十年前多見的鋁質絞合電線,電力輸送能力不足,無法帶動空調,僅全村電路改造這一項就個一個大工程,需要多個市政部門參與推進工作,更不必說後續計劃了。他特別強調了一點,江邊寨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是為了服務於眼前的項目而存在的,它與桂林市政府篩選出來的74個貧困村的旅遊扶貧規劃息息相關,應該是,這是一盤棋上的棋子。
民宿改造施工現場
2017年9月,在愛彼迎選定龍勝縣金江村作為旅遊扶貧項目試點,建築師張健應邀成為房源設計總顧問的同時,楊國棟也籤下了兩年合約來到江邊寨。他聽從桂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派遣,由一名主任科員變為駐村幹部,負責項目的全程監督工作。
落在肩頭的擔子,還有一系列繁瑣事務,比如,傾聽、收集村民的意見反饋,做村民與設計施工雙方的思想工作。民居改造這樣的事,外人看著或許簡單,實際上卻是一路都有變故、挫折、挑戰,他跟我舉了一個很簡單的實例——第一次敲定房源、設計方案確定之後,房子的主人臨時反悔說不幹了,於是不得不推翻已有的計劃,從選址開始重新來過。「在城市裡生活的人不一定能理解村民們的顧慮。除了項目成功不成功,能不能帶來收益,他們還會擔心祖祖輩輩住了多年的房子,拆過改過之後會不會影響風水,會不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疾病與災禍。」
通過這件小事傳遞出來的訊息,讓楊國棟進一步體認到觀念、視野的更新之於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他也認同愛彼迎的項目來得正是時候,不單單從物質層面解決問題,更要把新穎的旅行服務理念、經營方式代入鄉村,用更寬闊的視野與維度來看問題。
江邊寨民宿外景,建築師在斜坡屋頂上做了一個小變化,使之看上去與村落裡的其他民居略有所不同,但又不至於影響整個建築群的和諧感。
早於江邊寨項目,愛彼迎在印度、日本、南非等地已經運作了多個旅遊減貧、助推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其中最具參考價值的個案當屬2016年11月與印度個體經營女性協會(SEWA)合作實施的印度鄉村婦女扶貧項目,該項目依託線上平臺和線下社區,為鄉村弱勢婦女提供共享住宿與接待服務相關培訓,幫助她們成長為愛彼迎的房東。項目最初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州啟動試點,至2018年初已逐步擴展到印度東北部多地。
江邊寨項目選擇的模式與前者有相通之處,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公益,幫輔貧困人群成為共享住宿產品最直接的受益者,遠期發展方向有基於試點運營的實績、檢測模式的可行性,再向周邊地區輻射擴散的企圖心。不同之處大概在於,江邊寨項目在執行層面上更有挑戰性,並且加入了以村為單位成立旅遊合作社這樣一個具有探索意味的新模塊。
在愛彼迎中國總裁彭韜看來,江邊寨項目提出的最具價值的課題是探討全體村民參與運營、參股分紅、集體受益的可行性。貧困戶作為房東能夠從房租中獲取直接收益,村集體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房源管理、運營,提供就業崗位,分享部分平臺收益,另外還有部分平臺收益作為發展基金留待日後的項目,即是說,不光是房源的運營者參與者,所有的村民都可以或直接或間接被納入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的過程中。以2棟民宿、6套房源、60%的入住率計算,一年下來的營收約在60萬元以上,略高於全村人種稻、種百香果和羅漢果所得的農業總收入,若能實現,算是十分可觀的成果。但彭韜同時也提到,該項目的遠期效果發展更值得期待——隨著現有房源的示範效應逐漸展現,一定還會有更多村民有意願朝著共享住宿及旅遊配套的方向去實踐。
梯田裡的日常耕作
一年前,江邊寨的兩棟木質閣樓在結構性改造階段,曾經出現過全村人一起大興土木的熱鬧場面。這原本是張健提出的一個構想,讓建築行為與有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藝,與民俗傳統結合,變成一個有儀式感、能凝聚人心的活動。他甚至有了一個腦洞,村民們給幹欄式建築上大梁、鋪領條的過程,可以效仿日本白川鄉合掌村屋頂翻新的過程,發展為一種富有濃鬱地域風情的文化觀光慶典。
在彭韜看來,上大梁、鋪領條這樣的集體建築場景恰恰最能讓人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感與鄉村振興的核心價值所在。「扶貧先扶志」的「志」,意味著志氣更意味著自信,「如果能幫助村民們建立自信心,自發的參與其中,而非被動接受,也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幫扶。我們會在這樣的場面裡捕捉到彼此身上閃閃發光的東西,會看到彼此的笑容更加自信更加燦爛,這其實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達到的一個效果。」
暫存還是永續
說起來,江邊寨成為桂林龍勝旅遊扶貧項目的試點,是愛彼迎與多方專家經過長時間調研、評估、科學論證得出的結論。在接受採訪時,彭濤提到,愛彼迎參與此次合作的初衷是為了給予地方村民切實有效的幫助,品牌在決策層面考慮得最多的是試點是否具備與旅遊市場對接的基本面,譬如,景區的人流密度與住宿點的配比、建設基礎配套完善程度、地域文化特色的吸引力等等。住宿問題解決,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之後還有一系列區域旅遊產業鏈的打造計劃需要考慮,在旅行方式、消費體驗,文化、美食、戶外旅遊資源上逐步加項,串起鏈條上下遊。只有這樣,項目的可持續性才會有保證。
民宿「微風細雨」外景
在窗明几淨、面陽背陰的民宿客房裡,來訪者可能會留意到有一本圖文並茂的工具書擺在客廳咖啡桌一角,書封上寫著「鄉村民宿經營指南」、「分享田園,寄居鄉村」等字樣。據彭韜介紹,這是愛彼迎為項目軟體落地所準備的幫扶材料之一。除了這本專為零經驗民宿經營者度身定製、免費派送的指南書,後續還會印發「房東安全手冊」、「線上經營手冊」等物料,並為有意從事民宿運營的村民提供一系列公益培訓課程,主題涵蓋接待、管理、設計、烹飪等一系列服務技能。
兩棟民宿改造完畢之後,張健和他的夥伴、項目執行設計師吳嵐,特地把設計圖紙、施工方案留出存檔給村民。民宿開放參觀現場,我們聽到隔壁的三層幹欄式民居裡傳來了手錘和碼釘槍發出的桌球聲響,村官介紹說,這裡已經有一戶人家準備跟風涉足民宿經營了。
身為項目的設計總顧問,張健在一年前已經考慮到可複製性之於扶貧示範項目的重要性——要讓老百姓看到,更要讓老百姓學得會。不過,他坦言自己也曾經走上彎路,一開始並沒有完全理解項目的主旨和意義,而是奔著打造一個有複雜度、吸引眼球、可以成就設計師個人的作品著手籌劃的。從籌備階段走到概念設計乃至深化設計階段,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設計心態不斷修正,最後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調整。張健說,自己用一個「不好」的設計,取代了之前的方案。這個「不好」是建築設計美學層面的觀點,對於當地人來說,卻是「最好」。
「因為這個最好是當地人能夠學得會的,他們使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和施工工藝就能夠完成房屋改造,不需要動用任何超越他們自身水平的專業力量去達成這件事。」他解釋說。
張健(右)和吳嵐(左)在施工現場進行指導。
走進龍脊山之前,張健參與項目大多與酒店、博物館、城市高端住宅設計相關,近兩年在國家大力發展特色小鎮的浪潮推動下,他也接下不少田園綜合體的項目,但是像這樣真正投身於鄉間、設身處地的為貧困人口做設計尚屬首次。
這些年,圈子裡也出了不少失敗的鄉村設計再造案例,設計師在空間設計方面表現出彩,因為缺乏市場評估和運營能力的不足,導致結果並不盡如人願。他把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為一點:前期的改造、建設,後期的運營、營銷,都不能出現短板,項目的發展模式必須可持續。
從寨子口的石橋,隔著清新淡麗的農田遠望,一片黑色懸山屋簷的梯形木樓群,宛如脊柱的骨節一樣,自山腳開始,一棟靠一棟斜向山坡發展。初來乍到的旅行者大概率是無法從這些新舊相糅的建築中辨識出哪一棟是經過改造後的作品。尤其是位於半山腰處的「微風細雨」民宿,只有走近了看,與相鄰的陳舊民居加以對比,才能在某些微末細節裡感受到設計者的心思,以及作品與整個建築群之間的和而不同。
張健選擇的改造方案是把村落整體風貌的和諧感作為優先考慮,這意味著民宿需要使用一種隱形的美學作為包裝,風格上絕對不能出挑。最顯見的變化出現在懸山式屋頂上,通過增加屋頂的曲度改變村落的天際線,張健說,他希望增加一個度的概念,讓人們在遠處能夠看到它的不同。
民宿內部裝潢使用的建材以本地產木材為主。
說到可複製性,在這個項目中,具體到房屋結構改造方案、施工方式,建築材料、設計語言、軟裝配飾的選擇,無一例外都充分考慮到村民們身體力行去完成的可能性。先說木材,張健和他的團隊選擇的是當地最容易買到的木材,木料的顏色和紋理不算特別好,表面有很多結疤,可是使用這些隨手可取的建材展示施工效果是最有說服力的。與室內軟裝配件一齊出現的很多老物件,部分是愛彼迎團隊從村民手裡採購所得,部分是村民自願贈送,經過設計語言的包裝,這些有具有民俗文化象徵意味的物件一併保留在空間中,將建築與人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江邊寨民宿竣工開業儀式舉行當天,張健特意帶著家人同行,以旅遊者的心態重新審視了自己用兩年時間打磨出來的作品。他由衷的認為,這個項目帶來的旅遊體驗獨有一份魅力。村民自種的百香果,本地產的蘑菇和辣醬,村前金江河的水產,山間徒步,親近農耕,主客共居的住宿體驗,家家戶戶不一樣的故事,讓人有停駐下來深遊的意願。
基於建築師的身份、立場,張健已經開始未來江邊寨的暢想,他想到這裡沒準可以成為建築愛好者深入理解幹欄式民居的教科書式的場所。
「眼下純木結構的施工改造越來越少見,我真的很有興趣來這裡參加建築工作坊,觀摩一下上梁怎麼上、律條怎麼鋪。類似這種形式的體驗課程在日本很受歡迎,我也希望看到這些有意義的內容能夠不斷植入到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