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鄧大姐鄧穎超,其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南寧妹。南寧市政府在邕建了一座鄧穎超紀念館。打開百度地圖查看,離我的住地僅一公裡多遠。
一
吃過早餐,不乘公交,不打的,依著手機導航向前走。走到朝陽路與民族大道的接口,導航提示,向右轉入民族大道輔路,一會就到了目的地。抬頭一看,一幢黃色的大樓,上書「南寧市政府」字樣,這是政府舊址。問了一名保安,鄧穎超紀念館在哪裡?回答說原來就在這裡,後來搬到前面了。隨著保安所指方向,越過興寧街,城隍廟西巷,便看見一座低矮的瓦房,門楣的牌子上寫著:鄧穎超紀念館,大門卻緊閉著。原來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
來得不巧,只好隨便走走。不想這一走,竟然走進了「三街兩巷」,觸摸了一把老南寧的歷史。
每座城市,每個人的記憶裡,應該都有一條泛黃的老街,無數嘈雜而喧鬧的氣息,編織成一個個充滿市井傳奇色彩以及情懷的老故事。
南寧的老街在記憶中的模樣,還剩下多少呢?中山路上的老建築雖然不剩下什麼了,但依然吸引世人前來;建政路活成了每一條老街該有的樣子,很多人去那裡找到南寧的獨特味道;雙孖井熙來攘往間,依稀看見從前市集才有的繁華;水街,精緻商業樓的模樣裡,曾經的熱鬧也讓人回味無窮。
「三街兩巷」呢……
所謂「三街」,即興寧街、解放街和民生街。「兩巷」,就是金獅巷和銀獅巷。「三街兩巷」,記錄著南寧百年歷史,當然,縱使百年繁華,也抵不過城市發展的腳步,在周圍高樓大廈的包圍下,老南寧的生活圈變得越來越小,隨即而來的就是舊城改造。與其說是舊城改造,倒不如說是城市更新。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會在時光的打磨下,新舊交替間,變成另一番模樣。不斷的變遷,帶走的是成長的痕跡,是歷史的斑駁,但卻帶不走那些鐫刻在時光裡的文化。「三街兩巷」,正是帶著這些鐫刻在骨子裡的老南寧文化,在改造中浴火重生。
二
現在的「三街兩巷」,依然保持著清代建築的硬山式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還有民國時期的中西結合式建築風格。
花窗、磚雕、牌坊、羅馬柱、穹頂,你記憶中所有老式騎樓的特色,依然能一個不落地全都找到,但所有的騎樓,卻仿佛都穿上了新衣。
走進「三街兩巷」,穿越百年南寧,有種身處成都的寬、窄巷味道。而又比寬、窄巷多了一份南國的文化色彩:中華大劇院,曾上演過多少南寧大戲;萬國大酒樓,創造過多少南寧風味;府級城隍廟,演繹過多少可歌可泣的護衛故事,還有十大民間美食譚鴨血、滴滴濃香的南寧酒館、七年磨人三年磨藝的電臺巷火鍋、百年佳味邕州食鋪、八桂茶油鋪、椒蘭殿、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雄的「舌戰」、霸王茶姬等,都在傳承著百年桂味,並推陳出新。
在萬國大酒樓,我了解到老友粉的歷史,原來其源於老友面。上世紀30年代,一位老者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有幾天因感冒沒有來,周記老闆十分掛念,便將精製麵條佐以爆香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給這位老友吃。熱辣酸香的面頓使老者食慾大增,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老者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子送給周老闆。老友面由此得名,並揚名八桂,因南寧人喜歡吃粉,便發展成為今天的老友粉。
走進一條古巷,那是280多米長的金獅巷,是「三街兩巷」中的一條古老巷子。金獅巷東起興寧路,西至當陽街,傳說古時候,有一黃一白兩隻獅子,常在夜間嬉戲於金獅巷和銀獅巷,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黃獅子出沒的巷子稱為金獅巷,白獅子出沒的巷子稱為銀獅巷。金獅巷民居群分布面積約17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整個民居群為東西走向,分南北兩列。巷北面共10棟民居,均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其中有四棟為改建的民國時期的建築。清代建築部分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民國時期的建築多為中西結合式建築,現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
走上了一個墩臺,臺基用不規則的麻石壘起,上面是一個碑亭,亭裡立著一塊花崗巖石碑,上書「盡忠報國宋蘇忠勇成仁處」。它記錄著一位南寧父母官以身殉國的壯烈故事。北宋時,南寧知州蘇緘率領全城五萬軍民誓死抵抗交趾李朝八萬侵略者,在敵眾我寡,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堅守南寧42天,同敵人作殊死奮戰。最後城破,蘇知州以「吾義不死於敵手」的英雄氣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國。到南寧光復後,宋神宗皇帝追贈蘇緘為奉國軍節度使,諡號「忠勇」。南寧人民為紀念蘇緘,在原州署衙門廢址建起一座蘇忠勇祠,後改為城隍廟。民國九年,地方人士在蘇緘一家殉難處立此石碑,以作永久紀念。
蘇忠勇紀念碑前就是城隍廟。對於城隍廟,原來我並沒有考究,以為同其他神廟一樣,無非是供著某位大神,享受著民間香火。我曾遊覽過著名的上海城隍廟,不過只是匆匆走過,並沒留意它的出處和起源,看了蘇忠勇紀念碑後,再來到南寧城隍廟,這才知道它的原委。原來,城為城牆,隍為城壕,二者各司其職,即城司衛,隍司濟,二者皆有功於民,故民敬之,廟而祀之,謂之城隍老爺。南寧的城隍老爺就是北宋的蘇緘,因其忠勇護城,壯烈殉國,被朝廷封為城隍之神,而建此廟以祭祀。南寧城隍廟,歷經了好幾個朝代,也歷經了毀拆重建,現廟系2017年開始重建,2018年竣工,按府城隍廟規格,佔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對稱,三進兩院,有山門、城隍殿、寢殿、東西廡房、東西配房等組成。遺憾的是,我來時碰巧大門緊閉,進不去,只在門外瞻仰了一下它的外表,感受一下它的氣度。
我在門前的石階駐足,久久地凝視著門柱及門框上的兩副楹聯,覺得挺有意思。門聯為「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門柱聯為「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兩副對聯,一長一短,其意相銜,都是勸人行好從善,以求心安理得。
因為鄧穎超紀念館未開門,讓我看到了這些,也算是觸摸了一把南寧的歷史,收穫也是滿滿的。
申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