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30
2020年浙江高考語文科目結束
作文題新鮮出爐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還記得,30多年來寫高考同題作文的湖州中學老校長沈培健嗎?
自1987年成為湖州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後,沈培健每年都會寫高考同題作文,30多年來無一例外。
現在,就和小布一起來看看
沈校長對今年
高考浙江卷同題作文的解析吧
【簡評】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題,是一如既往的格式和樣貌,就像有的考生說的:接地氣,好上手,但難出彩。這也是「考生友好」和「遴選分層」的一體兩面,所謂「外圓內方」。
也許,不停的作文操練,練思維,建構架,斟詞酌句,是容易讓人閒生悶氣,然而從心熟口熟到手熟,化作「肌肉記憶」,若沒有幾十個「重來!」,能成嗎?
老生常談,萬變不離其宗,但常談可以常新。其實只要搭個框架,把近一段的練習萃取一番,柔和進去,就成了。家國情懷,抗疫背景,職業取向,自律自覺,相對思考,等等,只要自洽自足,自圓其說,都是可以站得住的。比如
坐標——確定人生志向,是我們的必修課。職業規劃。心定腳動,應該是基本姿態;
期待——自我的,家庭的,社會的,聽誰的?十條線,一根針,還得「我心有主」(不失本心,堅守初心),聽人家的話,走自己的路;
落差/錯位:自然而然,卻千種百樣,如何面對?如何調適?
——有何不可?
別說老師沒提醒你哦。
湖中老校長的同題作文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何處西南待好風
沈培健
在祖國的詩文裡徜徉,常有好風相隨,時雨作伴,一如當下的江南。「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風如水,清景無限」——一步一吟之間,本身便是難與君說的美妙。而細一品味,「風」的宜人、惠人之功成,更有賴於「音樂的耳朵」和「詩歌的魂靈」。
說起來,他人的錦心繡口,要讓自我的齒頰留香,也取決於「何人」。可謂「我命由我不由天」。
自我修行的初程,少不得東來西去,淺嘗輒止。一定便終身的事情,是不多的。個人的職業選擇,自然少不了家庭的痕跡和社會的影響。修正,調整,充實,乃是應有之義。然而,只要你有了綠「塞罕壩」的志趣,那麼種下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會有用。數學的坐標上,完整的「系」,讓散布的「點」適得其所。半個月前完美收官的「北鬥星系」,55顆的閃亮,兄弟握手,織星為網,這就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詮釋,這就是九州和世界的最美圖畫。
「點」因「系」而升值,「系」因「點」而生動。
就個人的選擇而言,「系」便是自我的「價值體系」,它為你所有言行舉止賦值。泰山的光明頂,是我設定的攀登目標,而如何登臨,只是在既定體系中的路徑選擇而已,可循幽徑可經公路可爬臺階。那位帶了孫子牽了驢子的老人,可以聽人家的說,走一條曲裡拐彎的路,最要緊的是「我心有主」,絕不會糊塗了自家的坐標。到家,團圓,就是完勝。
但問耕耘,不計其功。這是因為人生的豐收,不在一時。回望這多年的過往,想法不少,期待很多,曾經的「佯攻」「假動作」也不少。在「興趣」和「被興趣」的推動下,下過棋,學過字,練過拳,也拉過琴。欣然意會過,熙熙而樂過,而煩躁埋怨厭倦鬱悶也許更多,然而今天考量起來,正是因為這些折騰,讓個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讓自己登臨絕頂的勝算較之不折騰的主兒也更大了一些,由此看來,那樣的雞飛狗跳狼突豕奔,無一不是在自己人生的「坐標系」上的操練,成為自我成長的營養,豐盈而富足,可謂既作不失,功不唐捐。
想起那個見異思遷的薩克雷,自小有野心卻沒坐標,沒有高遠的格局和大致的「發展區」,只是他出於跟父親擰著來的固執,學藝術修法律辦報紙畫卡通做插圖,終了,活成了他的「人樣」:「敗家子」。而柯南道爾的一生則是與「福爾摩斯」爭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懊喪之時,他甚至「殺」了福爾摩斯——他自己「生」的孩子。不過,他的折騰,只是以他「自家的園地」作為戰場,戰爭的雙贏結局,是開戰的時候就註定了的。而世人在慶幸福爾摩斯的復活之際,並沒有因為少了一位名醫而遺憾。
氫彈作為一種武器,它那無窮威力的實現,首先少不了的是「激發」,而後更要緊的,是「自持」。這一事實,對我們的人生追求也深有啟發。「激活」,或可來自身外,而「自持」,必得倚重內心,由衷的珍重和堅韌的心網。或以為,世界的模樣就在於你凝視它的目光,你所見到的都是你內心的投射。這樣的「唯我」,其實也是自尊自律,特別是不怨不尤、自強不息的標識。
在「不確定性」日增的當下,西南好風或可待,但有個前提:你得確認自我的角色,開發自己的園地。
你們,還記得高考那年
沈校長寫下的那篇同題作文嗎?
高考作文題是一代代人的集體回憶
今天,小布帶你「穿越」到那些年
回顧一下43年來的浙江高考作文題
尋找屬於你我的高考記憶!
(上下滑動查看歷年高考作文題)
上世紀70年代
1977年
1977年,中斷了十餘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這次不同尋常的考試,改寫了無數人的人生軌跡。那年高考是分省考試,浙江的作文題目是《路》。
1978年
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縮寫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
1979年
將《第二次考試》改寫一篇《陳伊玲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
1980年
寫讀後感,讀《畫蛋》有感(達•芬奇故事)。
1981年
仔細閱讀《毀樹容易種樹難》,寫一篇讀後感。
1982年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1983年
根據漫畫《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寫一段300字以內說明文字;寫一篇議論文,800字以內。
1984年
有的同學說:「每逢寫作文,自己常常感到無話可說,只好東拼西湊,說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師說:「每次學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講評,但是學生往往只看分數,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所以提高不快。」針對上面兩段話所反映的情況,聯繫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現狀,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題目自定。
1985年
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反映情況、申訴理由、呼籲儘快解決(化工廠排放廢水、有害氣體、汙染)問題。
1986年
《樹木•森林•氣候》,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全文不少於600字。
1987年
1.根據提供的材料寫一篇簡訊《育民小學辦起了遊泳訓練班》;2.結合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400至600字之間 。
1988年
《習慣》,除詩歌以外,文體不限,不少於600字。
1989年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高三年級裡中上水平的學生,他想立志報某重點大學歷史系,班主任、父母各持己見。他為此感到困惑、苦惱,他寫了一封信,想聽你的意見,你給他寫封回信。
上世紀90年代
1990年
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去玫瑰園,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裡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裡真好,每個刺上面都有花」。根據這一材料展開描寫,寫一篇議論文。
1991年
1、描寫圓的想像物;2、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寫一篇發言稿參加辯論。
1992年
清理路旁的髒物:1、根據提供的材料加以設想,記敘他們中的誰又怎樣回來清理這個地方;2、選擇所提供材料中的一個或幾個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為,進行分析,展開議論,寫一篇議論文。
1993年
一、一段圓規的說明文(200字)
二、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不少於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裡,梧桐樹下……
啪!隨著細微而清晰的一聲爆裂,梧桐樹的一塊老皮剝落了,露出鮮嫩的新皮。
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一串讚嘆……
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一串讚美……
父親聽著,看著,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人世間一切都能像你們倆所說的那樣……」
要求:①對環境和氣氛加以具體描寫;②寫出女兒、兒子的具體話語和父親未說完的話,寫出人物神態。
1994年
以《嘗試》為題寫一篇記敘文,不少於700字。
1995年
閱讀寓言詩《鳥的評說》:1、任選寓言詩中的兩種鳥,展開想像,以《××與××的對話》為題,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對話片斷;2、根據《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
1996年
仔細觀察《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完成兩道作文題。1、用說明文字介紹兩幅漫畫的畫面內容;2、以「我更喜好漫畫《××× 》」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1997年
材料1:小新背雙腿癱瘓的同學小牧到1公裡外的學校上學,從小學五年級到現在高中一年級,一背就是6年,1000多個日子。
材料2:某雜誌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讚賞的品質是什麼?」調查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樂於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根據材料1描寫背同學上學的情景;根據材料2和材料3,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1998年
現在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從後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情況的題目,舉出實例,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
1999年
隨著人體器官移植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對記憶移植進行了研究。據報載,國外有些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貯存在一種化學物質裡,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複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麼呢?
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範圍,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
2000年及以後
2000年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的事例很多。請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2001年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2002年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風雪。他深知不儘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硬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然是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後,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人做按摩。經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後,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
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2003年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2004年,繼北京、上海之後,教育部新增了包括浙江在內的9個省市實施高考自行命題。因此,從2004年開始,我省高考語文作文題都是「浙江版」,一起來尋找這些年的青春記憶!
2004年:人文素質與發展
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某省公眾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總體達標比例僅為7.5%,與該省的經濟發展頗不相稱。該調查認為:人文素養反映了一個人的基本修養和品質,體現了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價值觀;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個人乃至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建設物質家園的同時,應高度重視精神家園的建設。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麼想法呢?請以「人文素養與發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記敘見聞、經歷談談體驗、感受,講述故事,發表議論,展開想像,抒發感情,等等。
2005年:一枝一葉一世界
唐詩曰:「一葉落知天下秋。」宋詩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見春。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中。
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2006年:生有所息,生無所息
據《列子》記載: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古今中外,還有諸多相關的論述,例如:
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辦法。(康德)
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勞農夫以休息之。(《呂氏春秋》)
休閒不是偶爾玩一次一次,而應是人們三分之一的生活。(旅遊學專家)
人們應該學會超前休息,也就是說在疲勞之前,適當休息效果最佳。(醫學專家)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生無所息/生有所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2007年:行走在消逝中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的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古道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面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以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2008年:觸摸城市或感受鄉村
都巿和鄉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都巿生活和鄉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期待。
請以「觸摸都巿」或「感受鄉村」為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斧思想觀點。
2009年:綠葉對根的情意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方明天那裡。無論我停在哪片雲彩,我的眼總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風中歌唱,那歌聲也是為著你。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 。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根據歌詞所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評論。
2010年:角色轉換之間
傳說有的雛鳥長大後,會街食餵養衰老的母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反哺」。
人類社會也存在這類似的現象,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的文化影響被稱之為「文化反哺」。千百年來,在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傳承方式下,文化帆布猶如潛流,隱而不顯。但在迅疾變化的當今世界,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們在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越來越明顯的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生轉換。
請針對上述現象及所反映的問題,以「角色轉換之間」為標題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古時,書法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
2011年:我的時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錢學森、袁隆平、宗慶後、張藝謀、馬化騰、劉翔……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行業的成功者,有無數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隨其後。他們做過什麼,又是怎麼做的,被寫進了種種勵志讀本。然而,他們的成功很難複製,因為時間在變,萬物在變,一個人成功的路子也在變。
時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時更替。物理時間隨著時鐘的指針分分秒秒均勻地流逝,而人生時間,則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疊而成過去,由錯錯對對的選擇建構而成未來。所以,人生的真諦不在複製別人的成功,而是認識自己,在合適的時間裡做好該做的事!
根據上述材料的含義,以「我的時間」為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2年: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臺灣女作家劉繼榮在博文說,她上中學的女兒成績一直中等,但是卻被全班學生全票推選為「最欣賞的同學」,理由是樂觀幽默,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她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兒卻認真的說:「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路邊鼓掌的人。」博文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網友甲:「坐在路邊鼓掌,其實也很好。」
網友乙:「人人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
網友丙說:「路邊鼓掌與陸上奔跑,都應該肯定。」
上述網友的議論中,選擇一種看法,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議論。
2013年:三句話看青春
中國作家豐子愷: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彎。
英國作家赫胥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
美國作家菲爾丁: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麼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4年:門與路
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
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往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
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感所思,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015年:文章和人品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2016年:虛擬與現實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要在家裡安裝VR(虛擬實境)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於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裡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裡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2017年:人生三本書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對作家的觀點加以評說。(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2018年:浙江精神與浙江人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2019年:作家與讀者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當年的你拿到了哪個考題呢?
來留言區
分享屬於你的高考故事!
我們留言區見
來源:湖州發布、教育之江
編輯:柯佳琪
湖 圖
暴雨過後
妙西獅子山
「南太湖號」拍客:銀髯期頤
南太湖號推薦
原標題:《浙江高考作文題出爐!湖中老校長同題作文來了》
閱讀原文